萧何与张良谁重要,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萧何和张良,在帮助刘邦坐上皇位之后,萧何和张良却没有被刘邦杀死,那么为什么韩信就会被刘邦杀死死?今天就给大家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希望大家能够知道韩信惨死的原因,对于萧何和张良飞比较重要也可以更加的了解。
众所周知,韩信用兵如神,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是汉初军事上的“一哥”。也正是因为他功高震主,刘邦才对他有很大的猜忌之心。但是话又说回来,刘邦对张良和萧何的猜忌,一点都不必对韩信的猜忌小。但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终,是因为都懂得急流勇退。
应该说张良是三人当中最聪明的一个,也是刘邦最放心的一个人。张良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刘邦论功行赏时,张良拒绝了刘邦对自己“自择其三万户”的封赏,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因为张良没有根基且淡泊名利,所以刘邦对张良最为放心,张良也因此得以善终。
相比于张良,萧何在关中似乎“根深蒂固”,这一点也引来了刘邦的猜忌。据说刘邦曾三次试探萧何,看他有没有贰心。但萧何三次都将刘邦的疑心和顾虑打消了,从而化险为夷、幸免于难。
萧何是怎么做的呢?前两次萧何通过派族中青壮年奔赴前线和捐献家产打消了刘邦的顾虑。第三次遭到刘邦怀疑时,萧何在关中已深得民心,成了刘邦猜忌的重要对象。此时,萧何听从他人建议,做了些“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通过“自污”的方式败坏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名声,从而让刘邦安心,最后得以善终。
汉初三杰,为什么韩信惨死,萧何张良却得善终
韩信却不同,他不但不懂得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主动邀功的致命错误,最终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害。区别于萧何和张良两位文臣,韩信作为武将本就容易招致怀疑,但他最终被杀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不知退守,过于高调
韩信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太高调。韩信是千古难得的帅才和将才,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让项羽自刎乌江,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但他太高调了,不知谦虚为何物。
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便来自于此。韩信对刘邦说的这番话自然容易遭到刘邦的猜忌。
目光短浅,用逼迫的方式邀功
韩信在打下齐鲁之地后,手握重兵。可以说成了刘邦和项羽争霸的砝码。这时候他居然向刘邦伸手要官,以功要封,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殊不知,他的做法犯了帝王大忌。帝王们对手握重兵的将帅一向最为忌惮,韩信作为一个手握兵权、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不知避嫌也就算了,竟然还主动邀功,这就是作死的节奏。
想想刘邦最然暂时忍下这口气,但是当他当上皇帝后,就不会想起这事吗?这就是韩信,做事没有长远眼光。而且,当不当齐王,这不过是个虚名,为何要为了虚名而得罪自己所效力的主公呢?
做事不会把握时机
韩信攻下齐国的时候,手握重兵。他的谋士蒯通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韩信表明,刘、项的命运就决定在韩信手里,向着项羽,项羽胜利;向着刘邦,刘邦胜利。不过在谁手下,都不如自己自立山头来得实在。
不过韩信还是没有采用蒯通的话,大概是觉得不靠谱,或者人为刘邦能拜自己为大将不容易,因此死心塌地辅佐刘邦,从此蒯通只好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去了。
可以说,这个时候,韩信如果自立为王,楚汉之争的结果尚未可知。但是韩信没有这么做。后来天下大定,刘邦因为猜忌夺了韩信的兵权,降为淮阴侯,这时候韩信觉得难以忍受,起兵造反。可以说,这时候形势和当时已然不同,没有合适的时机和有利条件。这时候韩信最应该做的是接受现实,守愚保身,他反而骑兵谋反,只会有兵败身死结果。
查看更多关于【历史解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