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雪纷纷,天色暗,心微沉。世间多变幻,有人故,有人生。故者已矣,生者盼天明。那一场浮生,那一场梦,那令人羡慕又令人感叹的风流,最后也都消失在风中。
一颗星升起,又坠落,穿过厚厚的云厚,看遍世间的风景,体验人生的跌宕,最后坠入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曾那样高高在上,闪着光华,穿行在天空之中,没有固定的轨迹,曾那么洒脱,那么自在。结果,虽然沉没,却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闪烁。
那一年的柳府,喜气盈门。柳家第七位小少爷的降临令全府上下都沉浸在喜悦的氛围里。传说那一日,柳府中的一架古筝自鸣不已,琴声悠扬,传到了半里之外,所有人都说,这是吉兆。当天夜里,天空中的文曲星也格外明亮,仿佛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想要告诉世人一件天大的喜事。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在柳府中响起,那是生命的象征,是初生的喜悦。床榻上的柳夫人虚弱地望着那小小的生命,脸上露出了安慰和喜悦的神情。柳老爷一贯的儒雅中竟然也掺进了一点激动。
柳家是儒官之家,自祖上以来,文人雅士辈出,柳老爷饱读诗书,为人儒雅,柳夫人待人和善,知书达理,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是件幸福的事。每日,母亲慈爱温柔的目光笼罩着这个小小的婴孩,父亲温和的话语滋润着这颗幼小的心灵,小婴孩就这样一天天平安地长大了。
这孩子最初名为三变,字耆卿,后改名为永。“三变”源于《易经》中的“三变而成一爻”,“三变而八卦成”。想来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把握好变易,一生顺利。至于 “永”,或许是他在日后感到“三变”对他的人生并无帮助,才会转而渴望一成不变吧。
春去春回,日升日落,花谢花开。十几年后,北宋便有了一名专心写词之人。数十年之后,世上便有了一名才气卓绝,词风清美的著名词人--柳永。
有人将柳永的一生比作一部精彩的章回小说,小说的开篇是众星捧月的童年,之后是春风得意的少年生活,然后是青年时的自负和潇洒,正当人们以为之后的情节会无限风光时,色调却突然暗了下来,仕途不顺,明星坠落,爱恋艰辛。这样曲折的过程出乎人们的意料,却为他的一生更添了几分传奇。
对孩子进行儒学教育是柳家的传统。那些儒家经典,柳永自小便开始学习,起初他不太懂,然而天资聪颖的他,很快便记住了那些句子,并渐渐掌握了其中的意思。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中,柳永渐渐长成一个风度翩翩,彬彬有礼的少年。
在当地人的眼中,柳家七少爷可称得上文曲星下凡,他年幼时便能背诵大量诗词典故,并且谈吐文雅,待人有礼。每每走在街上,都有无数充满了羡慕和赞赏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少年时的柳永被当地的人们视为神童,周围的人但凡提起他,都会不由得羡慕柳家出了这样一位才学品德都如此高洁的小少爷,并纷纷说,这位小少爷日后定是能成为出色的人,为柳家的门楣添上一抹金光。
听到周围人的称赞,柳老爷和柳夫人也感到非常安慰,他们更加用心栽培柳永,并时时鼓励他,称赞他。因为自小在赞扬声中成长,柳永从来不知失败为何物,也不知失意为何物,无论何时,他的心中总是充满了自信,而这种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也渐渐变得有些自负了。
对于诗词,柳永总有着他自己的感悟。他能流利背诵那些名篇佳句,也能对那些诗词中蕴含的意境和道理有深刻理解。
在宋朝年间,文人所处的地位有些奇妙。由于当时的政策是崇文抑武,所以一旦有某位文人创作出一篇佳作,那作品就会立刻红遍大江南北,此人也会因此一篇作品而名扬天下。然而,名声易得,仕途难求。一首小诗或许能使一位文人扬名,却不能使他平步青云,直入官场。
在当时,参加科举,金榜题名,是大多文人唯一能够步入仕途的方式。所以许多家庭都会对孩子从小灌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以及 “读书为做官”的思想。柳家虽然也希望柳永考入仕途,却只是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
从小家庭的教育让柳永将仕途看得很重,但从未经历过失败的他认为,自己的才华举世罕见,若是有朝一日参加科举,必然能够考得功名,走入仕途。他或许还曾想过,自己身着华丽的衣服,被皇帝亲自接见,赐以高官,然后衣锦还乡,人们站在两旁夹道欢迎的情景。
不幸总像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在人们毫无准备之时到来,打扰人们的幸福。柳永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突然之间听不到父亲的教诲,看不到父亲的身影,柳永的心里非常难过,他开始变得沉默,开始习惯一个人静静地思考。
失了父亲,生活却还要继续。数年之后,柳永长成了一位风度翩翩、谈吐高雅、学识满腹的青年。许多人见到他,都会联想起多年前去世的他的父亲,他身上散发着的儒雅和才情,与他的父亲如出一辙。
只是,青年柳永的身上也开始生出一些不一样的气质,洒脱、放荡不羁、风流。不知从何时开始,他变得喜欢出入“秦楼楚馆”,喜欢与风尘女子和歌妓做伴,与她们饮酒,为她们填词,听她们的放浪轻笑,看她们的媚眼如丝。
之前视柳永为神童和柳家希望的人纷纷皱眉,叹惜这位柳家七少爷自轻自贱,与一群卑贱女子称友,为她们写些靡靡之词,玷污了自己的才华。若是长此以往,定会自毁前途。
柳永却不以为意,在他眼中,她们与他是平等的,没有高贵与卑贱之分。他欣赏她们的才艺,同情她们的身世,理解她们的辛苦,对她们每一人真心以待。这份真心,这份理解,也使她们对他多了几分信任和尊敬。否则,也不会在他身故之后出钱为他安葬,并在每年他的忌日聚在一起召开“吊柳会”。
柳永眼中的姑娘们个个才貌出众,声音柔美,如同天上的仙女。《少年游》中,他称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木兰花》中,他赞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
他从不认为这些场所有何不妥,也从不认为这些地方的女子有何不妥。他明白她们当中许多人的身不由己,若说她们真的有错,只错在没能生于好的人家,使她们无法得到应有的宠爱。他还在《少年游》中发出了“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的感慨。
柳永的温柔、体谅和真诚赢得了歌妓们的心。在当时的歌妓之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哥。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她们口中的“柳七”,便是柳永。
柳永善于填词,他时常填些词与那些女子,让她们将他的词唱出去。许多文人清高,不屑于此,他不但丝毫不介意,反而以此为乐,常在花丛中听那些莺莺燕燕吟唱他的诗,颇感惬意。
柳永就是这般真性情,去自己喜欢的场所,做自己喜欢的事,交自己喜欢的人。入京之后,他也时常出入这类场所。这样一位善解人意,温柔洒脱的男子本就极容易招来姑娘们的喜爱,何况他还有满腹的才华,能够为她们写出动人的词来。所以入京不久,柳永的名字便在这些姑娘们中传开了。
柳永的词浪漫唯美,意境深远,被那些女子们用柔情的声音合着曲子唱出后,更添了几分诱人和美感。唱者爱其词,听者也爱其词,所以他的词被传唱得极广。只是,风尘女子毕竟身份卑微,遭人偏视,而他的这些词中描写的内容又多与这些女子有关,所以即使这些词能够广为传唱,也难以登上大雅之堂。
当时的皇帝宋仁宗重视文人,欣赏有才学之人。虽然偶尔会有文人因一两首佳作而得到他的青睐,被赏予官衔或称号,但那些人所作之诗词皆是上品,意境深远,志存高远。
此时的柳永,虽然不羁,时常出入于烟花巷陌,却没有沉迷于声色,意志消沉。在他心中,考取功名仍是他最大的目标。柳永一边与这些女子交好,一边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身边人的常识和称赞声中,他以为凭自己才华,定能在考试中一举成名,谁知,迎接他的却是名落孙山。
查看更多关于【野史秘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