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历史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东吴名将周瑜为何会遭受罗贯中的贬低?

风云人物  2020-08-17 01:240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宋神宗元丰五年,一代文豪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以一阕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出他对风流儒雅,功勋彪炳的周公瑾的无限向往和景仰。

其实,早在三国时代,周瑜便以他的胆略兼人,气度恢宏和雍容大雅赢得了大家,甚至是敌人的仰慕。但遗憾的是,随着千年岁月的流浙,这样一位才华卓越,气度雍容的一代懦将却在百姓的心目中蜕变成一名妒贤忌能,器量狭小,目光短浅而又意气用事的青年将领。以至于虽然没有任何一部史籍提及那位诸葛孔明在赤壁大战开始后到底做了些什么,但在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不得不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论苏轼词中那位“羽扇轮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英雄到底是谁。由此,不禁令人感叹岁月待周瑜太不公平。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儒雅雍容被岁月的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呢?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这段话说得有一定道理,但周瑜受贬低,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从《三国志》到《汉晋春秋》,从《资治通鉴》到《通鉴纲目》,或以曹魏为正统,或以蜀汉为正统,反反复复,众说纷纭。而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身处夹缝中的东吴,无论在哪一种正统观念下都处于颇为尴尬的地位。

周瑜虽然以他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在历代的史传文学中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稳定性。无论是“拥曹反刘”或是“帝蜀寇魏”,在这些熟读经史深受雅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们的字里行间依旧始终如一地充盈着对周瑜的无限崇敬和由衷钦佩,但任何一个民族都有雅俗两种文化,虽然以礼乐诗书为内核的雅文化系中,周瑜的形象没有发生多大变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以民间意识为内核的俗文化系统中周瑜几乎成为“妒才忌能、意气用事”代名词。

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出现了质的下跌,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三分事略》是完全把周瑜作为刘备集团的对立面来处理的,并且采用了一种低层次的单向、平面的手法来贬斥周瑜,以此来反衬出刘备集团人物的忠义智信。这种幼雅朴素的手法,使得周瑜的性格只能显现出单一而平面的狭隘与平庸,甚至是愚蠢,相当的脸谱化,简单化,不过这倒是颇为符合说唱文学易懂易唱,人物性格单纯而鲜明的特征。

元代社会废止了科举制度,读书人没有了进身之阶,由此一大批满腹诗书的文人放弃了儒业,加入到市井文学的创作中来,使其创作日趋成熟。罗贯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能否认,《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比宋元以来任何一部戏曲作品中的周瑜形象都更接近史籍中的原形。在塑造周瑜胆略兼人,雄姿英发的儒将风范时,作者广征博引各类史料,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光有历史的有实性,并不等于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更何况指导全书的“拥刘”的思想倾向和小说的创作规律迫使作者必须具有鲜明的立物,于是,在作品中的刘备之仁关羽之义,张飞之猛,赵云之勇以及孔明之智,无不绚丽多姿,闪烁着理想主义色彩的浓厚的古典浪温主义色调。对于其他人物,便只能以陪衬面出现。

因此,无论在历史的舞台上周瑜如何叱咤风云,但在《演义》中却终究无法摆脱作为陪衬的命运,并且可能毫不夸旨地说他是诸葛孔明的头号陪衬人物。的确,《演义》中的周瑜确是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他的才略甚至可能盖过所有人。但是,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却处处受制,屡屡败兵。正如毛宗所说的“以周瑜之乖巧以衬托孔明倍乖巧”。

然而,作为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孔明需要的不仅仅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还必须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宽宏大量的坦荡气度和沉着老练的雍容气质,而这一切与史载的周瑜性格类型太相似,不易产生性格上的碰撞,那么故事情节将无法展开,诸葛亮的个性更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

为了塑造那位人格近乎达到自我完善的贤相名臣,作为一名出色文学家的罗贯中不惜突破史料的束缚与限制,吸收民间文艺想象的空间,进行小说艺术的虚构,对周瑜的性格加以改造,并以他的心地偏狭反衬孔明的胸无芥蒂,以他的意气用事反衬孔明的沉着老练。周瑜的气量狭小,意气冲劝和孔明的宽宏大量,沉着老练都在对此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其实,任何一部史书都没有提及周瑜与诸葛亮间的如此恩怨,诸葛亮的主要作为是在刘备死后,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东吴余下的事,主要是为刘备管粮草后勤等,赤壁之战后周瑜给孙权上书告诫要谨防刘备时,提及的只是关羽、张飞二将,对孔明只字未提。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才能与地位在当时都没有引起周瑜的重视,那么周瑜又怎么可能去与一个无名小辈为难呢?但是为了中心人物塑造的审美需求,这种对照性的描写还是始终贯穿着周瑜与孔明的交锋,已经改造了周瑜形象来仅衬出诸葛亮的性格魅力,而市井文学中周瑜那偏狭冲动的个性经过小说家的妙竺笔生花便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越发地鲜明生动了。

查看更多关于【风云人物】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混人的艺术 罗贯中笔下刘备的十大名言大盘点
三国演义里面人物众多,各具特色,比较公认的其中描写的最突出的就是曹操的“奸”,关羽的“义”和诸葛亮的“智”。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刘备也是罗贯中笔下非常有特点的一个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混”。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混到在蜀称王,先后跟随过公

0评论2020-12-153607

儒家思维 罗贯中贬损曹操背后存在的政治偏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站在儒家的政治思想观上看待政治,评价人物,因此对刘备的所作所为作了充分肯定。同时可能是对法家思想有那么一点偏见,也鄙视曹操的人格,因此对曹操的政治行为作了较多贬损。但是,罗贯中在书中也赞扬了曹操的许多方面,同时反映出曹

0评论2020-12-093651

罗贯中推崇的三国演义中的“八大星将”
1、孙坚,(155-191),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184年,与朱隽一起剿灭黄巾军,官职为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等,并参加过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战。191年,袁术派他前去攻打荆州刘表,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死,年仅三十七岁。《三国演

0评论2020-12-011510

三国猛将赵云真实面目 陈寿和罗贯中都没写透他
看过三国志的人,一定认为史实上的赵云只是个刘备的保镖,没有出色的人物,但我不认同,我认为赵云能留名后世而到今天还受大众欢迎是他自己争取回来的,其实他是文武双全的武将,让我分析一下:1.如果只看三国志原箸而不看裴松之的注,赵云确是个下第角色,

0评论2020-11-112266

揭秘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帮关羽虚构了多少战绩
在罗贯中的笔下,关羽成了武圣,也为其虚构了不少战绩。这当然是因为罗贯中佩服关羽。但罗先生夸张的描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纷纷站出来口诛笔伐,贬低关羽。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了,批评得也更厉害了。不信你百度一下看看,什么好美色,不通政治,爱慕虚荣

0评论2020-11-101259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最痛恨的人物是谁?
诸葛亮祁山骂死王朗的故事,不少网友应该都听说过;而对这个故事的真假,相信也有不少网友也明白,那只是文学故事,并不是史实。但罗贯中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来是有依据——《三国演义》中展现诸葛亮口才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是“

0评论2020-11-094024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帮关羽虚构了多少战绩?
在罗贯中的笔下,关羽成了武圣,也为其虚构了不少战绩。这当然是因为罗贯中佩服关羽。但罗先生夸张的描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纷纷站出来口诛笔伐,贬低关羽。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了,批评得也更厉害了。不信你百度一下看看,什么好美色,不通政治,爱慕虚荣

0评论2020-11-052160

诸葛亮没有杀魏延为什么罗贯中却要冤枉他?
因为不仅杀死魏延的,根本上是蜀汉另外一位人物杨仪,这个杨仪和魏延一直矛盾颇深,在诸葛亮死后他就迫不及待的找魏延报仇。而且不仅诸葛亮没有遗计杀魏延,相反个性叛逆目中无人不会做人的魏延,在蜀汉得罪人不少,不仅仅是杨仪,大将王平,老资格的刘琰都被

0评论2020-11-043968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帮关羽虚构了多少战绩
在罗贯中的笔下,关羽成了武圣,也为其虚构了不少战绩。这当然是因为罗贯中佩服关羽。但罗先生夸张的描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纷纷站出来口诛笔伐,贬低关羽。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了,批评得也更厉害了。不信你百度一下看看,什么好美色,不通政治,爱慕虚荣

0评论2020-10-294333

黄巾起义性质 为什么被罗贯中蔑称为“黄巾贼”?
历史上有一群头包着黄巾的人,他们是游民、是贫农、是无产者,他们整日饥肠辘辘,每天都在为生存绞尽脑汁。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不在接受现实的奴役,他们决定反抗一切剥削。东汉灵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年),冀州爆发农民起义,随后蔓延至全国各地。于是,

0评论2020-10-281696

周瑜后人是学霸 据说罗贯中因嫉妒他恶搞周瑜
南京人周柏泉是三国名将周瑜的第63代孙,他一直在不断研究祖宗留下来的族谱,想查证自己所在的南京周氏是否三国名将周瑜后代。最近,周柏泉在江西吉安发现了一套清道光三十年,三国名将周瑜嫡系后裔第五次续修的《庐邑乌东周氏宗谱》残存缮本四卷。这一宗谱

0评论2020-10-261027

罗贯中简介 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生平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

0评论2020-10-242164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虚构成分么
关于三国时代的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物,陈寿的《三国志》都为之立了很生动的传,虽然还不可能像后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那样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这些历史人物,尤其是与他们相关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大战役,历来是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0评论2020-10-144614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帮关羽虚构了多少战绩
在罗贯中的笔下,关羽成了武圣,也为其虚构了不少战绩。这当然是因为罗贯中佩服关羽。但罗先生夸张的描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纷纷站出来口诛笔伐,贬低关羽。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了,批评得也更厉害了。不信你百度一下看看,什么好美色,不通政治,爱慕虚荣

0评论2020-10-022030

罗贯中的特意安排:三国演义中吕布拜董卓为干爹
《三国演义》里,吕布有丁原、董卓两个义父,再加上亲爹,被张飞骂作是“三姓家奴”。可是翻开《三国志》,并没有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记载,可知这件事完全是小说家言。认董卓倒是有一点根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说,董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

0评论2020-09-221470

三国演义中十大地理错误 罗贯中是个地理盲
《三国演义》虽只是一部演义小说,但它却凝聚了许多深遂的兵法韬略和精妙的战争奇谋,曾被众多名家当作汲取战争谋略的军事典籍反复研读,是一部几乎可与《孙子兵法》相媲美的韬略教程。但很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落后,罗公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并没有直

0评论2020-09-183063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贬损曹操背后的政治偏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站在儒家的政治思想观上看待政治,评价人物,因此对刘备的所作所为作了充分肯定。同时可能是对法家思想有那么一点偏见,也鄙视曹操的人格,因此对曹操的政治行为作了较多贬损。但是,罗贯中在书中也赞扬了曹操的许多方面,同时反映出曹

0评论2020-09-023202

罗贯中的故事 罗贯中机智讨回亏损银两
在历史书籍上虽然关于罗贯中的故事很少,但是在民间流传的罗贯中的故事却有好几个,今天就是罗贯中机智讨回亏损银两的故事。罗贯中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所以在自己的镇上开了一家当铺。大家都知道当铺是怎么盈利的吧?就是赚差价,或者到期没有赎回的物件高价卖

0评论2020-08-294829

周瑜后人是"学霸" 罗贯中嫉妒他贬低周瑜
南京人周柏泉是三国名将周瑜的第63代孙,他一直在不断研究祖宗留下来的族谱,想查证自己所在的南京周氏是否三国名将周瑜后代。最近,周柏泉在江西吉安发现了一套清道光三十年,三国名将周瑜嫡系后裔第五次续修的《庐邑乌东周氏宗谱》残存缮本四卷。这一宗谱

0评论2020-08-262713

为何罗贯中将孙权的“草船借箭”嫁接给诸葛亮
“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通过三国演义,我们知道诸葛亮设计去曹操那用草船借箭,诸葛亮由此成为来了智慧的化身。可你知道吗?借箭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而且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濡须之战。孙权是东吴政权的开国皇帝。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当时的三

0评论2020-08-233611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