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包炎患者以发热、畏寒、呼吸困难、胸痛、颈静脉充盈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随咳嗽、咳痰、咯血、声音嘶哑等症状,可导致心包压塞、缩窄性心包炎、假性室壁瘤等并发症。那么,细菌性心包炎有哪些并发症?细菌性心包炎做哪些检查?下面,和360常识网一起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
1、细菌性心包炎有哪些并发症
2、细菌性心包炎做哪些检查
3、细菌性心包炎怎么治疗
细菌性心包炎有哪些并发症
1、心包压塞
心脏压塞是指心包腔内液体增长的速度过快或积液量过大时,压迫心脏而限制心室舒张及血液充盈的现象。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循环衰竭,动脉压下降、脉压变小甚至休克。慢性心脏压塞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体循环静脉压增高,如颈静脉怒张、奇脉等。心脏压塞的治疗有心包穿刺抽液、心包开窗引流等。
2、缩窄性心包炎
缩窄性心包炎是由于心包慢性炎症所导致心包增厚、粘连甚至钙化,使心脏舒张、收缩受限,心功能减退,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多数由结核性心包炎所致。急性化脓性心包炎迁延不愈者约占10%,其他亦可由风湿、创伤、纵隔放疗等引起。早期施行心包切除术可避免发展到心源性恶液质、严重肝功能不全、心肌萎缩等。积极防治急性心包炎可以避免发展至心包缩窄。
3、假性室壁瘤
细菌性心包炎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性心包炎如脓液未得到及时、彻底的清除,化脓性炎症进一步侵犯心肌组织,造成心肌组织坏死、坏死的心肌在左心室高压血流的冲击下破裂,血液渗漏至心包腔,形成血肿及被粘连、纤维化的心包包裹,形成假性室壁瘤。假性室壁瘤多见于左心室,偶见左心房。
细菌性心包炎做哪些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可无异常发现,如心包积液较多,则可见心影增大,通常成人液体量少于250mL,儿童少于150mL时X线难以检出其积液。
2、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确诊有无心包积液,判断积液量,协助判断临床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否由心脏压塞所致,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引流可以增加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3、心脏磁共振成像
能清晰显示心包积液容量和分布情况,帮助分辨积液的性质,可测量心包厚度。延迟增强扫描可见心包强化,对诊断心包炎较敏感。对于急性心肌炎、心包炎,还有助于判断心肌受累情况。
4、血清学检查
取决于原发病,如感染性心包炎常有自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自身免疫病可有免疫指标阳性,尿毒症病人可见肌所明显升高等。
5、心包穿刺
心包穿刺的主要指征是心脏压塞,对积液性质和病因诊断也有帮助,可以对心包积液进行常规、生化、病原学、细胞学相关检查。在大量心包积液导致心脏压塞时,行心包治疗性穿刺抽液减压缓解症状,或针对病因向心包腔内注入药物进行治疗。
6、心电图
90%以上的病人心电图都有异常,主要表现为除aVR和V1导联以外的所有常规导联可能出现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aVR及V1导联ST段压低,这些改变可于数小时至数日后恢复。一至数日后随着ST段回到基线,逐渐出现T波低平及倒置,此改变可于数周至数个月后恢复正常,也可长期存在,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积液量较大的情况可以出现QRS电交替。
细菌性心包炎怎么治疗
1、手术治疗
心包穿刺
心包穿刺抽液的目的是防止过度的心包积液增加心脏负荷,避免化脓性发展,避免细菌大量繁殖,可解除心脏压塞症状和减轻大量渗液引起的压迫症状,在穿刺后可注入一定剂量的抗生素。
心包切开
目前认为一旦穿刺抽吸出来的物质为脓液或当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除全身使用足量的抗生素外,应立即施行心包切开术,将心包切开引流排脓避免病情恶化,这是因为大量心包积液可引起心脏压塞,脓液可形成包裹性积脓进而发展成缩窄性心包炎。
2、药物治疗
止痛药物
由于感染侵袭心包,易发生血行转移,随着炎症反应的发生,可能会出现头痛、关节疼痛等身体多处疼痛的症状。这时可给与患者一定剂量的止痛药物,常见药品为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的效果较好。
抗生素
细菌性心包炎由于为细菌感染引起,那么最重要的治疗药物即为抗生素。抗生素的应用应早期、足量、足疗程,在感染控制后仍需维持2周。可先经验性选择抗生素(如考虑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择青霉素、哌拉西林、万古霉素等,考虑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科选择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等,考虑结核感染可选择利福平、异烟肼等),并积极完善血液以及心包积液的培养+药敏检查,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
对其他药物治疗或胸腔积液吸收效果不佳的病人,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机体内极为重要的一类调节分子,它对机体的发育、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是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也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而有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剂。在紧急或危重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往往为首选,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及退热作用等多种作用,可以防止和阻止免疫性炎症反应和病理性免疫反应的发生,对任何类型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几乎都有效。
查看更多关于【健康常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