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历史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山中宰相陶弘景:南北朝佛道双修的全能人才

风云人物  2020-12-11 05:560

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他曾在南朝宋、齐、梁三朝作官;在宗教信仰方面,道、佛兼宗。他一生似宦非宦,似隐非隐。后人对他议论颇多,毁誉不一。本文拟就其生平事绩、著述及思想作全面评述,以拨散云雾,显现其庐山面目。

一、生平事迹

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经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尧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后降晋为尚书。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

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492年,陶弘景36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梁武帝萧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见《陶弘景丛考》齐鲁书社 2003年出版)。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山东大学王家葵博士通过考证认为,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王博士认为这是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据宋贾嵩《华阳隐居内传》记载,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种,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现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真诰》、《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如此看来,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南史》、《梁书》均谓陶弘景以"父为妾所害",故"终身不娶"。又谓其敬重佛法,"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郧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

二、思想概述

陶弘景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主观上固然是为了修道登仙、长生不死而研究服食、炼养等方技,但在客观上他对医药学、冶炼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均有卓越贡献。在宗教信仰方面,他既虔诚信仰神仙道教,也信仰佛教。在宗教理论上既宗葛洪金丹道及杨羲、许谧《上清经》,同时也援佛人道,杂有佛教观点。

关于宇宙本原问题,他虽标榜以。《老子》为本,但却不同于道家哲学思想。《真诰·甄命授》云:"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认为"元气"是"道"的产物,"道"是宇宙的本原,是超自然物质的精神性本原体。《道德经》云:"道法自然"。《太平经》中说"道"与"元气"同在,二者不离,魏晋道士所著《西升经》也还说"自然者,道之根也",而陶弘景则认为"道"生"元气",是宇宙万物之始。

陶弘景佛道双修,在茅山道观中建佛道二堂,隔日朝礼。唐释法琳《辨正论》卷六《内异方同制旨》云:茅山道士冲和子与陶弘景,"常以敬重佛法为业,但逢众僧,莫不礼拜;岩穴之内,悉安佛像。自率门徒受学之士,朝夕忏悔,恒读佛经"。《梁书·陶弘景传》云:"(陶弘景)曾郧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陶贞白集》附录《瘗剑履石室砖铭》云:"华阳隐居幽馆,胜力菩萨舍身。释迦佛 陀弟子,太上道君之臣。行大乘之六度,修上清之三真"。《南史·陶弘景传》亦载陶殁前遗嘱:"因所著旧衣,上加生戒裙及臂衣袜冠巾法服,左肘录钤,右肘药钤,佩符络左腋下。绕腰穿环结于前,钗符于髻上。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明器有车马,道人(佛教徒)道士(道教徒),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正是表示佛道双修之意。

在南北朝,曾发生佛道相争,留下的文献史料,佛教有《弘明集》和《广弘明集》,道教有顾欢《夷夏论》、张颐《门论》、齐道士《三破论》、王浮《老子化胡经》等。而陶弘景对两教则采取双修、融合的态度。《正统道藏》"善"帙《华阳陶隐居集》中有《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认为佛道所探索的都是形神生死问题。他说:"今且谈其正体,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佛教解脱之道,求神与形离,园应寂灭,"形尽而神不灭",认为人生之痛皆因"以形累神",以致陷入轮回,欲超脱轮回,则形体必当永灭,而精神得以"常乐永净"。而道教以"举形升虚"为上,形神相依,长生不死,入于神仙境界。陶弘景认为:"人之所贵者,盖贵在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见《养性延命录》)。故陶弘景主形神双修,养性与练形并重。《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还说:"仙 是铸炼之事极,感变之理通也。当埏植以为器 之时,是土而异于土,虽燥未烧,遭湿犹坏, 烧而未熟,不久尚毁。火力既足,表理坚固, 河山可尽,此形无灭。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 其形,以精灵萤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 解其缠。合法共通,无碍无滞。欲合则乘云驾 龙,欲离则尸解化质;不离不合,则或存或 亡,于是各随所业,修道进学,渐阶无穷,教功令满,亦毕竟寂灭矣。"足见陶弘景在宗教 思想方面是主张儒、释、道"合法共通",但 在三者之中,又以"仙"为首。

将陶弘景的形神论与梁代范缜《神灭论》(全文载《梁书》卷四十八《范缜传》)的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的思想相对照比较,则显然是相对立的两家。

陶弘景在宗教教义方面,援佛人道之处亦较多,如《真诰·甄命授》中仙真教戒与佛经有关内容亟相类似,《真诰·协昌期》、《真诰·阐幽微》又有酆都鬼神、宫府、阴司之纪事及人死进入六天宫事等,以此将轮回报应、地狱托生之教义引入道教。《朱子语录》谓其 "窃"佛经之说,即指此。

三、结语

陶弘景一生经历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他结好于刘宋宗室,与齐高帝、武帝却不甚融洽,对萧衍灭齐执政则忠心拥戴。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一生未作大官,悒悒不得志。在学术方面,他对医药学、冶炼、历算、兵法、书法等多方面均造诣较深,可算是南朝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对我国医药学、冶炼学、天文学的发展均作了有益的质献。他对儒、释、道三家文籍,均博览兼通,主张三教融合。他对阐扬道教,尤付精力,继承《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是南朝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亦较深远。

查看更多关于【风云人物】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揭秘刘邦人才济济为何项羽身边只有范增?
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和泗水亭长刘邦的胜利令很多人大跌眼球,项羽原本拥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曾经五万楚军对抗四十万秦军的壮烈还历历在目,可是转眼之间他就成为了刘邦的围困之兽,毫无还手之力。刘邦身边人才济济,可是项羽身边却似乎只有亚父范增一人而已,这又

0评论2020-12-262252

韩信明明是个难得人才能起兵却放弃了皇位
韩信是个悲剧性人物。后人为之扼腕叹息,抚心哀念,,惋惜名将才华,更对他放弃三分天下的机会不解。其实,当时就有两人劝说他背弃刘邦,三分天下,而且为他透彻分析了天下形势,但都被韩信给拒绝了。那么韩信为什么当反而不反呢?韩信这个人,说到底还是给那

0评论2020-12-201113

一代枭雄曹操是怎样对待叛变后又归顺的人才的
曹操对关羽真算是照顾有加,明知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后来关羽水淹七军,骇得曹操打算迁都避让),却还十分礼让,这份器量已经完全是人格的魅力了。真正的君王,对人才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的拉拢,即算不能为自己所用,也决不能让强敌得到,这是起码的

0评论2020-12-193702

先秦君相抛弃人才后果很严重:楚国吃尽了张仪苦头
战国时期各国军事争战不断,同时,人才争夺战也在不停地打响。但是,有些人才在没有充分证明自己的才能之前,只能是像和氏璧一样,不过是一块璞玉,需要等待着识货的主儿来发现自己。当然,他们也会把自己当做一件商品一样,主动推销或者让别人推销。卞和推销

0评论2020-12-181949

诸葛亮的困境 蜀汉人力资源有限 只得用后备人才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如果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用人不明,无论是从史学

0评论2020-12-164131

刘邦手下为何有那么多的人才而项羽身边只有范增?
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和泗水亭长刘邦的胜利令很多人大跌眼球,项羽原本拥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曾经五万楚军对抗四十万秦军的壮烈还历历在目,可是转眼之间他就成为了刘邦的围困之兽,毫无还手之力。刘邦身边人才济济,可是项羽身边却似乎只有亚父范增一人而已,这又

0评论2020-12-151926

历史上的高俅竟是位连苏轼都推崇的人才
高俅原名叫什么,我们在看完小说之后,可以知道高俅本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那么后来却成为了北宋时期有名的奸臣,这使得大家对于这个人物非常的好奇,那么高俅的原名到底叫什么呢?下面内容就为大家来详细的介绍一下。高俅原来的名字叫高毬,是东京一个不学

0评论2020-12-151544

三国boss招揽人才有绝招 不来我就睡你媳妇
今天老侃给大家侃一侃三国里那些狠人boss都是咋带小弟的?是不是全都西装革履,头发抹油打蜡,身上再纹着一只翘脚皮皮虾,见人就问:“知道许都扛把子,浪里小白龙曹阿瞒吗?”这哪里是古人礼贤下士的态度,分明就是隔壁东兴社团招小痞子!曹操这等枭雄这

0评论2020-12-123312

歧视旗人?清朝为什么只有旗人才能自称“奴才”
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学界对清代“奴才”一称的理解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

0评论2020-12-111679

刘备错过了这几个人才:难怪总是敌不过曹操军队!
刘备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涿郡起兵到赤壁大战前,人生如浮萍;第二阶段从借居荆州到白帝城托孤,辉煌很短暂。在刘备第一阶段的人生里,避居新野,三顾诸葛亮于南阳,为他设计实现抱负的战略蓝图,因此他才能够步入第二阶段的辉煌人生。刘备对待人

0评论2020-12-082500

张学良少帅称呼解 对其轻蔑的人才会称呼少帅
说起少帅,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张学良。的确,一直长演不衰的少帅戏中,不仅剧名用少帅直接命名,戏中“报告少帅”、“有请少帅”等台词也不绝于耳,就更让人感觉少帅就是张学良的专用代称了。“少帅”二字,从字面本意上理解,似乎有“少年英俊”或“少年

0评论2020-12-081820

孙权弃用名臣周谷之误:不同的人才牌该如何打?
在公司整体利益之下,不同层级的领导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公司大账”和“老板小账”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如何将擅长做“公司大账”和擅长做“老板小账”的两类不同人才安置在合适位置、且保持利益平衡,这是考验老板察人、用人之道的关键所在。孙权重

0评论2020-12-084838

揭秘此人才是宋江第一心腹 一生跟随宋江
从古至今,一个领导者,一个带领团队的首领,都会有一个心腹。心腹其实不仅仅说是一种人脉关系,更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下解决特殊问题的极有效率的方法。在古代,官员有为自己提供建议的师爷,将军有自己运筹帷幄的军事,所以心腹是一个领导者必需拥有的东西。宋

0评论2020-12-071908

曹操为什么杀吕布 曹操为何在需要人才时杀吕布
曹操为什么杀吕布?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汉灵帝死后,朝廷政局混乱,诸侯割据混战,群雄逐鹿中原。在这样一个动荡年代,实力不强、官位不高、资历不深的曹操,却能够先后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中原,纵横朝野,

0评论2020-11-304530

魏国若留信这四位人才 那天下还有秦国的事吗?
我们都知道,战国七雄里最先雄起的是魏国。魏国的开国之君是魏文侯,他为了让国家强大,特别重视人才,不但招揽人才来麾下效力,还让这些人才再举荐人才加以重用。其中最著名的有李悝、吴起、乐羊、翟璜等等。可您也许不知道的是,战国中的很多人才都是从魏国

0评论2020-11-284473

魏惠王为何不会慧眼识人?总让人才流入他国
魏惠王夺得魏国君主的宝座后,东征西讨,虽说败多胜少,但周边诸侯对魏国也颇有些忌惮。鲁、宋、卫、韩等甚至去朝见魏惠王,尊他为盟主。然而,到了后来,魏国却不断丧师割地,走向衰败。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结果呢?这大概还得从魏惠王同齐威王的一次会猎谈起。

0评论2020-11-272043

揭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是怎么选拔人才的
1、董卓选材,你不来我就杀你全家:董卓够狠,选材方式也很别致,你不来,我就杀你全家,那时候,董卓专权,行废立之事,小皇帝登基,董卓做了相国,剑履上殿,威风八面,手下人说应该找些读书人来支撑门面,这时候有人推荐蔡邕,说蔡邕学富五车,才堪大用。

0评论2020-11-254545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推荐人才时候曾经当面欺君
晚清末年,常熟翁同龢,仗着自己状元及第,又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以一人而兼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督办军务处、户部尚书等显职,煊赫一时。然而这位翁常熟却是一个擅用权术的人,他的同僚吴县潘祖荫曾说:“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未可全信之

0评论2020-11-242783

古代人才兴国的标本 魏文侯治国用不同类型人才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成为战国首个崛起的大国。魏国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天时而言,当时的秦国还在沉睡,齐国国君大权旁落,楚国内乱不止,魏国四周无强敌。就地理优势而言,魏国横跨黄河南北,主要领地包括今日之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河北和陕西的部分

0评论2020-11-243209

魏晋人才选拔的开端 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互相辩论而不失其雅量。政治派分、权力攘夺固然使“名士少有全者”,但那个时代有残酷、有杀戮,也有热情、有声音。嵇康临刑,还抚奏了一曲《广陵散》。那个时代礼赞

0评论2020-11-232419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