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不少著名画家并不是一开始就画画的,有的职业甚至和艺术创作完全不沾边儿,可是,他们半路出家,勤学苦练,终成一流大师……
那一年,他在太行山当强盗,遇上了平素极为倾慕的画者李唐,果断拜师,勤学苦练,后来进入南宋宫廷画院,成为魁首,他是萧照。
北宋末年,北方边境狼烟四起、战马嘶鸣,宋朝的“艺术皇帝”赵佶被金人俘获并囚于井中“坐井观天”,慌忙中继位的高宗赵构决定迁都临安(现杭州),宫廷画师李唐也收拾行装狼狈向南逃窜。
这一天,李唐数人行至太行山区一个僻静处,忽然跃出一支人马,为首一员彪形大汉正是太行山草寇头目萧照,手提车轮大斧高呼“此山是我开!”。李唐滚鞍落马,慌忙将所带辎重如数奉上,萧照一一细查,除了画具以及数幅画作,并无金银珠宝,失望之余,信手打开一幅画,正是李唐的名作《万壑松风图》。但见万松千壑、高岭飞泉,远山空灵俊丽,清泉奔涌。萧照看罢,伏地便拜,自幼蕴含在体内的艺术细胞迅速分裂,执意随李唐拜师学艺。李唐无奈,收下徒弟,萧照放火烧毁了栖身的洞窟,遣散了众喽罗,牵马挑担随师傅南下临安。
到达临安,萧照悬梁刺股、潜心学艺,艺术造诣突飞猛进,大有“青出于蓝”之势,后来被补入南宋画院为待诏,又补迪功郎,赐金带。宋高宗曾给他的画《山水小景》题:“白云断处斜阳转,几曲青山照画屏”的诗名。
萧照的传世名作《山腰楼观图》,整个画面伟峰半壁峭立,山间藏一古刹,树木葱茏,江水曲环,孤舟泊岸,远处山树苍茫离迷,澄江似练,既溶入北方云山的雄厚,又写出了南国水乡的清雅,寄托主人身在异秀的故乡大好河山的无限眷念,以淡墨浓笔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尽情地倾注于画中,反映了画家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意境,真乃艺术极品,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仰视巨作,谁又能想到艺术巨匠是曾经的剪径强人?
那些年,他奔波仕途却仅为小吏,又受累入狱数载,50岁以后才正式拜师学画,70岁算是学会画画儿了,80岁时画出了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被尊为“元四家”之首,他是黄公望。
黄公望青年时代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有着热切的参政欲望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干一番大事业。但在元朝初期,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地位最低,几乎毫无政治权力可言。出身南人的黄公望虽自幼享有才名,却一直没能步入官场,直到二十三四岁才谋到一个小书吏的差使,没干多久又不干了,此后直到中年才被举荐在元大都当书吏,后因上司张闾贪污案被牵连诬陷下狱。
黄公望出狱时已经年近五十岁,他放弃做官的念头,隐居江湖,寄情于山水,后加入全真教,取字号“大痴道人”以自愚,隐居在常熟小山头,常往来杭州、松江、虞山(常熟)等地,以讲道算命谋生糊口。黄公望正式作画大概从五十岁起,因他自幼“习神童科……旁晓诸艺”,后又长期担任书吏,有很厚的书法功底,加之得到画坛领袖赵孟的指点,所以画艺猛进,到62岁画名大振,可算是大器晚成。现今传世的黄公望山水画作品,多是他在70岁以后所作,但追求神采、气韵,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不重形似,笔法简练精到,笔意深远苍茫,峰峦浑厚,气势雄秀。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那一天,他在市集上见一熔金者,所熔金器都是他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内心怅然若失,改学书画,最后成为“浙派”领袖、明代“画手第一”,他是戴进。
戴进的父亲戴景祥是一位职业画家,或许是少年叛逆,戴进却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选择做一名锻造金银首饰的工匠。他的手艺精巧绝伦,锻制的金银首饰和其他工艺品如人物、花鸟、钗花等,均精巧绝伦,技艺精湛,销售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别的工匠都甘拜下风,戴进也很自豪,希望自己能凭此技艺开创一番事业。
后来发生一件事却令他彻底放弃了这门行当:有一天,他去市集上买东西,无意间走进一个熔金铺,发现所熔的金器都是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顿时心中无比失落,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作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心想借首饰使我的名字不朽啊。如今他们销毁我制造的首饰一点不爱惜,这种手艺不值得再做下去了。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装饰而已。他们只沉溺于首饰的辉煌光亮,哪里了解制作人的辛苦?你若能把手艺移以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能流传下去的。”戴进听了很高兴,就改学画画。
由于天资聪颖、刻苦练习,加上一定的家学渊源,改作画画后,戴进很快就能以卖画为生,年纪轻轻就很有影响。宣德间(1426—1435)以画供奉内廷,官直仁殿待诏。后因遭谗言被放归,浪迹江湖。戴进的作品在明代中期被大众认为是经典艺术,在明中叶宫廷内外特别是江浙地区影响极大,成为明代前期画坛主流,其画风风靡于当时,形成独具特色的流派,画史称作“浙派”,戴进作为“浙派”创始人,很受人们的重视和赞誉。大家耳熟能详的清代散文名篇毛先舒的《戴进传》,开篇就是“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而他留下的许多国画精品与他的名字一起,永远在中国美术上史熠熠生辉。
那时候,他家里一贫如洗,为了学门手艺,拜师学粗木作,但由于力气小、地位低,后改学小器作,然后,由于小器作的雕花工艺需要美术,于是他一边做雕花工艺一边学美术,最后,他成了画坛巨匠,他是齐白石。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的贫困家家,少年时体弱多病,只读了半年书就不得不辍学帮家里干农活,上山砍柴、放牛。他父亲见齐白石体弱力小,难学田里农活,决定让他学一门手艺。他15岁时拜粗木作齐仙佑为师,齐仙佑嫌他力气小扛不动大檩条,三个月后把他退回家。他接着再拜另一个粗木作齐长龄为师。有一次他随师傅做工归来,遇三个专门作雕花木器的细木作,师傅恭敬让路并问好,还对他说:“做大器作的人,不敢和做小器作者平起平坐。不是聪明人,是一辈子也学不成细木作的。”齐白石心中不服,暗下决心改学小器作。经齐长龄推荐,他16岁时转拜雕花木匠周之美为师,学小器作。身怀绝技的周之美对这位徒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把全部雕花技艺都教给了他,齐白石从此开始了雕花木匠的生涯。
由于他干活勤快、刀法娴熟、善于创新,他的手艺渐渐超过了师傅周之美,成为当地有名的“芝木匠”。有一次他在一个姓蔡的书香人家做雕花木活时,借到一部乾隆年间刻印的彩色《芥子园画谱》,就用了半年时间,在油灯下用薄竹纸勾影,染上色,钉成十六本。从此,他做雕花木活,便以画谱为据,为雕花做各种各样的新样式,他的雕花技艺飞跃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27岁的齐白石开始绘画生涯,先后从萧乡、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从陈作埚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拜湘潭纸札匠出身的画家萧传为师,学画像。后又经萧介绍认识另一画像师文少可,并得其指教。翌年,拜湘潭名士胡自倬、陈作埙为师,跟胡自倬学画工笔花鸟草虫,跟陈作埙学诗文。他从此以画像、画中堂以及女眷用的帐檐、袖套、鞋样等维持生活,不再做木匠而成为专门画匠。
自宋以来,历代不知有多少人画花鸟草虫,但是一直到齐白石,才让花鸟草虫生机蓬勃地活起来,仿佛不只主宰自已的生命,也成为人类生命现象的代言人。从这点来说,就可知他“一代宗匠”的美誉绝非虚诳。齐白石结合文人画的笔墨功底与民间美术的情趣,开创了文人画转向大众化的新局面,造就了乡土气息非常浓郁、充满无限生机的艺术风格。
查看更多关于【野史秘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