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公元前256年—前194年),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与刘邦是同乡好友,且和刘邦同一天生日,儿时与刘邦一起在马维先生的马公书院读书。刘邦当泗水亭长时,常随出入上下。楚汉战争中,官至太尉,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燕王。卢绾是刘邦的近臣,他在刘邦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虽然从功劳上来看卢绾根本排不上号,但是因为从小和刘邦一起长大,所以深受刘邦的信任,被刘邦委以重任,封为了燕王。起初卢绾也是兢兢业业,但是后来随着后来一个个异姓诸侯王的被灭,卢绾也感到了恐惧,后在别人的蛊惑之下背叛了刘邦投靠了匈奴。
卢绾是刘邦立国之后为数不多的异姓王之一,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地位,但是纵观卢绾的以后一生,遍看史记会发现卢绾在刘邦起事的过程中功劳并不高,他既没有征战沙场,也没有决胜千里,更多的是作为刘邦的近臣,一直跟在刘邦身边做一些简单的文职。那么卢绾的功劳不高为什么可以封王呢?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卢绾和刘邦是同一天出生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在当时的大汉阵营中最受刘邦信任的就是卢绾,而卢绾也是一直跟着刘邦一起连年征战打下了不朽的基业,纵观刘邦的嫡系,真正被封为异姓王的只有卢绾,而且还是燕地这么一个边关的重地,可以外拒匈奴,内镇诸侯,可见刘邦是多么的信任卢绾。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卢绾的才能攻来在当时的功臣之中根本排不上号,而刘邦也就是把他当做一个宠臣,手下的人也是清清楚楚,所以在功臣排名的时候就没有提到卢绾,而等到封王的时候又默契的把燕王之位给了卢绾。
刚刚上任成为燕王的几年卢绾一直是尽心尽力,恪尽职守,力保大汉王朝边疆无忧,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卢绾的一生或许就能这样安然的结束了,然而事情总是不会这么一帆风顺,随着大汉王朝一个个异姓诸侯王的被铲除,卢绾的心中也产生了一丝动摇,只是当时还好,并没有表现出来直到有一天。汉十一年秋天,陈豨在代地反叛,高祖亲自带兵到邯郸去攻打他,燕王卢绾是高祖的亲信,当然要极力配合领导作战了,他从东北部进攻陈豨。陈豨见势不妙,便派王黄去匈奴请外援。卢绾审时度势,为防止匈奴出兵,也派自己的特务兵张胜前往匈奴,出发时并交代“就说陈豨的军队已经被我们打垮了,这样的话,匈奴就不敢贸然增援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计划不如变化。出乎意料的是,张胜到了匈奴后,竟然看到了在匈奴避难的原燕王臧荼的儿子。他对张胜的一番话使整个局势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说:“你在燕国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于你了解匈奴的概况。汉王先与你们合作对抗叛军陈豨,等把他消灭了以后,汉王回过头来就该收拾你们燕国了,到时候,你们哭也找不着调啊!你聪明的话,就按兵不动,并暗地里与匈奴联合,给自己留条后路,岂不更好?”
就这样,张胜觉得是那么回事,就叛变了,并要求匈奴帮陈豨打自己居住的国家燕国。燕王卢绾怀疑张胜叛变了,就建议高祖逮捕他。可张胜回国后,把自己叛变的原委讲述了一遍,卢绾听了,茅塞顿开。便在高祖面前给张胜圆了谎,并找了几个替死鬼杀掉了事。
从此以后,张胜就给匈奴当起了间谍,卢绾也积极配合他的工作,帮助陈豨长期流亡国外。后来由于陈豨的副将投靠了汉王,他把卢绾等人都供了出来。卢绾非常害怕,于是带领一家老小逃到了匈奴。一年多以后,最终客死他乡。
卢绾和高祖既是世交,又是发小,彼此之间经历了许多磨难与患难,按常理来说,他对刘邦的感情应是根深蒂固的,不容易被撼动。那为什么听了张胜一席话之后,马上就恍然大悟了呢?难道说他们几十年的交情,还不及张胜的不烂之舌吗?卢、刘二人的关系就真的这么脆弱吗?非也,卢绾不是不重感情,也不是不爱自己的家园,而是他从高祖身上看到了比权欲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自私和贪婪——“狡兔死,良犬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正因为他与刘邦相处的时间长,所以他才更明白这几句话的深刻含义,更明白自己身边潜伏的危机。卢绾是个有智慧的人,他从韩信,及彭越的惨遭不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卢绾对他宠信的臣下说过:“现在不是刘姓而做王的,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去年春天朝廷族灭了淮阴侯韩信,夏天又诛杀了彭越,都出自吕后的计谋。现在皇帝有病,政事皆决于吕后。吕后这个妇人,专门想要找借口诛杀异姓诸王和大功臣。”
虽然刘邦和卢绾的关系一直很好,刘邦表现的对于卢绾也一直是很信任,但是卢绾和刘邦一起长大,跟着刘邦这么多年最是了解刘邦不过,他知道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刘邦绝对是不会允许自己这样一个诸侯王一直存在的,更何况到了那是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在刘邦生病的时候吕后做的,刘邦会顾念感情,吕后可不会啊,所以卢绾还是叛变了,但是好歹还是有着感情在,再刘邦发现卢绾叛变让人去攻打的时候,卢绾也没做抵抗,只是退出了燕国将亲近之人带到了长城边上,打算等到刘邦病愈之后请罪,在辞了王位希望包住一命,但是刘邦居然病死了,卢绾只好无奈投了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庐王。一年后死于匈奴,卒年六十三。
查看更多关于【历史解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