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不下来的宝宝不一定就是有多动症。宝宝注意力是由外界刺激所主导的,只要看到新奇的东西,注意力就容易分散,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跑来跑去,对许多事情都很好奇,无法持久。好动、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是宝宝的特质之一,也是引发宝宝学习的原动力。“我的宝宝可能得了多动症,该怎么办呢?”一位妈妈急切地对我说。“你怎么知道宝宝得了多动症?”“看得出来呀,他好动不安,不停地摸摸这、搞搞那,一刻都安静不了,屁股上像长了刺似的,坐不住。他游戏时还喜欢打人!”妈妈眼中充满焦虑和担心。不少父母看到一两岁的宝宝不断地走动、攀高爬低,都会怀疑宝宝是不是有多动倾向。宝宝到底是有多动症还是仅仅活泼好动呢?识别“好动”&“多动”宝宝的多动倾向通常在两岁左右开始出现,且男宝宝多于女宝宝。多动儿在幼儿时期会出现睡眠时间短、不定时,躺在床上容易不安、哭泣等行为。您可以对照下面的多动儿测试标准,辨别宝宝是正常的好动还是多动。多动儿测试标准:·动来动去·打人·睡眠量少·气质特别·适应度差·注意力分散·反应强烈,要什么非要到不可。·爱哭爱闹·规律性差专家提醒:这些测试标准也不是完全的,你不要自己给宝宝下结论,是不是“多动症”须经专业诊断。区分宝宝是“好动”还是“多动”,最好的方法是多观察宝宝的日常行为,看他到底能不能静下来专注做一件事,只要宝宝在一定的环境下,经过诱导能坐下来,如能认真看完他喜欢的幼儿节目,就不是多动症。观察宝宝活动,应注意观察以下方面:·活动有无目的性好动宝宝的活动是有目的、有序的;多动症宝宝的活动是无目的、杂乱的。·活动有无离奇性好动宝宝即使特别淘气,他的行动并不离谱,能为人们所理解;“多动儿”的多动,则离奇得让人难于理解。·活动有无选择性宝宝的“好动”常常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具有选择性,比如在无聊的场合表现为“好动”,而在看电视或做游戏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则专心致志;“多动儿”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活动都不能安静下来全神贯注,都会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4大元素制造多动儿·先天因素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密切相关。大约40%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或其他亲属在童年也患此症。另外,调查发现,在怀孕期间吸烟和生活节奏紧张的母亲生的宝宝,尤其是男孩,在成长到入学年龄后容易表现出注意力分散和过分活跃的症状。·饮食因素蛋白质对宝宝生长发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摄入过多,超过正常需要量2~3克/千克体重时,其分解代谢的产物——含氨的化合物,会引起宝宝烦躁不安和好动。此外,钙摄入不足,吃糖过多以及铅的摄入过多,与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均有一定关系。·环境因素卧室的色彩与布置对宝宝心理的影响尤为关键。有的爸妈将宝宝房装饰得过于花哨,各式各样的卡通图案使房间显得过于凌乱,这样的布置往往会点燃宝宝脑中的“兴奋灶”,让他迟迟无法平静下来。想让宝宝体会到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乐趣,墙面和地面就应该静谧些,直接给予宝宝安静、内敛的暗示。因此,婴儿房的色调最好不要太过鲜艳,色调宜协调、统一、有美感,以免过度刺激宝宝。·感觉统合失调很多宝宝外在表现出来的是分心、过动、冲动等问题,妈妈往往认为是宝宝不乖、不听话,在教养方面大伤脑筋,甚至使用打骂方式,企图让宝宝安静下来。但事实上,很有可能是宝宝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统合上出了问题,以至于无法和环境有良好的互动,也无法在不同状况下,有合适的行为表现。宝宝因为感觉统合不良,即使是在吃饭的时候也“不得不”动来动去,寻求刺激,满足神经系统的需要。3种手段让宝宝安静下来·注意宝宝的饮食让宝宝多吃些含蛋白质、维生素、卵磷脂、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大豆及豆制品、瘦肉、动物肝脏和心脏等,还可多吃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等。这些食品不仅能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更重要的是能改善宝宝的神经传递信息。一定注意不要让宝宝吃某些刺激性的调料,如辣椒﹑生姜﹑酒类,也不要多吃苹果﹑柑橘﹑西红柿等果蔬,它们营养价值虽高,但含甲基水杨酸类物质多,影响宝宝神经传递信息。·训练宝宝感觉统合能力感觉统合功能的发展,从胎儿期就已开始。因此,孕妇应多散步、多走动,给胎儿较多的刺激,以帮助神经系统的发展。宝宝出生后,神经系统也需要各种感觉刺激,帮助其成熟,如同身体需要各种营养素,帮助宝宝体格发育一般。随着宝宝逐渐成长,他开始更多地去探索环境,借着在探索过程中所得到的“感觉回馈”,宝宝的神经系统发展更臻成熟。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应尽量给宝宝探索环境的机会,在安全前提下,鼓励其自发性的探索行为。·不要冤枉宝宝“多动”尽管有些宝宝的确很好动,很像多动症的症状,但并非就是多动儿。原因有两点,一是宝宝年龄小,活泼好动是天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反之,小宝宝如果像个大人似的沉稳不动,倒真会令人担忧。二是宝宝的气质有不同类型,多血质的宝宝的明显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常常不够专心。年龄越小,气质类型的特征就越明显。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对于3岁前的宝宝,积极好动是身心成长的需要。宝宝需要不断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不断了解身体的各种能力。随着宝宝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保持静止的时间会越来越长。爸爸妈妈对宝宝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盲目,不轻率地给宝宝贴上消极的标签。如果宝宝的好动是年龄特征或是气质特征的表现,你可以忽略不计,适当引导就行;如果宝宝难于安静是由于习惯,就要着意从培养习惯入手。文/袁宗金本文由亲子》杂志授权摇篮网独家发表,
查看更多关于【其他生活常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