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一线城市名单官宣?
在构成城市的各项要素中,商业活动是城市之所以建立和繁荣的根基。
物物交换让城市有了最初的形态,通过交易和流通,人与人之间开始发生系统性的交往,社会分工也随着交换的扩大而出现,城市里诞生了专业从事销售与贸易的商户、物流和仓库,城市运转的基础逻辑也建立了起来。
商业之于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性就如同空气一般,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不易觉察,在失去之时则瞬间感受到其不可或缺。我们多少都已经旁观或亲身体会过,失去了商业文明的城市,不再拥有往日迷人的风情姿态与可期的美妙生活,它如同发动机抛锚的机器,甚至失去了正常的运转能力来保障身处其中的人们获得基本的生活所需。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第一次构建《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时,我们就特别强调了以现代城市商业文明的进程来指示中国城市实际繁荣程度的必要性。
采用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7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每年都围绕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来评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情况。
《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各项指标主要采用的是2021年全年或截至2022年年初的数据。
今年的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和青岛。与上一年相比,合肥重回“新一线”之列,沈阳则首次离开了这个名单——今年的新一线城市中没有东北城市。
图片
15座新一线城市的名单逐步趋于稳定,持续入选的无一例外都可以被称作高度发达的商业城市——它们未必拥有更高的行政层级,但一定是与周边城市发生商业联系的枢纽;半数以上的城市人口都从事与商业、服务业相关的职业;消费或是以消费方式实现的各类活动是人们享受城市生活的必要组成;一部分选择留在这些城市的人,不是为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而是追求独特的自我价值。
如果不是疫情打破了城市商业演进的正常节奏,我们或许还不会停下来清醒地思考商业文明之于城市的深刻意义。它关乎的不仅仅是经济与增长,也不只是决定了城市的魅力,它还构筑起了城市的韧性。
相比2020年新冠疫情初现时的措手不及与2022年上半年奥密克戎波及的广泛性,2021年中国城市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中。
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能够看到线上消费已基本恢复;在线下端,大型连锁品牌中断的城市下沉策略又逐步重启,商业业态的创新伴随着“网红店”的涌现持续活跃;而出于人们愈发依赖近距离商业空间的诉求,社区型的商业更快地普及和丰富起来。但复苏还没有扩展到旅游、电影、文化娱乐演出市场等领域,它们各自的链条上都尚有锁闭的环节,人们在这一层面上对于城市的诉求也被抑制了。
至少在短期之内,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都需要将保护市民健康的功能提到更高的优先级上,它多少会干扰城市商业的正常运转,但同时又必须与商业力量密切配合。即使是在“封城”这样极端的管理手段之下,相比于行政力量全面接管市民的生活,让电商平台、团购模式等商业力量参与进来,也能大大提升“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效率。
而对于那些封闭了一段时间的城市来说,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要想让城市重获生机,只需要把商业逻辑还给城市本身,那只看不见的手,就会把散落的、锈蚀的、破碎的、令人头秃的零件一个个复位,无需额外再增加或改进什么,我们的城市就可以回来了。
商业文明从始至终都是城市机器的核心,它代表的不只是经济发展的数字,解决的也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关乎城市运作的效率、城市生活的品质,更指向我们对于自由的热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回答一座城市“究竟是否拥有魅力”最有分量的答案。
A 商业资源集聚度
图片
商业文明进化的微观表现,是每一种商业模式在潜力更高的市场得到验证,然后再向其他城市拓展复制的过程。这构成了城市之间商业资源的级差,也让品牌资源汇聚成为一座城市商业繁荣最直观的标尺。
商业资源集聚度包含了大品牌青睐度、商业核心指数和基础商业指数3个二级维度,考量了城市受主流消费品牌青睐的程度、城市商圈的实力大小以及基础商业的成熟度。
从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长期监测的170个主流消费品牌数据反馈来看,城市之间的商业差距比我们预想的更大:尾部的新一线城市还有很多未进驻品牌,尚存大量“首店”机会。首店特指品牌在某一城市第一次开店进驻的现象。每一家首店的出现,对消费者意味着新选择的增加,对城市来说则是商业能级提升的支点。
基于地理信息和空间算法识别城市商圈的边界和能级,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商业核心指数中跟踪到了不少城市的商业空间格局变动,增加了次核心商圈,或形成了多中心发展的状态。城市商业空间新格局打开了。
商圈的升级与扩容,让城市有了更强的商业资源承载力。除了品牌性商业,由餐饮店、服装店、超市、便利店等组成的城市基础商业也同样重要,它们渗透在城市细密的网络之中,构成了现代商业文明的底色。
B 城市枢纽性
图片
城市网络的建立,消除了单个城市的脆弱性。它将商业语境中可流通的一切资源放到了更广大的范围中调配,也将城市的功能和角色分散到各个节点之上,这就在现代城市商业文明中构建起了层次丰富的抗风险系统。
城市枢纽性由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交通联系度、物流通达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4个二级维度构成,它不仅衡量交通和物流层面的联系强度,也将城市商业资源的辐射力纳入考虑。
从交通的联系上看,最困难的时期过去后,2021年一线城市的民航旅客吞吐量已经回升到疫情前水平的50%左右。重庆和成都的情况更好,旅客吞吐量分别已经回到疫情前的87%和84%。在民航经营效益整体不佳的情况下,航班资源总体上向商务型城市倾斜,旅游城市获得的航线资源则有所收缩。
2021年,共有9座城市新开通了高铁线路。其中最有标志性意义的是途经拉萨、日喀则、林芝和山南等地的川藏铁路拉林段通车,让青藏高原上也有了高铁。至此,尚未加入高铁网络的城市还剩56座。
公路货运在重要的城市群内部已经呈现出了更强的地域网络格局。例如在山东,除了省会济南,临沂和济宁也是重要的核心城市,它们不仅沟通了省内的货物流动,也是整个东部沿海地区货物流通的重要节点。
商业资源在城市之间的能级差异也构成了一种无形流动的势能。人们需要寻找更高阶和丰富的消费场所时,必然会去向区域商业中心城市;而品牌也需要首先在区域商业的枢纽站稳脚跟,摸清客户,并搭建起供应链基础,才能进一步向纵深的市场拓展。自我们建立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以来,华北和西北地区一直维持单中心的状态,华东区域以上海为核心、多个新一线城市节点均衡发展的局面也没有明显变化。
C 城市人活跃度
图片
城市的现代商业文明,起源于人们在交往和使用城市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需求。需求出现-供给满足的循环,激活或创造了城市的功能,也令它们始终充满活力。
囊括了多项互联网用户行为数据,消费活跃度、社交活跃度和夜间活跃度3个指标构成了城市人活跃度。
包括武汉在内,2020年多数湖北城市的外卖活跃度都出现了明显滑坡。但一年之后,它们在这一指数上的表现基本都恢复到了原位。这种韧性是人们的城市生活与商业活动高度融合所带来的。
2022新一线城市名单官宣?
在构成城市的各项要素中,商业活动是城市之所以建立和繁荣的根基。
物物交换让城市有了最初的形态,通过交易和流通,人与人之间开始发生系统性的交往,社会分工也随着交换的扩大而出现,城市里诞生了专业从事销售与贸易的商户、物流和仓库,城市运转的基础逻辑也建立了起来。
商业之于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性就如同空气一般,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不易觉察,在失去之时则瞬间感受到其不可或缺。我们多少都已经旁观或亲身体会过,失去了商业文明的城市,不再拥有往日迷人的风情姿态与可期的美妙生活,它如同发动机抛锚的机器,甚至失去了正常的运转能力来保障身处其中的人们获得基本的生活所需。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第一次构建《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时,我们就特别强调了以现代城市商业文明的进程来指示中国城市实际繁荣程度的必要性。
采用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7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每年都围绕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来评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情况。
《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各项指标主要采用的是2021年全年或截至2022年年初的数据。
今年的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和青岛。与上一年相比,合肥重回“新一线”之列,沈阳则首次离开了这个名单——今年的新一线城市中没有东北城市。
图片
15座新一线城市的名单逐步趋于稳定,持续入选的无一例外都可以被称作高度发达的商业城市——它们未必拥有更高的行政层级,但一定是与周边城市发生商业联系的枢纽;半数以上的城市人口都从事与商业、服务业相关的职业;消费或是以消费方式实现的各类活动是人们享受城市生活的必要组成;一部分选择留在这些城市的人,不是为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而是追求独特的自我价值。
如果不是疫情打破了城市商业演进的正常节奏,我们或许还不会停下来清醒地思考商业文明之于城市的深刻意义。它关乎的不仅仅是经济与增长,也不只是决定了城市的魅力,它还构筑起了城市的韧性。
相比2020年新冠疫情初现时的措手不及与2022年上半年奥密克戎波及的广泛性,2021年中国城市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中。
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能够看到线上消费已基本恢复;在线下端,大型连锁品牌中断的城市下沉策略又逐步重启,商业业态的创新伴随着“网红店”的涌现持续活跃;而出于人们愈发依赖近距离商业空间的诉求,社区型的商业更快地普及和丰富起来。但复苏还没有扩展到旅游、电影、文化娱乐演出市场等领域,它们各自的链条上都尚有锁闭的环节,人们在这一层面上对于城市的诉求也被抑制了。
至少在短期之内,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都需要将保护市民健康的功能提到更高的优先级上,它多少会干扰城市商业的正常运转,但同时又必须与商业力量密切配合。即使是在“封城”这样极端的管理手段之下,相比于行政力量全面接管市民的生活,让电商平台、团购模式等商业力量参与进来,也能大大提升“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效率。
而对于那些封闭了一段时间的城市来说,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要想让城市重获生机,只需要把商业逻辑还给城市本身,那只看不见的手,就会把散落的、锈蚀的、破碎的、令人头秃的零件一个个复位,无需额外再增加或改进什么,我们的城市就可以回来了。
商业文明从始至终都是城市机器的核心,它代表的不只是经济发展的数字,解决的也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关乎城市运作的效率、城市生活的品质,更指向我们对于自由的热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回答一座城市“究竟是否拥有魅力”最有分量的答案。
A 商业资源集聚度
图片
商业文明进化的微观表现,是每一种商业模式在潜力更高的市场得到验证,然后再向其他城市拓展复制的过程。这构成了城市之间商业资源的级差,也让品牌资源汇聚成为一座城市商业繁荣最直观的标尺。
商业资源集聚度包含了大品牌青睐度、商业核心指数和基础商业指数3个二级维度,考量了城市受主流消费品牌青睐的程度、城市商圈的实力大小以及基础商业的成熟度。
从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长期监测的170个主流消费品牌数据反馈来看,城市之间的商业差距比我们预想的更大:尾部的新一线城市还有很多未进驻品牌,尚存大量“首店”机会。首店特指品牌在某一城市第一次开店进驻的现象。每一家首店的出现,对消费者意味着新选择的增加,对城市来说则是商业能级提升的支点。
基于地理信息和空间算法识别城市商圈的边界和能级,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商业核心指数中跟踪到了不少城市的商业空间格局变动,增加了次核心商圈,或形成了多中心发展的状态。城市商业空间新格局打开了。
商圈的升级与扩容,让城市有了更强的商业资源承载力。除了品牌性商业,由餐饮店、服装店、超市、便利店等组成的城市基础商业也同样重要,它们渗透在城市细密的网络之中,构成了现代商业文明的底色。
B 城市枢纽性
图片
城市网络的建立,消除了单个城市的脆弱性。它将商业语境中可流通的一切资源放到了更广大的范围中调配,也将城市的功能和角色分散到各个节点之上,这就在现代城市商业文明中构建起了层次丰富的抗风险系统。
城市枢纽性由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交通联系度、物流通达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4个二级维度构成,它不仅衡量交通和物流层面的联系强度,也将城市商业资源的辐射力纳入考虑。
从交通的联系上看,最困难的时期过去后,2021年一线城市的民航旅客吞吐量已经回升到疫情前水平的50%左右。重庆和成都的情况更好,旅客吞吐量分别已经回到疫情前的87%和84%。在民航经营效益整体不佳的情况下,航班资源总体上向商务型城市倾斜,旅游城市获得的航线资源则有所收缩。
2021年,共有9座城市新开通了高铁线路。其中最有标志性意义的是途经拉萨、日喀则、林芝和山南等地的川藏铁路拉林段通车,让青藏高原上也有了高铁。至此,尚未加入高铁网络的城市还剩56座。
公路货运在重要的城市群内部已经呈现出了更强的地域网络格局。例如在山东,除了省会济南,临沂和济宁也是重要的核心城市,它们不仅沟通了省内的货物流动,也是整个东部沿海地区货物流通的重要节点。
商业资源在城市之间的能级差异也构成了一种无形流动的势能。人们需要寻找更高阶和丰富的消费场所时,必然会去向区域商业中心城市;而品牌也需要首先在区域商业的枢纽站稳脚跟,摸清客户,并搭建起供应链基础,才能进一步向纵深的市场拓展。自我们建立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以来,华北和西北地区一直维持单中心的状态,华东区域以上海为核心、多个新一线城市节点均衡发展的局面也没有明显变化。
C 城市人活跃度
图片
城市的现代商业文明,起源于人们在交往和使用城市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需求。需求出现-供给满足的循环,激活或创造了城市的功能,也令它们始终充满活力。
囊括了多项互联网用户行为数据,消费活跃度、社交活跃度和夜间活跃度3个指标构成了城市人活跃度。
包括武汉在内,2020年多数湖北城市的外卖活跃度都出现了明显滑坡。但一年之后,它们在这一指数上的表现基本都恢复到了原位。这种韧性是人们的城市生活与商业活动高度融合所带来的。
淘宝直播的数据能够更直接地反映城市整体商业消费氛围对线上消费活跃度的影响。包括杭州、成都、佛山、天津、苏州在内,不少新一线城市既是主播和货源聚集的网购直播发起地,也是观众来源地,兼顾了供需两端的平衡。
短视频平台的互动活跃度就更下沉一些。二三线城市保定、周口、商丘、遵义、济南和潍坊进入了抖音短视频互动指数的前20位,不过抖音上最活跃的城市依然是重庆、上海、成都、广州、郑州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夜经济是城市活力最真切的体现。它拉长了人与人、人与城市交互的时长,也因松弛的气氛创造出了很多不必需但充满乐趣的需求。夜间活力高的城市在过去一年普遍新增了更多的酒吧。
夜间文化生活的形态也在持续丰富。除了看电影,去livehouse听现场音乐,找专门的爵士乐酒吧欣赏驻场演唱,追一场热门的脱口秀表演,都是消磨夜间时光的好选择。最重要的,是走出家门去享受城市夜生活的魅力。
D 生活方式多样性
图片
连续多年量化追踪了城市休闲娱乐供需的多元程度之后,我们发现了紧缩欲望时期的到来。当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时,城市文明中处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顶端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是最先被挤压的,通过不断缩小活动空间、减少活动类型,我们仍然能够继续维持城市的运转。
生活方式多样性主要测量城市人休闲、娱乐和消费的行为表现,它包含了出门新鲜度、消费多样性和休闲丰富度3个维度。
出门新鲜度指数评估了餐厅、运动场馆、咖啡馆、书店、博物馆及其他线下活动地点的规模和丰富程度。和疫情前相比,餐饮和书店的规模尚未恢复。
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2021年,全国的观影人次为11.67亿,比2019年少了5.61亿。尽管人均电影消费额超过了疫情前,但由于观影频次减少,全国电影票房大盘仍未复苏。与2019年相比,平均每个城市的总票房减少了20%。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平均票房的降幅更大,分别下降了35.86%、30.25%和29.06%。
长距离跨城旅行的减少、更多选择开阔的公园和营地,这些旅游习惯的结构性变化,也体现在不同城市的旅游恢复力中。去哪儿网全平台旅游消费总金额指数显示,2021年全国的旅游消费总金额指数为10.35,与2019年的14.09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除了成渝城市群2021年的旅游消费超过2019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的旅游消费总额都远不及以往。
运动倒是变得更受追捧了,运动场馆的数量在逆势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步。Keep2021年所有用户的跑步里程数相较2018年增长了10倍。
E 未来可塑性
图片
未来可塑性指向的是城市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抗风险、始终保持良性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蕴含了我们对高成长力城市的画像——产业创新氛围浓厚、人才不断流入、消费潜力持续激活、城市规模合理增长。
通过创新氛围、人才吸引力、消费潜力和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4个二级维度的评估,能够进一步量化挖掘城市当前的产业与人才魅力,并判断未来发展的潜力。
抓住了机会的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已然成为新兴产业更为青睐的土壤。
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和优秀创业公司为计算口径,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优质本土公司数量占到了全国的52%。
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指数计算中,我们引入了来自天眼查的企业规模和专利数据,来衡量企业的创新技术水平。深圳在这一维度上领跑全国城市;苏州超过了北京,南京也全面超过广州;二线城市中,无锡快速完成了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跻身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年轻人青睐的城市发生了一些改变,中部城市的竞争力显著提升。西安、郑州和长沙在过去十年间的人口增长都超过了40%。在智联招聘的数据库中,2021年共有占全国3.06%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郑州作为他们的首选就业地。百度地图慧眼的人口吸引力数据也同步显示,武汉、合肥、南昌在这一维度上相较去年上升3位,太原则上升了6位。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以优质产业吸引优质人才,以人才活跃促进城市繁荣的城市升级路径依然奏效。
最终,一切的关注点又回到了人的身上。作为城市的使用者,人们为这个伟大的发明注入了长久的活力;而作为城市的发明者,人类从未刻意创造城市的运转规则,尊重和顺应它的发展规律,是城市繁荣的最佳策略。
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名榜(河南篇)
新一线城市:郑州
三线城市:洛阳、南阳、商丘、新乡、周口、信阳、驻马店、安阳、开封、许昌
四线城市:平顶山、焦作、漯河、濮阳
五线城市:鹤壁、三门峡
图片
结合2022年榜单发布,知城已经上线了“城市体检报告”模块。
整合常规的GDP、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宏观统计指标,也借助互联网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完成对城市人的微观洞察。知城“城市体检报告”从发展综述、城市能级、发展优劣势、人口概况、商业氛围、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消费能力、人口吸引、城市交通10个维度建构了城市评估方法论。
知城数据平台目前已同步支持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2022版体检报告在线查询,以及多城市体检结果对比场景,你可以通过指标的横向与纵向综合剖析,发掘城市发展特点。同时,针对有个性化使用需求的企业用户
要怎样才能成为新一线城市?
原标题 2022的新一线城市为什么是它们?
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22年6月1日发布的《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上,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和青岛。
划一下重点:合肥时隔一年重回“新一线”之列,沈阳则首次离开了这个名单。
《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各项指标主要采用的是2021年全年或截至2022年年初的数据。采用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7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这份榜单每年都会围绕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来评估中国内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情况。
每年榜单发布,大家关注的重点大多会落在哪些城市入榜“新一线”,它们的排名位次如何。但实际上,每座城市获得的排位背后都有对应的得分,它们是经过大量数据指标计算之后得出的——今年就包括了5个一级维度、17个二级维度和78个三级维度指标。仔细观察城市的商业魅力得分,你能够在了解城市排序之外获得更多的信息。
比如,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在持续缩小的。
在下图中,新一酱重新处理了2017年至2022年所有城市的总分:在公布的榜单上,我们会将新一线城市的首位设定为100分;而这里,我们将一线城市的首位设为100分——这是指数数据在呈现上的差异,不影响城市之间相对关系的表达。
很明显,包括不在今年新一线之列的5座城市,所有新一线城市的历年得分折线都是渐进向上的。如果将北京和上海列为中国内地城市当前发展的天花板,那么新一线城市都在向这个顶部靠近。
成都今年的商业魅力指数已经非常接近广州和深圳,并且除了此前就已领先深圳的城市枢纽性,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和生活方式多样性2个一级维度上成都也都超越了广州和深圳。重庆在最近2年的指数增长斜率与成都类似,都处在快速成长和超越对手的阶段。
在前几年的分析中,我们着重强调了新一线城市内部的梯队差异。这一套梯队的划分也在近几年出现了变化。
从综合得分的差距来看,原本处于第二梯队头部的苏州,得分与第一梯队的西安和武汉咬得更紧。而南京和天津则在这两年没有明显的升势,并在今年被郑州超过——以得分上微弱的优势,郑州的排名连进2位,并在第二梯队中成功从后腰部跨域到了领先位。长沙和东莞的排名尽管没有变动,但它们的涨势也与郑州类似。
在最胶着的第三梯队,城市得分都非常接近,稍有表现不佳的指标,很容易就被挤到二线城市之中。不过也有好消息。五六年前,它们的商业魅力指数只有北上的1/5,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接近1/3。
新一酱曾经在一座排名持续下降的城市被问“为什么我们回不去新一线了”,当时新一酱的回答是:只能说别人的增长曲线比你们更陡峭。看完以上关于历年商业魅力指数的分析,你应该理解了这句答案的含义。
接下来,新一酱和大家逐一分析15座新一线城市今年的数据表现。
下面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圆形柱状图,从0点开始顺时针的每一个柱子代表城市在各个三级维度上的数据表现。按照五组色块分,它们依次代表了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中的各项指标。
你可以把外面的圆形理解为参考线,每项指标的第一个非一线城市得分落在圆的弧线上,大于这个得分的柱子(只有一线城市)会冲出圆环,相对较弱的指数则只会有很短的柱子。具体的指标名称我们已经列在文末,或者可以参考后续发布的完整报告中的详细呈现。
另外需要着重说明,为保持榜单的延续性,《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衡量的是所有城市在2021年的发展情况,各项指标主要采用的是2021年全年或截至2022年年初的数据,本年度的榜单计算未考虑2022年上半年的疫情影响。
[ 成都 ]
成都的新一线城市榜首地位依旧无法撼动,而且从商业魅力指数的总得分看,它与广深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今年成都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和生活方式多样性三个一级维度上分别排名全国第3、第4和第3位,已经超过深圳,或者同时超过了广州和深圳。相比之下,成都的城市人活跃度和未来可塑性还有可进一步提升的指标,比如消费活跃度、社交活跃度、创新氛围指数都落后于至少两座新一线城市。
[ 重庆 ]
重庆今年再次超越杭州,成为新一线城市的第二位,并且这次拉开的分值差距明显更大。在城市枢纽性和城市人活跃度上,重庆今年的排位分别提升了2位和3位。其中提升较多的二级维度包括了交通联系度、物流通达度、社交活跃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未来可塑性仍然是重庆的短板,其创新氛围指数和消费潜力指数都没有进入全国前10名。
[ 杭州 ]
尽管总名次下降1名,落到了新一线城市的第3位,杭州仍然在城市人活跃度上领先于所有新一线城市,并这一维度下的夜间活跃度排名上升。杭州的大品牌青睐度今年超越了深圳,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不过其商业资源的集聚还有待城市商业空间格局的进一步打开。过去一年,杭州在交通联系度、消费多样性、人才吸引力和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上排名有所下滑,需要更综合平衡地发展。
[ 西安 ]
西安稳住了新一线城市第4的位置。凭借西北门户的区位,城市枢纽性依然是西安的突出优势。但受到物流通达度排名较低的影响,西安的城市枢纽性也同步下滑1位。商业资源集聚度和城市人活跃度也是西安过去一年有所退后的维度。其中由于品牌门店增长放缓,大品牌青睐度排名下降较多。好的趋势是,西安仍在持续吸引人才,其毕业生留存率进入了全国前10位。
[ 武汉 ]
疫情影响结束,武汉在新一线城市的排名回升了1位。商业资源集聚度和未来可塑性分别上升了1位和2位,是武汉复苏较快的领域。品牌商业资源以更快的速度进驻、商圈客流量和消费活跃度恢复至以往,城市商业活力的回归也带动了武汉创新氛围与人才吸引力的排名增长。不过,武汉的基础商业指数和夜间活跃度仍比上年下降,城市的全面回归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 苏州 ]
随着武汉的复苏,苏州今年的排名下降属于合理回归。相比综合排名,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和未来可塑性是苏州的优势项,而受限于交通通达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上的禀赋,城市枢纽性则是相对弱势的一项。对比上一年的数据,苏州在基础商业指数和社交活跃度上排名上升,而在大品牌青睐度和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上排名下降较多。
[ 郑州 ]
虽然领先的分数不多,郑州还是在今年超过了南京和天津,进入新一线城市的第7位。城市人活跃度进位4名,未来可塑性提升2位,郑州正在这两项上补齐短板,并进一步将城市枢纽性的优势发挥出来。整体上,郑州还处于城市快速扩张、人口持续集聚的进程中,与年轻人口增长和消费力相关的指标都表现出明显的涨势。不过要维持住相较与南京、天津等传统商业城市的优势,郑州还需要保持对人口和商业资源的正向吸引。
[ 南京 ]
南京的商业资源集聚度退至新一线城市中的第11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它的整体商业魅力表现。品牌门店增长乏力、城市商业空间扩展不足、基础商业规模减小,南京的商业发展仍然充满挑战,也将进一步影响南京对创新资源和人才的吸引能力。往年较弱的城市枢纽性在今年得到了进位,但从细分指标看,南京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网络,继续提升交通和物流方面的辐射力。
[ 天津 ]
天津今年的失分项集中在城市人活跃度和未来可塑性上,分别下降了4位和1位,也使得这两个指标成为低于天津综合商业魅力排名的劣势指标。天津的商业资源集聚度在过去一年上升了2位,其中受品牌门店增长较快的带动,大品牌青睐度提高了5位,首店首进品牌对天津商业氛围的提升有一定效果。另一个好消息是,相比上年,天津的人才吸引力指数提升了1位,年轻人指数、毕业生留存率、人口吸引力等指数也有明显上升。
[ 长沙 ]
长沙近年表现出的“网红城市”气质,已经在商业资源一端产生了明确的影响力。长沙的商业资源集聚度从2018年的全国第18位,连年提升,2022年已前进至11位,其中大品牌青睐度和商业核心指数都出现过跨域式增长。商业的繁荣也为长沙带来了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的提高。不过长沙的城市枢纽性在今年出现了排名下滑,在交通联系度和物流通达度上都有退位。
[ 东莞 ]
东莞已经连续4年处于新一线城市11名的位置上。这四年中,它的商业魅力指数综合得分也逐渐脱离新一线第三梯队,与更高梯队的城市紧紧咬住。东莞一直以来具有优势的城市人活跃度和未来可塑性今年出现了小幅的排名波动,不过城市人活跃度一项依然保持在全国第8的高位。随着品牌商业资源对东莞的关注逐步增加、商圈氛围不断提升,再叠加本身优秀的基础商业规模,东莞的商业资源集聚度今年提升了1位。
[ 宁波 ]
去年回归新一线城市后,宁波今年又在新一线榜单上前进了1位。城市人活跃度是宁波的优势项,今年排名提升了2名,其中消费活跃度进入了全国前10。不过相比其他长三角地区的新一线城市,宁波在城市枢纽性上表现欠佳,整体排到了全国第27位,除了物流通达度拉高得分,交通联系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都没有体现出宁波的区域影响力。此外,在创新氛围的营造和人才吸引力的提升上,宁波也有一定的成长空间。
[ 佛山 ]
进入新一线第三年,佛山的位置逐步稳定下来,今年它排在第13位,较去年略有回调。佛山的指标具体表现与东莞相似:品牌商业基础相对薄弱、城市的枢纽地位不高,但城市年轻人口多、充满活力,也具备未来潜力持续提升的条件。同为制造业实力雄厚的城市,如果能像东莞引入新技术产业,改变产业结构,进而改善人口结构、提升城市消费能级,佛山将有希望获得更多向上的机会。
[ 合肥 ]
时隔一年重回新一线的合肥,今年在五个一级维度上都有排名提升。合肥的城市枢纽性排名已连续四年提升,其中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实际使用中交通联系度的增强使得合肥融入长三角的效率更高。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商业魅力的提升带来的是引擎效应,各类新兴行业龙头扎根合肥,带去的不仅是人才集聚,也因此推动这座城市吸引更好的商业资源,进化成为更适宜生活的美好城市。
[ 青岛 ]
连续多年排名下降,青岛的“新一线城市”地位岌岌可危。除了商业资源集聚度,青岛今年在其余四个一级维度中的排名均有下降。其中城市人活跃度下滑至全国24位,社会活力和夜间活力表现均不理想。作为海滨旅游城市,生活方式多样性一直是青岛的优势项,但疫情复苏期偏少的游客到访也迫使青岛的城市商业有所转向。城市内在的人口活力和消费能力是支撑城市商业魅力的重要因素,想要扭转局面,青岛得要重新审视青岛人对城市的需求。
淘宝直播的数据能够更直接地反映城市整体商业消费氛围对线上消费活跃度的影响。包括杭州、成都、佛山、天津、苏州在内,不少新一线城市既是主播和货源聚集的网购直播发起地,也是观众来源地,兼顾了供需两端的平衡。
短视频平台的互动活跃度就更下沉一些。二三线城市保定、周口、商丘、遵义、济南和潍坊进入了抖音短视频互动指数的前20位,不过抖音上最活跃的城市依然是重庆、上海、成都、广州、郑州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夜经济是城市活力最真切的体现。它拉长了人与人、人与城市交互的时长,也因松弛的气氛创造出了很多不必需但充满乐趣的需求。夜间活力高的城市在过去一年普遍新增了更多的酒吧。
夜间文化生活的形态也在持续丰富。除了看电影,去livehouse听现场音乐,找专门的爵士乐酒吧欣赏驻场演唱,追一场热门的脱口秀表演,都是消磨夜间时光的好选择。最重要的,是走出家门去享受城市夜生活的魅力。
D 生活方式多样性
图片
连续多年量化追踪了城市休闲娱乐供需的多元程度之后,我们发现了紧缩欲望时期的到来。当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时,城市文明中处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顶端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是最先被挤压的,通过不断缩小活动空间、减少活动类型,我们仍然能够继续维持城市的运转。
生活方式多样性主要测量城市人休闲、娱乐和消费的行为表现,它包含了出门新鲜度、消费多样性和休闲丰富度3个维度。
出门新鲜度指数评估了餐厅、运动场馆、咖啡馆、书店、博物馆及其他线下活动地点的规模和丰富程度。和疫情前相比,餐饮和书店的规模尚未恢复。
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2021年,全国的观影人次为11.67亿,比2019年少了5.61亿。尽管人均电影消费额超过了疫情前,但由于观影频次减少,全国电影票房大盘仍未复苏。与2019年相比,平均每个城市的总票房减少了20%。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平均票房的降幅更大,分别下降了35.86%、30.25%和29.06%。
长距离跨城旅行的减少、更多选择开阔的公园和营地,这些旅游习惯的结构性变化,也体现在不同城市的旅游恢复力中。去哪儿网全平台旅游消费总金额指数显示,2021年全国的旅游消费总金额指数为10.35,与2019年的14.09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除了成渝城市群2021年的旅游消费超过2019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的旅游消费总额都远不及以往。
运动倒是变得更受追捧了,运动场馆的数量在逆势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步。Keep2021年所有用户的跑步里程数相较2018年增长了10倍。
E 未来可塑性
图片
未来可塑性指向的是城市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抗风险、始终保持良性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蕴含了我们对高成长力城市的画像——产业创新氛围浓厚、人才不断流入、消费潜力持续激活、城市规模合理增长。
通过创新氛围、人才吸引力、消费潜力和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4个二级维度的评估,能够进一步量化挖掘城市当前的产业与人才魅力,并判断未来发展的潜力。
抓住了机会的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已然成为新兴产业更为青睐的土壤。
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和优秀创业公司为计算口径,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优质本土公司数量占到了全国的52%。
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指数计算中,我们引入了来自天眼查的企业规模和专利数据,来衡量企业的创新技术水平。深圳在这一维度上领跑全国城市;苏州超过了北京,南京也全面超过广州;二线城市中,无锡快速完成了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跻身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年轻人青睐的城市发生了一些改变,中部城市的竞争力显著提升。西安、郑州和长沙在过去十年间的人口增长都超过了40%。在智联招聘的数据库中,2021年共有占全国3.06%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郑州作为他们的首选就业地。百度地图慧眼的人口吸引力数据也同步显示,武汉、合肥、南昌在这一维度上相较去年上升3位,太原则上升了6位。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以优质产业吸引优质人才,以人才活跃促进城市繁荣的城市升级路径依然奏效。
最终,一切的关注点又回到了人的身上。作为城市的使用者,人们为这个伟大的发明注入了长久的活力;而作为城市的发明者,人类从未刻意创造城市的运转规则,尊重和顺应它的发展规律,是城市繁荣的最佳策略。
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名榜(河南篇)
新一线城市:郑州
三线城市:洛阳、南阳、商丘、新乡、周口、信阳、驻马店、安阳、开封、许昌
四线城市:平顶山、焦作、漯河、濮阳
五线城市:鹤壁、三门峡
图片
结合2022年榜单发布,知城已经上线了“城市体检报告”模块。
整合常规的GDP、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宏观统计指标,也借助互联网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完成对城市人的微观洞察。知城“城市体检报告”从发展综述、城市能级、发展优劣势、人口概况、商业氛围、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消费能力、人口吸引、城市交通10个维度建构了城市评估方法论。
知城数据平台目前已同步支持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2022版体检报告在线查询,以及多城市体检结果对比场景,你可以通过指标的横向与纵向综合剖析,发掘城市发展特点。同时,针对有个性化使用需求的企业用户
要怎样才能成为新一线城市?
原标题 2022的新一线城市为什么是它们?
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22年6月1日发布的《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上,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和青岛。
划一下重点:合肥时隔一年重回“新一线”之列,沈阳则首次离开了这个名单。
《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各项指标主要采用的是2021年全年或截至2022年年初的数据。采用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7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这份榜单每年都会围绕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来评估中国内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情况。
每年榜单发布,大家关注的重点大多会落在哪些城市入榜“新一线”,它们的排名位次如何。但实际上,每座城市获得的排位背后都有对应的得分,它们是经过大量数据指标计算之后得出的——今年就包括了5个一级维度、17个二级维度和78个三级维度指标。仔细观察城市的商业魅力得分,你能够在了解城市排序之外获得更多的信息。
比如,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在持续缩小的。
在下图中,新一酱重新处理了2017年至2022年所有城市的总分:在公布的榜单上,我们会将新一线城市的首位设定为100分;而这里,我们将一线城市的首位设为100分——这是指数数据在呈现上的差异,不影响城市之间相对关系的表达。
很明显,包括不在今年新一线之列的5座城市,所有新一线城市的历年得分折线都是渐进向上的。如果将北京和上海列为中国内地城市当前发展的天花板,那么新一线城市都在向这个顶部靠近。
成都今年的商业魅力指数已经非常接近广州和深圳,并且除了此前就已领先深圳的城市枢纽性,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和生活方式多样性2个一级维度上成都也都超越了广州和深圳。重庆在最近2年的指数增长斜率与成都类似,都处在快速成长和超越对手的阶段。
在前几年的分析中,我们着重强调了新一线城市内部的梯队差异。这一套梯队的划分也在近几年出现了变化。
从综合得分的差距来看,原本处于第二梯队头部的苏州,得分与第一梯队的西安和武汉咬得更紧。而南京和天津则在这两年没有明显的升势,并在今年被郑州超过——以得分上微弱的优势,郑州的排名连进2位,并在第二梯队中成功从后腰部跨域到了领先位。长沙和东莞的排名尽管没有变动,但它们的涨势也与郑州类似。
在最胶着的第三梯队,城市得分都非常接近,稍有表现不佳的指标,很容易就被挤到二线城市之中。不过也有好消息。五六年前,它们的商业魅力指数只有北上的1/5,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接近1/3。
新一酱曾经在一座排名持续下降的城市被问“为什么我们回不去新一线了”,当时新一酱的回答是:只能说别人的增长曲线比你们更陡峭。看完以上关于历年商业魅力指数的分析,你应该理解了这句答案的含义。
接下来,新一酱和大家逐一分析15座新一线城市今年的数据表现。
下面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圆形柱状图,从0点开始顺时针的每一个柱子代表城市在各个三级维度上的数据表现。按照五组色块分,它们依次代表了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中的各项指标。
你可以把外面的圆形理解为参考线,每项指标的第一个非一线城市得分落在圆的弧线上,大于这个得分的柱子(只有一线城市)会冲出圆环,相对较弱的指数则只会有很短的柱子。具体的指标名称我们已经列在文末,或者可以参考后续发布的完整报告中的详细呈现。
另外需要着重说明,为保持榜单的延续性,《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衡量的是所有城市在2021年的发展情况,各项指标主要采用的是2021年全年或截至2022年年初的数据,本年度的榜单计算未考虑2022年上半年的疫情影响。
[ 成都 ]
成都的新一线城市榜首地位依旧无法撼动,而且从商业魅力指数的总得分看,它与广深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今年成都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和生活方式多样性三个一级维度上分别排名全国第3、第4和第3位,已经超过深圳,或者同时超过了广州和深圳。相比之下,成都的城市人活跃度和未来可塑性还有可进一步提升的指标,比如消费活跃度、社交活跃度、创新氛围指数都落后于至少两座新一线城市。
[ 重庆 ]
重庆今年再次超越杭州,成为新一线城市的第二位,并且这次拉开的分值差距明显更大。在城市枢纽性和城市人活跃度上,重庆今年的排位分别提升了2位和3位。其中提升较多的二级维度包括了交通联系度、物流通达度、社交活跃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未来可塑性仍然是重庆的短板,其创新氛围指数和消费潜力指数都没有进入全国前10名。
[ 杭州 ]
尽管总名次下降1名,落到了新一线城市的第3位,杭州仍然在城市人活跃度上领先于所有新一线城市,并这一维度下的夜间活跃度排名上升。杭州的大品牌青睐度今年超越了深圳,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不过其商业资源的集聚还有待城市商业空间格局的进一步打开。过去一年,杭州在交通联系度、消费多样性、人才吸引力和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上排名有所下滑,需要更综合平衡地发展。
[ 西安 ]
西安稳住了新一线城市第4的位置。凭借西北门户的区位,城市枢纽性依然是西安的突出优势。但受到物流通达度排名较低的影响,西安的城市枢纽性也同步下滑1位。商业资源集聚度和城市人活跃度也是西安过去一年有所退后的维度。其中由于品牌门店增长放缓,大品牌青睐度排名下降较多。好的趋势是,西安仍在持续吸引人才,其毕业生留存率进入了全国前10位。
[ 武汉 ]
疫情影响结束,武汉在新一线城市的排名回升了1位。商业资源集聚度和未来可塑性分别上升了1位和2位,是武汉复苏较快的领域。品牌商业资源以更快的速度进驻、商圈客流量和消费活跃度恢复至以往,城市商业活力的回归也带动了武汉创新氛围与人才吸引力的排名增长。不过,武汉的基础商业指数和夜间活跃度仍比上年下降,城市的全面回归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 苏州 ]
随着武汉的复苏,苏州今年的排名下降属于合理回归。相比综合排名,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和未来可塑性是苏州的优势项,而受限于交通通达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上的禀赋,城市枢纽性则是相对弱势的一项。对比上一年的数据,苏州在基础商业指数和社交活跃度上排名上升,而在大品牌青睐度和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上排名下降较多。
[ 郑州 ]
虽然领先的分数不多,郑州还是在今年超过了南京和天津,进入新一线城市的第7位。城市人活跃度进位4名,未来可塑性提升2位,郑州正在这两项上补齐短板,并进一步将城市枢纽性的优势发挥出来。整体上,郑州还处于城市快速扩张、人口持续集聚的进程中,与年轻人口增长和消费力相关的指标都表现出明显的涨势。不过要维持住相较与南京、天津等传统商业城市的优势,郑州还需要保持对人口和商业资源的正向吸引。
[ 南京 ]
南京的商业资源集聚度退至新一线城市中的第11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它的整体商业魅力表现。品牌门店增长乏力、城市商业空间扩展不足、基础商业规模减小,南京的商业发展仍然充满挑战,也将进一步影响南京对创新资源和人才的吸引能力。往年较弱的城市枢纽性在今年得到了进位,但从细分指标看,南京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网络,继续提升交通和物流方面的辐射力。
[ 天津 ]
天津今年的失分项集中在城市人活跃度和未来可塑性上,分别下降了4位和1位,也使得这两个指标成为低于天津综合商业魅力排名的劣势指标。天津的商业资源集聚度在过去一年上升了2位,其中受品牌门店增长较快的带动,大品牌青睐度提高了5位,首店首进品牌对天津商业氛围的提升有一定效果。另一个好消息是,相比上年,天津的人才吸引力指数提升了1位,年轻人指数、毕业生留存率、人口吸引力等指数也有明显上升。
[ 长沙 ]
长沙近年表现出的“网红城市”气质,已经在商业资源一端产生了明确的影响力。长沙的商业资源集聚度从2018年的全国第18位,连年提升,2022年已前进至11位,其中大品牌青睐度和商业核心指数都出现过跨域式增长。商业的繁荣也为长沙带来了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的提高。不过长沙的城市枢纽性在今年出现了排名下滑,在交通联系度和物流通达度上都有退位。
[ 东莞 ]
东莞已经连续4年处于新一线城市11名的位置上。这四年中,它的商业魅力指数综合得分也逐渐脱离新一线第三梯队,与更高梯队的城市紧紧咬住。东莞一直以来具有优势的城市人活跃度和未来可塑性今年出现了小幅的排名波动,不过城市人活跃度一项依然保持在全国第8的高位。随着品牌商业资源对东莞的关注逐步增加、商圈氛围不断提升,再叠加本身优秀的基础商业规模,东莞的商业资源集聚度今年提升了1位。
[ 宁波 ]
去年回归新一线城市后,宁波今年又在新一线榜单上前进了1位。城市人活跃度是宁波的优势项,今年排名提升了2名,其中消费活跃度进入了全国前10。不过相比其他长三角地区的新一线城市,宁波在城市枢纽性上表现欠佳,整体排到了全国第27位,除了物流通达度拉高得分,交通联系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都没有体现出宁波的区域影响力。此外,在创新氛围的营造和人才吸引力的提升上,宁波也有一定的成长空间。
[ 佛山 ]
进入新一线第三年,佛山的位置逐步稳定下来,今年它排在第13位,较去年略有回调。佛山的指标具体表现与东莞相似:品牌商业基础相对薄弱、城市的枢纽地位不高,但城市年轻人口多、充满活力,也具备未来潜力持续提升的条件。同为制造业实力雄厚的城市,如果能像东莞引入新技术产业,改变产业结构,进而改善人口结构、提升城市消费能级,佛山将有希望获得更多向上的机会。
[ 合肥 ]
时隔一年重回新一线的合肥,今年在五个一级维度上都有排名提升。合肥的城市枢纽性排名已连续四年提升,其中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实际使用中交通联系度的增强使得合肥融入长三角的效率更高。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商业魅力的提升带来的是引擎效应,各类新兴行业龙头扎根合肥,带去的不仅是人才集聚,也因此推动这座城市吸引更好的商业资源,进化成为更适宜生活的美好城市。
[ 青岛 ]
连续多年排名下降,青岛的“新一线城市”地位岌岌可危。除了商业资源集聚度,青岛今年在其余四个一级维度中的排名均有下降。其中城市人活跃度下滑至全国24位,社会活力和夜间活力表现均不理想。作为海滨旅游城市,生活方式多样性一直是青岛的优势项,但疫情复苏期偏少的游客到访也迫使青岛的城市商业有所转向。城市内在的人口活力和消费能力是支撑城市商业魅力的重要因素,想要扭转局面,青岛得要重新审视青岛人对城市的需求。
查看更多关于【明星动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