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19日(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督湘军从太平门攻入南京,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失陷。第二天清晨,忠王李秀成带一千多人,护着幼天王从太平门冲出。这一着确是高招,一百年后,毛泽东登上太平门,盛赞李秀成这种胆识和智慧。
出城后,李秀成让幼天王等先走,自己断后。由于李秀成出城时把自己惯骑的战马让给了幼天王,现找的马很不得力,渐渐地跟不上队伍,后面敌兵紧追,不得已,只好藏在南京郊外方山的农民家,不料被两个奸民认出,并向敌人报告,7月22日,李秀成不幸被俘。
7月23日,李秀成被送曾国荃部肖孚泅营。据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日记记载曾国荃“闻生擒伪忠王至,中丞(曾国荃)亲讯,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或告予,予以此人内中(指清廷)所重,急趋至中丞处。耳语之。中丞盛怒,于座跃起,厉声言‘此土贼耳,安足留,岂欲献俘耶?’叱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动。”曾国荃久攻南京不下,对李秀成恼怒之极,暴跳如雷。而李秀成则表现的大义凛然。
当晚,赵烈文前来探访。李秀成与之作了长谈。最后,赵烈文问李秀成对生死作何考虑,李秀成答道“惟死而已”。但也留了一句话“顾至江右者皆旧部,得以尺书散遗之,免戕害彼此之命,则瞑目无憾!”此时在安庆的曾国藩听说抓获了李秀成,一面上奏朝廷对李秀成是“槛送京师,抑或即在金陵正法,咨请定夺。”一面赶往南京。
7月28日,曾国藩赶到南京,当晚即提审李秀成。审后,曾国藩下决心在南京杀害李秀成。第二天,曾国藩给在安庆的儿子曾纪泽写信说“伪忠王曾亲讯一次,拟即在此正法。”曾国藩为什么决定在南京杀害李秀成,主要是怕清廷从李秀成嘴里得到对他不利的东西。
俘获李秀成,轰动朝野,为对天下有个交待,曾国藩“取伪忠王详供”(曾日记),让李秀成写一份“供词”。于是,李秀成在他生命的最后17天中,不顾伤痛和酷暑,留下了一部数万字的“自述”。李秀成被害后,曾国藩把李秀成自述作了删改,抄一份交清廷。
为掩天下人耳目,十几天后,就在安庆刊出了经曾国藩删改的刻本,取名《李秀成供》。以后坊间流传的五花八门的刻本都是根据这个安庆本演化而来的。这份自述的真迹,一直秘藏于曾氏家中。直到1962年,在台湾的曾国藩后人才将这部秘藏了98年的原稿影印刊行,书名《李秀成亲笔手迹》。第二年,中华书局据这个影印本,题书名为《忠王李秀成自述》,以线装影印发行。在这份自述中不仅叙述了李秀成一生的经历,而且涉及到几乎太平天国的全部历史,同时,流露出屈膝乞降的思想。一百多年来,史学界(其实不光是史学界)围绕这部文献争论不休,其论述之多,有人统计,几乎占到整个太平天国史研究论文的十分之一。
查看更多关于【历史解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