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历史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残酷 看看郑板桥 蒲松龄的遭遇!

历史解密  2020-10-07 16:460

今天跟一位做老师的朋友聊天,听说现在高考的本科录取率已经达到70%以上了。即便第一年考不上的同学,复读一年,基本也就考上了。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对一小部分读书人来说,是一步登天的阶梯,但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却是个大坑。古人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才是意外,可见录取率之低。

比如,那个“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康熙年间考中秀才,此时只有20岁左右;雍正时才考中举人,此时已经40岁;乾隆时才考中进士,此时已经44岁了。考中进士后,常年郁郁不得志的郑老兄终于扬眉吐气,写下了这两句饱含辛酸的诗句:如今脱得青衫去,一洗当年满面羞。

比如,那个因“公车上书”留名青史的康有为,小时候是个神童,11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但无奈考运不佳,仅仅秀才就考了三次,举人又是考了七次才中,好在时来运转,进士一考即中。可他时运不济,考中进士时,清朝已经岌岌可危了。他愤怒不已,于是搞了个“公车上书”,可是光上书还不过瘾,就又搞了个“戊戌变法”。

郑板桥和康有为虽然历经挫折,好在最终的结果还不错,算是“不幸”中的幸运儿。另外一些人就没这么好运了。比如《聊斋志异》的作者,大文豪蒲松龄,考中秀才后,接连四次参加乡试,都没能考中举人,一直到了垂垂老矣的72岁,才被朝廷补为“岁贡生”。什么是岁贡生呢?比秀才的地位高那么一点点,但仍然不是举人。

看起来,蒲松龄已经够惨了,但还有比他更惨的:清朝时安徽的一位老秀才,一共参加了二十四次乡试,但最终还是没能中举。乡试三年一次,这位老先生光是参加乡试,就用去了七十二年光阴,到最后一次参考,已是年近九旬。想想真是一把辛酸泪。

客观来说,在创立之初,科举制度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至少,它让出身寒门的下层子弟看到了希望,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可以打破阶层板结,促进各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用更通俗地话来说,就是可以凭借个人奋斗实现屌丝的逆袭,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

最初的科举制度,也是真的可以选出优秀人才的。比如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站在城楼上,看着新科进士们鱼贯而入时,曾经兴奋地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明清时,科举考试就开始就变味了。“八股文”的考试模式,让很多考生变成了只知道“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即使原本是个人才,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一圈蹂躏,也基本就洗脑成功,变成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了。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早就跑到爪哇国去了。

查看更多关于【历史解密】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难得糊涂” 对仕途不满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望文生义的;有作词语解释的;也有就其深邃的内涵进行探讨的,诸说不一。看来后人难知前人心态和处世的复杂文化环境,有时也难以自圆其说了。“难得糊涂”,原是清朝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刻在一方闲章上的一句

0评论2020-12-103547

郑板桥自曝同性恋 为何清代文人多同性恋
同性恋自古就有,面对如今的社会,同性恋原来越多,人们也慢慢的开始接受他们,就算是同性恋结婚,大家也会真诚的祝福他们。那么,古代的同性恋又是怎样的呢?在中国的历史,也有同性断袖的事例,尤其是在清朝,那么,为什么同性恋多出现在清朝呢?在中国,同

0评论2020-12-102949

古代名士如何泄愤?司马迁著书 郑板桥画竹
生活中,动辄发怒者,即使不殃及他人,亦会祸害自身。为此,古代的许多名士,都有自己的抑怒解愁之术。“悬联警怒”。林则徐性情刚烈,后来知道发怒不仅无用,且常给小人制造借口,于是在书房挂一条幅,书“警怒”二字以自制,并于厅堂悬一对联:“海纳百川,

0评论2020-11-291437

郑板桥轶事 其做人为官带有明显的“仇富情结”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在扬州卖画为生时,曾定过这样的卖画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

0评论2020-10-193867

郑板桥六分半书是什么意思
郑板桥六分半书开宗明义,首先来说一下六分半书的意思。其实“六分半书”指的就是郑板桥所创的书法字体,被世人称为“板桥体”。郑板桥将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创作出这种介于楷隶之间,但是隶又多于楷的字体。由于隶书又被为“八分”,所以郑板桥又戏称自己

0评论2020-10-014783

古代富商是如何让郑板桥给自己画画的
大凡文人,往往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不媚俗,有的不愿为官,有的仇富。清朝郑板桥就是一个不媚俗、不愿为官且对为富不仁者嗤之以鼻的人物,他的诗书画在当时号称三绝,不过求他写字有个条件,那就是一定要给板桥弄点狗肉,而且不能表现自己特别的有钱。否则,

0评论2020-09-233199

揭秘清代著名文人郑板桥竟然是同性恋?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所以人称板桥先生。郑燮祖籍苏州,1736年进士。在郑板桥做官前后,他都是居住在扬州,以书画为生。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后人世称“三绝”。他也是清代非常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著作有《板桥全集》。

0评论2020-09-204976

郑板桥 五十二岁得子 平等意识是教育关键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

0评论2020-09-184036

清代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

0评论2020-09-093733

防窃趣事 郑板桥羞贼 曾国藩因贼发奋
盗窃这个“职业”让人十分痛恨,但古时一些名人防窃的趣事,读起来不禁让人莞尔。窃贼“没奈何”宋人洪迈的《夷坚志》里记载了一则当时之人防盗的故事。张循王家境富裕,府中藏银颇多,便日日担心窃贼盗取,茶饭不香,后突然想到一妙法:他把家中所有的银子每

0评论2020-09-041753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故事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

0评论2020-09-044168

郑板桥是怎样的一个人?郑板桥生平事迹简介
郑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期的画家,除此之外,他还是诗、书也不差,被人称为是“诗书画三绝”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代表人物,而相比其他画家,郑板桥先生只画兰、竹、石,想知道如此有个性的郑板桥是哪朝朝代的人

0评论2020-08-302339

郑板桥也曾养多个男宠
清代为何多同性恋呢?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清代盛行“私寓”制度,官吏富商蓄养相公成风。这些大户人家买来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供主人赏玩,称“男风”。这种“私寓”制度,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伶人出面倡议而被废止。2010年6月27日,冰岛颁布相关法律,承认同

0评论2020-08-281961

揭秘清朝画家郑板桥努力赚钱只为养男宠?
郑板桥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因此世人称他为板桥先生。是我国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画家,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郑板桥的祖籍在苏州,他后来生活在现在的江苏省兴化县。郑板桥在康熙年间就考取了秀才,但是一直没有中举人,直到雍正

0评论2020-08-203556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轶事
郑板桥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

0评论2020-08-194778

宋体郑板桥的画作为什么那么受人追捧?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官员,他的画作无论是当时,还是放在今天,都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据说在清朝的时候,曾经有一位江苏的程姓商人,愿意用1000两银子,作为郑板桥的润笔费,希望求得他的大作。1000两银子不要觉得少,是很大的一笔费用了。众位不

0评论2020-08-134836

郑板桥奉劝梁上君子 我没钱 你趁夜色去有钱人家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几乎写尽了人世间的所有情感与现象,甚至在写给盗贼的诗词中也不乏精品,试举几例与大家共享。“趁着月色赶豪门”一天深夜,一个小偷钻进了清代名人郑板桥家的院子。郑板桥为官清廉并不怕偷,只是担心小偷碰翻了他的兰花,更担

0评论2020-08-122771

古代文人收入有多高 郑板桥一幅画等于千斤米
稿酬是近百年才有的新词,稿酬在古代叫做润笔。这个称呼来自于隋朝,《隋书郑译传》有一则故事:郑译为皇上拟诏书,有人戏称他“笔干子”,郑答:“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以后把稿费、书画酬金称为“润笔”。西汉武帝时,陈阿娇皇后被贬至长门宫(冷宫),终

0评论2020-08-081509

清代著名的画家郑板桥喝茶的趣闻故事
在民间有一则关于郑板桥喝茶的趣事,充分反映了郑板桥的性格特点。传闻,有一天,清代著名的画家郑板桥来到集市上的一家茶馆准备喝茶。老板一瞥,看见来客是个普通的小老头,就随随便便地说了一声"坐"算是招呼吧,然后转头又对伙计叫了声"茶"就算让伙计上

0评论2020-07-314633

古代名士如何泄愤 司马迁著书 郑板桥画竹
生活中,动辄发怒者,即使不殃及他人,亦会祸害自身。为此,古代的许多名士,都有自己的抑怒解愁之术。“悬联警怒”。林则徐性情刚烈,后来知道发怒不仅无用,且常给小人制造借口,于是在书房挂一条幅,书“警怒”二字以自制,并于厅堂悬一对联:“海纳百川,

0评论2020-07-121332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