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历史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刘备白帝城托孤真的是假仁假义?

野史秘闻  2020-09-21 14:270

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时曾说,小儿如果可以辅佐就尽力辅佐,不可辅佐,你大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感激涕零,最终死心塌地辅佐后主。许多人认为刘备在此是假仁假义,想激诸葛亮。但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或许可以从他们两人的关系之间看出一二。

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报仇心切,竟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那翻“嗣子不才君可取”的话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这样的托孤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史上仅此一例。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刘备临终时的激将法——将诸葛亮一军,让他死心塌地辅佐刘禅,不敢造次。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毛宗岗曾在此评点说:或问先主令孔明自取之,为真话乎?为假话乎?曰:以为真则真,以为假则假也。言下之意他是不信的。明朝的李贽就更直接了,干脆大呼:玄德真奸雄也!

此中种种只要一起看看两人的感情就知道是真是假。

东汉之末,纲纪崩摧,黄巾蜂起,州郡割据,自桓、灵、献三帝七十余年间,中原大地成了盗贼横行,权霸凌烈,有奶便是娘,有枪便为王的暴力搏杀之场。曹操占了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奸诈酷烈,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尽失人臣之义,终不入百姓法眼。孙权承嗣父兄,霸业江东,虽有地利之极便,然而,偏隅一方,自封自闭,终一时难为泱泱华夏之正统。三雄之中唯刘备志在除汉贼,扶汉室,匡正王道于九州,符合天下百姓求安定、盼一统的大方向。刘备得的是民心,虽囿于历史大势而终其一生未能实现他的宏图大业,但他的信念至死未移,他的言行至死未变,他的事业也因为后继得人而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他用自己对大汉王朝竭诚无二的忠义,以虽为一蜀而独耀西天的汉王国,为刘汉帝国四百余年的长编续结了一个小而灿然的光环。

白帝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说出“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除了尽现他们君臣之间志同道合、情比股肱的肝胆本怀之外,最能体现刘备对志向、对事业、对国家百姓至死不逾的忠义之心。对此,后世评家说辞多异。不少人评刘备是伪言,就是今天所说的作秀。其实,说轻一点这是曲解了刘备,说重一点是以小人之心度英雄肺腑。评说历史人物,定要设身处地,深研当年,再现客观才能说话。绝不能扑风捉影,妄加揣测,离题万里。

想当年,军阀混战,群雄逐鹿,志在天下身体力行者,何人不知创业之艰危?何人不明继者之重要?对刘备来说,偏隅西蜀一角,三分天下而其势最弱,前狼后虎,鹰视耽耽,秋风四面,稍懈即灭,面对残半金瓯,匡扶汉室以正天下从何说起?凋山敝水有何可资传嗣?诚然,父继子业是帝王正统,但刘备直至将死之际,仍是一个置身于零乱的旧正统之中,奋力拼凑新正统而未获成功之人。他还未能实现宏图大略,偏狭蜀地离他心中的帝系天统还远得远呢,作为一个出生入死为一统的实干家,刘备还有什么事情不明白不清楚吗?

正统的建立需要英才而摒弃庸人,而他的儿子又的确不堪重望,为了能够实现自己及众人共同的大志向,为了大汉天下从此河晏海靖,他为什么不会思考更适合的人选继承自己,又有什么必要当着自己的生死战友诸葛亮去扭捏作伪呢?难道此一种现象真如有人所言“三国人情,以谲诈相尚”的吗?真是能导致“备之命亮,乱孰甚焉”的吗?置刘备当年处境于不顾,非要旁逸斜出、搜罗扒剔一些莫须有的所谓资讯,来让千年前的英雄灰头土脸,叫现时代的英雄哑口无声,脸皮也真是厚得可以。

无独有偶的是,《吴志·张昭传》引《吴历》记孙策临终时对张昭也说过“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的话,有人以此来证三国时人情,或以为是人主临终的一种惯语,我真奇怪这类人的思维逻辑,史实面前却常常自以为是,你为什么不先问一声,它为什么是三国时期人主的一种人情惯语呢?又为什么不以此来证明是三国时期英雄们的共有的真情呢?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说得好:“……三国纷争之时,统治者心中之主要目标,在于巩固地盘,进而争夺天下。刘备以此勉励诸葛亮,孙策托孤于张昭亦然。”卢弼《三国志集解》中也说:“昭烈睹嗣子之不肖,虑成业之倾败,发愤授贤,亦情之所出,何疑为伪乎?”陈寿《三国志·先主传第二》最后评刘备道:“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胜轨也。”这才是至情至性至实之评。英雄之情的惯语也一如常人常情的惯语,是其时其地其人情感的率真流露,道不同不相为谋,后世评家又何必非要强拉硬扯唯以“恶俗”二字马首是瞻!

三国鼎立,西蜀立足最晚,地最狭,人最少,力最弱。刘备称帝之初,百废待举,他却为报关羽之仇,倾全国之兵攻吴,遂至大败,郁忿而逝。诸葛亮事后叹息说,如果法孝直在,必能劝阻。后世评家以此作为诸葛亮不受刘备信任的例子,岂不知这正是一个诸葛亮与刘备亲密无间的铁证啊。基于是志同道合的知己,诸葛亮绝不会出面阻挡刘备为关羽报仇,天大的悲痛还在其次,根本原因在基于事业之上的手足之情。人既已没,大业又何从谈起,刘备视兄弟情谊至大如天,正是他忠义社稷的最公正的注脚。

对此,诸葛亮是非常清楚的,他的遗憾,意思是由“圈”外的后来者提出反对意见,更符合大道大义的实际,能让刘备更清醒地认识报仇举动的不合时宜。诸葛亮之言恰恰反映出刘备对亲友的那种拙直之义。于国家,曹魏已篡政,刘备也已承续汉统,为践诺“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兄弟情谊,当然成为刘备不计生死,必倾全力赴汤蹈火一战的必然。痛失关张手足,义赴黄泉共处,正是刘备当行必行之大义。诸葛亮明知劝阻不了,也没有去劝阻,因为,诸葛亮又何尝不是满腔忠义之情呢。明知伐吴为错,倾出更谬,却一个必行不罢,一个不劝而忍,社稷忠义,情死如一,这就是刘备、诸葛亮一群乱世精英所共有的独特情操啊。

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上表北伐,表中有言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可见事业之大在刘备、诸葛亮他们心中的重量。青春已去,大志不逮,回首当年,痛彻骨髓,三分之窟、残山断水何尝在他们的眼中!嫉忌怨怼、结党营私、猜嫌谄构、贪贿敲剥等等污浊又何尝在他们心中!

清初才子金圣叹临死寄语家人说:“杀头,至痛也!籍家,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金氏因双异并至而惊诧,实乃是为倾灭在即,壮志灰飞而悲叹。可见世之英雄的豪情壮志,是死灭无尽殛粉尤存的。以此观之,刘备之伪又从何而起,又从何而来!刘备之德,惠民之仁。高风亮节,飚炳千古。前事后师,黄钟大吕。试观今日之宇内,和谐风当偃小人草,务必以前贤为鉴,老调长谈,才能够避免“后人复哀后人”的重演。

可见,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正如刘备所言,鱼水之欢也,既然已经如此推心置腹,又何来假仁假义一说?

查看更多关于【野史秘闻】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揭秘诸葛亮是如何废掉托孤重臣李严的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开始,蜀军围陈仓,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次年的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诸葛亮出建威,郭淮退军,亮取二郡。至此,后主诏诸葛亮复丞相职。然而这数次北伐

0评论2020-12-273266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有没有想过要杀掉孔明?
刘备在演义中不愧一代枭雄,声满天下,以致新野败退时十余万人民愿意跟随。但他却将权力下放的过大了,就像他祖宗刘邦一样,手下们个个功高盖主,他却不加遏制,直到死前才想起这一重要之事,演绎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在最后关头显示了他的高明之处,却说刘备

0评论2020-12-264665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白帝城托孤一事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关于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说这一席话,困惑了中国二千年。刘备真实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众说纷纭。《三国志》作者陈寿评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0评论2020-12-234768

司马懿受魏明帝托孤顿首流涕 为何还篡权?
诸葛亮受蜀汉皇帝刘备托孤,顿首流涕,辅佐后主刘禅,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楷模。而司马懿受魏明帝托孤,也是顿首流涕,但是,最后还是篡权了,司马懿为什么没有像诸葛亮那样,选择做忠臣呢?让为什么要篡权呢?史书《三国志明帝纪》记载:

0评论2020-12-224352

这三人哪怕有一个活着 刘备未必托孤给诸葛亮
刘备当年白帝城托孤,成为君臣的千古佳话。但问题是,在刘备心中,诸葛亮真的是托孤的第一人选吗?从当时看,刘备确实有托孤的必要。太子刘婵时年17岁,当年男子成年得20岁,所以暂时不能亲理朝政。在汉朝历史上,有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父亲死时比刘婵还小,

0评论2020-12-191332

解密李严与诸葛亮谁才是刘备真正的托孤对象
现在网络上说起刘备托孤之事,不少网友都会谈论起诸葛亮斗争李严,烛影斧声强调荆州派系矛盾,彷佛误会李严为诸葛亮上司,曲解刘备重用李严胜于诸葛亮。然而仔细分析诸葛亮与李严官职高低,娓娓道来彼此的主从关系,再从刘备临终遗嘱的安排,李严实在没有立场

0评论2020-12-131087

托孤重臣最安全的时候 宋代不杀文人是宪法
雄才大略的后周皇帝柴荣,带着满心的遗憾,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一年是公元959年。这位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君”的皇帝除了未能完成统一华夏的夙愿,还要担心自己的身后事。39岁的柴荣只有一个6岁的小儿子柴宗训,他又面临着许多皇帝不愿又不得不面对的状

0评论2020-12-133207

咸丰煞费苦心临终托孤为的是防备慈禧吗?
咸丰即位之时,面对清王朝“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王朝早已迈入衰老的阶段,闭关自守的弊端也在这个时期爆发,而咸丰帝的才能虽难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盛世之治,但他已然超越了嘉庆道光的克守陈规、顽固不化的旧思想。咸丰之治清王朝到了咸丰统治时期已濒

0评论2020-12-032999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竟是场暗藏玄机的“阳谋”
为一代枭雄,无论什么时候,刘备都堪称是识人的明主。即便到了白帝城托孤的最后时刻,其精明之处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只不过将死之人,更多了一些无奈、多了一些留恋而已。想当年,刘备与东吴陆逊决战于夷陵,结果中了人家的诱敌深入之计,火烧连营

0评论2020-12-014621

白帝城托孤 刘备真的希望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3年的春天,因为和吴国战争的失败,新皇帝刘备一下子到了病危的地步。按照惯例,他把诸葛亮为代表的心腹大臣召集到身边,从而想他们交代后事。刘备对诸葛亮的原话是这样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

0评论2020-11-304738

揭秘刘备死前托孤是不是摆了诸葛亮一道?
公元223年,春季,四川盆地万物回春,生机盎然。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永安城里却是人心惶惶,气氛压抑,因为蜀汉皇帝刘备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临终之前,刘备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诏来托付后事。这一年,刘备62岁,诸葛亮42岁。作为一起打天下十几年的老

0评论2020-11-254305

明朝首辅高拱为何仅当了7天托孤大臣就遭罢免?
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与张居正谋,张居正与冯保交好,冯保进谗太后责高拱专恣,被勒令致仕。万历六年死于家中。万历七年赠复原官。高拱(1513年—1578年),字肃卿,号中玄。汉族,新郑人。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大

0评论2020-11-241875

如果郭嘉不早逝会不会成为曹操的托孤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单单看他死后,曹操的痛哭流涕就知道他对曹魏集团的重要性了;赤壁战败,曹操更是怀念这位英年早逝的下属。那么,如果郭嘉去世不那么早,曹操在临终前会像刘备对诸葛亮那样,对郭嘉托孤吗?首先我们看看“托孤”于郭嘉之说的由来,

0评论2020-11-234786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真心让位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是著名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诸葛亮临危受命,那么刘备是真心让位诸葛亮吗?刘禅其实当时并不在场,

0评论2020-11-223123

刘备托孤对象李严为何会被排挤在权力中心之外?
三国时,由于蜀汉未置史官,因而没有留下任何官方的文书档案。陈寿撰写《三国志》时,对魏、吴的资料颇感顺手,分别撰写了30卷和20卷;对蜀,则因资料欠缺而只撰写了15卷。简洁的文字记载后来虽经裴松之作了大量的注释,仍常有语焉不详的感觉。读《三国

0评论2020-11-193693

刘备到底有多奸诈虚伪?看白帝城托孤就知道了
帝王心术向来高深莫测且冷血无情。人一旦走上权欲的巅峰,就再难回归本真了,刘备也不例外。了解三国的朋友都听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这是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退守白帝城,向诸葛亮托付身后事的故事,白帝城托孤是蜀国的转折点,从此蜀国大权转移到诸葛亮手上,

0评论2020-11-181266

刘备托孤并没有成功 诸葛亮并不适合为国家掌舵
刘备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让其中掌控了蜀国后期的大权。蜀国在诸葛亮的领导下不断地对外战争,导致自己命丧五丈原,死后还设计除掉了一流人才魏延。可以说,诸葛亮并不是一个适合做老大的人。原因有。1、老大是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放手锻炼人才。刘备善于用人

0评论2020-11-173654

刘备托孤之谜 并非真心让位于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刘禅其实当时并不在场,所以感情的色彩实际上并不那么浓厚,至少没有了去抱诸葛亮脖子的角色;而刘备在托孤

0评论2020-11-113553

匈奴王子金日磾为何会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
对汉武帝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对他有褒有贬。贬谪他的是,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致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他的所作所为与秦始皇差不多。褒扬他的是,秦这样做就灭亡了,而汉不但没有灭亡,反

0评论2020-11-091768

从马奴到汉武帝托孤重臣 西汉传奇大臣金日磾
“咸阳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养马来”在呼和浩特市和林县新店子一号汉墓中室的壁画上,可以看到几个以母贤子孝为题材的故事。其中一幅画的主人公,是深受汉武帝赏识、重用并“笃慎忠心,数十年无过失”的西汉名臣金日磾。金日磾本是匈奴人,而汉武帝一生更以讨

0评论2020-11-093123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