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历史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古代科举考试并不“八股” 张之洞殿试频出吐槽

野史秘闻  2020-12-22 02:430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的“高考”科举考试中,所考的内容大都以八股文为主。在位于休宁县中国状元博物馆内,珍藏着多份古代科举考试时的试卷。从试卷的内容来看,考生的文章并非传说中思想僵化的八股文,考试的文章谈古论今,无所不包,甚至有的考生观点新锐犀利:光绪六年休宁籍状元黄思永在殿试文章中,大谈促使官吏清廉可借鉴汉代制度;清末名臣张之洞在殿试时,发牢骚式地“吐槽”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弊端……

状元试卷上对官吏廉洁大加评论

在位于休宁县的中国状元博物馆内,记者见到了这份珍贵的状元殿试试卷。这份试卷长约1米,宽20厘米,卷面有些残破,背面用宣纸托裱,用小楷毛笔字书写,是光绪六年休宁籍状元黄思永参加殿试时作答的试卷的草稿原件。

据休宁县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份试卷时北京大学教授程道德先生捐赠给中国状元博物馆的。此前属于皇家秘档,但清末从皇宫内流落到民间,后被程道德教授所收藏,程道德教授收得此试卷时,试卷早已残破不堪,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鉴定认定为当年殿试时黄思永的殿试草稿卷,并进行了修复。2006年,程教授将这一珍贵的文物捐赠给中国状元博物馆。

在这份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思永文章的议论中心是如何考察选拔官员,确保官员廉洁奉公。黄思永在试卷中首先论述了历代用帝王的恩德、程朱理学的教化来教育官员廉洁的重要性,然后再提到这些道德的感化并不能使所有官员保持廉洁,对于官员要建立一套严密的考察任用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官员的行为。甚至他在试卷中对汉代考察官员的方式津津乐道:“唯汉代考察之法最为精密,汉以六条查两千石,如田宅逾制牟利渔侵诸禁是也……”

八股文只占考试很小一部分

休宁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汪顺生告诉记者,从这份清代状元的殿试试卷的内容来看,根本找不到八股文的影子。因为明清时科举考试并非考的都是八股文,八股文只是考试的一部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等等级,除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之外,其余考试都要考三场,每场三天,一共九天时间。第一场是考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第二场考的是官场应用文,包括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案件的司法判文;第三场考策问,类似于现代的议论文,题目会涉及到很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

考生们从乡试、会试一路走来,优胜者最终会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而殿试明清两代只考一天,以“热点话题”为题,进行议论,就像现今写作议论文。

而这位在文章中显示出宏才大略的状元郎,最终却没能在官场上一展宏图。汪顺生告诉记者,黄思永在获得状元的身份后,先后任翰林院修纂、军机处章京等小官职,此后又成为一名官商,反而在商场上一帆风顺。他曾开办过天津北洋烟草公司、北京爱国烟厂等实业,后又在清政府商部任职,辛亥革命以后卒于上海。‘

参加科举考试考生要被“查三代”

在休宁县的中国状元博物馆内,还珍藏着一份同为程道德教授捐赠的、清末名臣张之洞的殿试试卷。

在试卷的开头张之洞写道:“臣张之洞二十六岁,直隶天津府南皮县人,由附生应咸丰二年顺天乡试中式,由举人觉罗官学教习。应同治二年会试中式,恭应殿试,恩科会试中式一百四十一名贡士,保和殿覆试一等第一名,殿试一等第三名,赐进士及第。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曾祖怡熊士故仕,祖廷琛士故仕,父锳士故仕。”试卷前,还钦命阅卷大臣的名单,文渊阁大学士,还有六部尚书的名单。

试卷中将祖上三代的身份标明清楚,汪顺生介绍,祖上三代如有四类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即“戴罪之人、为奴之人、为娼之人、为戏子之人”。而这张考卷中,张之洞将祖父、父亲亡故写明,也是因为他此前因为父亲的去世,失去了参加此后会试、殿试的资格。汪顺生介绍,早在11年前的咸丰年间,张之洞就已在乡试里中了举人。但他的父亲去世,他需要返乡为父亲守孝,无法参加考试。而守孝结束后,两次会试却由他的族兄张之万担任主考官的影响,张之洞需要回避,又无法参加考试。

张之洞试卷中尽显“愤青”本色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张之洞以举人的身份担任了11年小官。同治二年,26岁的张之洞终于在会试中取得了141名、保和殿覆试一甲第一名的成绩,有了参加殿试的资格。但因为有11年时间因科举考试制度的限制被无法“进步”,他在殿试时,就像一个“愤青”一样,将长期淤积在心里对科举考试的牢骚,发泄在试卷的文字之间。

他的试卷文章的题目为《得贤才所以治天下,而总论资格科目之得失》。文章中尽是直指科举时弊的言语:“今日人才之乏,资格太拘,科目太隘……”他甚至建议“多其途,优其用,严其限,重其不举之罚,以利人才”,这样才能让人才“奋迅鳞集京师”。张之洞甚至引用雍正皇帝任用非科举出身的李卫、田文镜等人的例子,来说明不经过科举依旧能够选拔到优秀人才:“世宗宪皇帝时所用李卫、田文镜辈,虽不免駮杂,而皆立功。”最终,张之洞下了结论:“诚以文法之中,必不足以得非常之士。”

张之洞在参加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之时,居然在文章中大谈科举考试的弊端,很可能会得到“零分试卷”的可能。最终在阅卷时,张之洞的文笔精彩没有名次靠后,但他的观点是如此犀利,主考官们只给了他二甲第一名的名次。但慈禧太后却看到了这份试卷,觉得他是一位可用之才,破例将张之洞的名次向前提升了一位,让他成了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郎,张之洞才幸运地走进了紫禁城。

也许是历史开了一个玩笑,而这位随后叱咤风云的晚清名臣,在上世纪初极力上书废除科举制度,最终让这个始于隋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寿终正寝。这也算是张之洞在当年殿试试卷中所抒发对科举制度不满观点的一个实践

查看更多关于【野史秘闻】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官场张之洞 手法霸道蛮横 一点不像读书人
清末,封疆大吏中以袁世凯与张之洞声望最重。袁世凯曾经这样描述两人的差别:“张中堂是读书有学问人,仆是为国家办事人。”简单说,老张有才华,适合做学问,老袁没学问,只能办具体事。看上去是自谦,其实是最阴损的贬彼扬己。官场是做学问的地方吗?中国传

0评论2020-12-212086

张之洞为何叫慈禧老寡妇?是什么激怒了他?
读史的乐趣,莫过于:当眼睛掠过史料时,脑海中自动跳出当时的景象。近日,祥哥在读徐梵澄的《蓬屋说诗》时,就看到这样一则记载,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惊诧万分!原文是这样的:“有云:‘臣罪侍东南,不敢奉诏。’南皮奋然掷烟枪而起曰:‘这老寡妇要骇她一

0评论2020-12-212622

张之洞送一件宝物给慈禧 慈禧很喜欢还带入陵墓
晚清时期,张之洞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在政坛叱咤风云30年,历经中法战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等近代中国的标志性事件。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中法战争的中方主帅(两广总督)——而这一场战争,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唯一

0评论2020-12-191053

皇上岂能冒充 张之洞快刀处斩“假光绪”事件
1898(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如囚犯般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戊戌新政被扼杀在襁褓中,谭嗣同等“戊戌

0评论2020-12-153874

张之洞为太原文庙亲自选址 倡导集资不动用公款
清光绪七年(1881年)12月24日,时年44岁的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也就是在这一年,汾河决堤,原在城西县前街(即今府西街西段)一带的太原府城之文庙,毁于大水。府城缙绅学士,集聚府衙请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太原知府把府城众文士的联名书上呈山西

0评论2020-12-143510

张之洞快刀处斩“假光绪” 光绪帝是怎么死的呢?
皇上岂能冒充1898(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如囚犯般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戊戌新政被扼杀在襁褓中,谭

0评论2020-11-243401

张之洞的老婆是谁?张之洞的后代都有谁?
张之洞是晚清汉族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的人物事迹,想来已经快要被人写烂了。俗话说的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那么站在张之洞背后之人是谁呢?当然鉴于当时男人三妻四妾的习俗,站在张之洞背后

0评论2020-11-163426

张之洞与李鸿章谁更出名?历史怎样评价张之洞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汉族重臣,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他从小就极为聪慧,加之勤奋好学,所以十六岁参加科举,中顺天府解元,二十八岁参加殿试,一鸣惊人,成为慈禧太后钦定的探花郎。此后一路为官,历任教习、侍读、侍讲

0评论2020-11-101754

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对于张之洞此人,想来大家并不陌生。高中历史书中曾多次提到此人,以及其所处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张之洞是晚清汉族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通过科举取仕之后进入官场,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

0评论2020-11-104089

张之洞准备推举李鸿章当总统以备不测
李鸿章的这个“痞子气”让他受益无穷。后来,慈禧太后知道他有办法,就把一件“烫山芋”的事儿交他办。这又是一件“痞子”外交的范例。蚕池口教堂,俗称北堂。它位于北京皇城西安门内的蚕池口,靠近中南海。这座教堂高达八丈四尺,规模宏大,归巴黎天主教会管

0评论2020-11-091284

清朝文物造假现象猖獗 总督张之洞曾被骗
在当今文物市场,赝品屡见不鲜。2011年,某“汉代玉凳”拍出2.2亿的天价,这件所谓文物不过是2010年的仿制品。一些人造假可以欺骗文物专家。上世纪90年代河南孟津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在北京古玩市场,就被某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

0评论2020-11-074243

张之洞简介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生平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

0评论2020-10-301888

晚清另类重臣张之洞 不爱名利只爱读书
张之洞出身普通仕宦家庭。曾祖和祖父都做过知县一类的地方官,他的父亲早年中过科举,后来当过兴义府知府,也是有文化有根基的人家。按说这样官二代是不怎么需要读书的,走走路子就行了,但是张之洞是官少爷的另类。张之洞是他爸张锳第四个儿子,这不上不下的

0评论2020-10-302029

袁世凯人头就要落地时 张之洞说了一句什么话
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后,光绪之弟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载沣则被推上了摄政王和监国的位置。曾有人说,光绪在临终之前,载沣去见过他最后一面。在这次会见中,光绪嘱托载沣一定要诛杀袁世凯,为自己报仇雪恨。还有人说,光绪被囚期间,每天在纸上画大

0评论2020-10-271886

张之洞与李鸿章的比较 张之洞的历史评价如何?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汉族重臣,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他从小就极为聪慧,加之勤奋好学,所以十六岁参加科举,中顺天府解元,二十八岁参加殿试,一鸣惊人,成为慈禧太后钦定的探花郎。此后一路为官,历任教习、侍读、侍讲

0评论2020-10-263454

张之洞如何征服慈禧 一夜之间竟连升四级
一夜之间,张之洞连升四级!这实在是一个升官奇迹!在封建社会,官员每升一级,都要经过数年或更长时间的历练,张之洞虽然没在正四品、从三品、正三品的职位上历练过,但他以前的升迁速度太慢了。他太憋屈了,他是那么有才,他应该被破格提拔。在咸丰、同治、

0评论2020-10-252812

秘闻 张之洞进京求职被袁世凯忽悠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1月),张之洞奉旨入京,清廷批准张之洞等《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然而对于张之洞而言,却是暗淡的一页。1907年,张之洞与袁世凯被慈禧召入京城,权力也被架空。翻开晚清重臣张之

0评论2020-10-222021

张之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张之洞,贵州兴义府人,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他是晚清著名的汉族重臣,为晚清作出重要贡献,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教育长大,加之其勤奋好学,所以在学识方面有一定的成

0评论2020-10-213677

张之洞如何用美人计从李鸿章手中挖来盛宣怀
晚清“洋务派”地方势力“四巨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若按其所办洋务实业计,成就最大的无疑是张之洞、李鸿章,故有“南张北李”之说。但“南张北李”这两个洋务大臣的洋务实业均离不开另一个关键人物——盛宣怀。盛宣怀自同治九年(1870

0评论2020-10-152575

清代文物造假现象猖獗 两广总督张之洞曾被骗
在当今文物市场,赝品屡见不鲜。2011年,某“汉代玉凳”拍出2.2亿的天价,这件所谓文物不过是2010年的仿制品。一些人造假可以欺骗文物专家。上世纪90年代河南孟津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在北京古玩市场,就被某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

0评论2020-10-132026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