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氏在当上皇后没有多久,就收到一封信,有人自称是她的弟弟。皇后是有个弟弟,但这个弟弟还在四五岁的时候就被人拐走卖掉了,早就失散了。她禀明了文帝之后,召见了这个自称是弟弟的人。原来,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字少君)被人拐走之后,辗转多地,已经找不到家在哪里了,一直被转卖到宜阳,给他的主人到山上烧炭。有一天傍晚岸边躺着百余人睡觉,岸崩了,睡觉的人都被压死了,只有少君独自逃脱了。跟着他的主人家到了长安后,听说刚刚立了皇后,是观津人,姓窦,他记得这和自己的姐姐情况都吻合,还记得小时后跟着姐姐一起采桑,结果掉下来的事。他把这些情况都详细记录下来,写在信里上书给皇后。
窦皇后至此已没有怀疑了,又再问一些具体情况,听得已泣不成声。她重赏了两个兄弟,又把他们安置在京师居住。
从大难不死的奴隶一夜之间翻身为国舅。《汉书·外戚世家》接着便道:周勃和灌婴等说,我们这些人能否活得长,就看这两个国舅是怎么样的人了,要给他们好好找师傅,不能再出一个吕氏家族了。的确,刚刚才从诛灭吕氏的战役中惨烈胜出,大家已对外戚之势力提防不已;况且,当初他们选代王为帝,也就是因为代王性格温和、母亲薄氏又无强硬的外戚;他们怎么会容忍窦氏家族有得力者干政?他们选了有节操有学问的长者和窦氏二兄弟一起居住。后来,窦长君、窦少君都是谦让的君子,不敢以富贵骄人。等到皇后为皇太后时,窦少君才被封为章武侯。窦氏一族,封侯者三人,算是不过不失。其实,这个窦少君,远远不止是行为端方,还颇有才能的。
当时,张苍当了15年丞相,文帝觉得窦少君品行好,想让他当丞相,但是为了怕军功集团的反对,不敢造次,犹豫了很久,终于还是选了有份参与打江山的申屠嘉当宰相。注意,除了吕产之外,此前还从来没有过外戚当丞相的先例——从高祖开始,丞相依次是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审其食、吕产、周勃、灌婴、张苍——所以吕产才死得这么快。文帝的考量,是有道理的,何况他又由外藩入主的。念及窦少君这位国舅的前途牺牲在这种政治妥协之下,不能不平添几分好感。
之所以出了这么一个温文尔雅的汉文帝,和幕后的陈平、周勃、灌婴等人的制衡密不可分:不仅挑对了人,而且时时处处防患于未然,在小节处亦不敢苟且。
汉代常常有从民间捞起皇族亲人的例子,比如武帝之母王皇后,就从民间找回了与前夫所生的女儿金俗,封她为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汉朝的皇后都不在意出身。舞女有之(卫子夫和赵飞燕),再醮妇有之(景帝之王皇后),小宫女有之(高祖之薄姬,文帝之窦皇后、元帝之王皇后),贫贱妻有之(宣帝之许皇后),皇亲亦有之(惠帝娶外甥女为后,武帝娶表妹为后)……窦皇后本身,是以良家子的身份选入宫的,太后把一批宫人赐给各诸侯王。
窦姬本来想分到赵国,却被宦者误安排到代国,代王专宠;先生了女儿,又陆续生了儿子。等到代王立为皇帝的时候,代王后不仅早已病死,四个儿子也先后病死,运气就到了窦氏手中,窦氏被立为皇后。
到底是“母以子贵”,还是“子以母贵”,历朝历代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有些朝代的解决办法是“子以母贵”,即便皇后无子也要先收养为皇子才能立储,这种朝代里,皇后的出身通常考究一些;有些朝代的解决办法是“母以子贵”,孩子不多,立了太子之后再立太子之母为皇后,这种时候皇后的出身就随意多了。然而通观二十四史,无论是立嫡、立长、还是立贤,都无法保证选出来的皇帝候选人一定优秀,无法确保后宫潜在的继承人之间一定相安无事,也无法确保外戚不干预朝政。不是左边千方百计想办法废太子重立,就是右边登基之后清洗掉反对自己的人;安排得好,是暗潮汹涌,安排得不好,就是腥风血雨。
不过,饶是周勃等人如此小心,连扶植外戚也比别人多个心眼,最后却是被看起来小白兔一样的文帝亲自干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窦少君没有当上丞相也未必是件坏事。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崩坏,跟阴谋关系真不大。琳琅满目的后宫戏,顶多只能捕捉到这种悲剧的皮毛。
查看更多关于【野史秘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