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民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本期西藏文化就将为你介绍藏历新年的由来。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但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差异。2010年的藏历新年是2月14日,和农历春节是一天,2009年藏历新年是2月25日,春节是1月26日,所以时间上较春节晚1个月。2008年、2015年藏历新年和春节是同一天。
从有关文献史料及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藏族已经拥有历法。从上古藏族物候历中观察,吐蕃统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历法有阴历成分也有阳历成分。《山南雅拉香波纺织老妇人之月算》基本上是按日月天象以计时的阳历。其中提到的句天”(7天为一周)计时段对藏族天文历算非常重要,也是藏族历法中最重要的数据。除阴历之外,当时还有阳历推算法。《象雄老人口算法》就是比较典型的阳历,一年共计365天,当然它还处在自然历阶段。
2011年5月23日,藏历年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概情况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馃子(卡赛),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稞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
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
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准备“切玛”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制作“卡赛”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您可能也喜欢:
朝鲜族的传统乐器是什么?
朝鲜族图腾代表的含义
探究珞巴族待客礼仪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查看更多关于【民族文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