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活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毕业后为何选择回县城进体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新闻资讯  2023-07-14 09:350

正文摘要:

本文撰写的原因来自前两天的热搜,关于985毕业生选择涌入县城体制内,我想很多人应该也都线上线下和同事朋友讨论过,也有自己的见解。985毕业生在体制内选择上和其他人有一个不同点,就是可以通过定向选调的方式,在应届时加入公务员队伍,即便参加工作后,仍然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获得事业编的机会。就我了解和亲身经历的情况,现如今985毕业生在定向选调上,最愿意去的是各个省会城市的市级单位,不过现如今公务员热门的情况下,省会等大城市的市级单位非常难进,现在大多只有面向清华北大的专项选调能直接考进去了,其他渠道放出的省会市级岗位已经很少。
毕业后为何选择回县城进体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本文撰写的原因来自前两天的热搜,关于985毕业生选择涌入县城体制内,我想很多人应该也都线上线下和同事朋友讨论过,也有自己的见解。

我后面有时间的话,也会分享一些有关公务员与体制内的文章,说一下我的思考和看法,这里篇幅有限,我主要说明一下与本话题相关的一些重要的点,主要想结合我的思考和亲身经历,描述一些事实。

1.关于985毕业生涌入县城的真实性。

985毕业生在体制内选择上和其他人有一个不同点,就是可以通过定向选调的方式,在应届时加入公务员队伍,即便参加工作后,仍然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获得事业编的机会。

就我了解和亲身经历的情况,现如今985毕业生在定向选调上,最愿意去的是各个省会城市的市级单位,不过现如今公务员热门的情况下,省会等大城市的市级单位非常难进,现在大多只有面向清华北大的专项选调能直接考进去了,其他渠道放出的省会市级岗位已经很少。

那么对于非清北的985毕业生来说,现在只能在定向选调中降低标准退而求其次。

以我的硕士毕业学校为例(某非清北顶级985),省会级别城市的区县和街道,家乡地级市市级单位,发达县城的县级单位和乡镇单位(比如昆山等江浙珠三角的县城和乡镇),都是定向选调,公务员考试和人才引进中,大家可以接受的地方。

所以说,不是所有的县城都受到985毕业生的青睐,到了县一级,现如今的985毕业生基本只愿意接受省会级别城市和发达县城的县级单位,它们待遇更高,而且距离省大城市中心也不算太远。

至于不发达地区的县城乡镇,除了极少数带着梦想选调考公的人以外,绝大部分人不会青睐这些县城的。

另外我得澄清下,关于清华北大每年五成左右毕业生去体制内的信息。

在统计毕业生去处时,就业和非就业的毕业生是分开统计的,清北等顶级名校的硕博人数比本科生多,如果本硕博都算上的话,就业人数和升学/出国人数相比,勉强算是一半一半吧。

另外,这个数字还计算了电网,烟草,石油,建筑等各种大型央企的去处,这些严格来说不算真正的体制内,属于泛体制内的范畴。

此外,这个数字要扣除那些去大学和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对于很多博士和一部分硕士来讲,这本来就是他们应该对口的去处。

真正意义上的体制内,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包含小学和中学教师),高校行政岗等去处。

如果这样区分的话,实际的人数就要少很多了,比如说我毕业那年,北大去向为公务员的大概在八百人左右,只占当时北大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的五分之一,总毕业生人数的十分之一上下,清华那年去向为公务员的那年有六百多人,比例就要更低一些了。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个数字其实很大,以前清北走这条路的人数一般三四百人,大概只有近几年统计数字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即便公务员是清北的主流去向,但是近几年的人员膨胀还是很明显。

而且就我的了解和经历而言,除了公务员以外,事业单位的去向同样非常火爆,很多清北学子都成为了中小学教师和事业单位人员,包括很多能走科研岗位或者去企业做研发的人,现在都很倾向于高校行政岗。

我所在的学校这一点也特别明显,我的很多同学现在也都在体制内岗位中,甚至很多学校都出现了副教授,非升即走的科研人员,海外博后主动放弃科研,转为高校行政或者调任公务员的。

2.关于现如今大众考取体制内的原因。

这里我可以直接说结论:

大众既不是出于奉献或者建设家乡的初心,但也不是出于高官厚禄和发展前景的诱惑。

放在十几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那时候很多高学历人才去了偏远山区建设祖国,还有很多人回到家乡发展致富的,这些才是初心和理想。

现在绝大部分人肯定不想去乡镇和偏远地区,也没有什么建设家乡的理想,很多人针对自己的体制内路线也没有什么明显规划,更多的是把公务员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

不过,大众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功利。

比如,部委和省级单位原则上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现如今的高材生们并不倾向于选择部委,省级单位也不是最高的优先级,大众更喜欢在省会级别城市或者地级市的市级单位待着。

另外,两办,组织部,各个单位的办公室和综合科,这些累但是有前途的去处同样不是大家的首选,绝大部分人倾向于去业务岗位,甚至会希望去那些没什么前途但是清闲的地方。

要知道,早年的清北博士走定向选调的话,发达地区稳定科长,落后地区直接给副县长的,比起现在啥都没有的局面而言,现在的体制内毫无疑问是没啥前途的,但现在的体制内热度明显要比以前火爆了好几倍。

很显然,现如今的绝大部分人,看上的是体制内的性价比和避险属性!!!

劳动强度和权益保障问题加剧的情况下,很多人希望寻找一个能兼顾工作生活的去处,不希望自己在没日没夜的加班中辛苦地度过一辈子,即便工资再高,这样的人生也没有任何意义,最多是为了物质财富的暂时忍耐。

中年危机传闻满天飞的情况下,大家发现比起一眼望不到头来说,一眼望到头也挺好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灵活就业创造第二春的勇气和幸运。

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不少的企业裁员,不少的工厂停摆,很多人瞬间体会到了动荡局面,不安的心理诱导下,人们会很自然地希望寻求避风港,即便它可能来自一时冲动。

这种情况下,公务员等体制内去向,完美契合了上面的需求。

体制内的整体工作强度要低于企业,如果想要实现早九晚五的工作,体制内是现如今为数不多的良好选择之一。

为了实现工作生活兼顾的舒适度,大家自然希望去那些能按时上下班的业务岗,避开写材料和活太多的部门岗位。

人们也不愿意去基层事务多的地方,市级单位一般承担上传下达的工作,又能确保一定的待遇,信息获取和前途,自然是大家的首选。

同样的,大家愿意接受前途的牺牲还有薪资待遇的降低,因为那不是现如今打工人关心的重点,愿意追求前途牺牲生活的人,大多也不会选择考公的道路。

而在待遇和稳定性上,不是每个名校人都是计算机电子金融毕业,如果不是去往那些风口和热门去处的话,名校毕业生去企业的待遇和工作体验,大概率是跑不赢他想去的体制内岗位的。

这更会坚定很多人去体制内的决心,至少很多人知道它比工厂,工地,HR,中小微企业强,而这些才是大多数非热门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去处,包括名校毕业生在内。

3.关于体制内的危机感和工作评价

很多人会用“大下岗”“大热必死”之类的言论形容现如今的体制内热潮,这一点主要是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分析这个话题。

以前的公务员虽然工资低,但是有很多公共福利,所以其实公务员这份工作是在不断正规化的,待遇其实也在不断降低。

现如今纯正的体制内(公务员,参公,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收入来源出自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来自于社会本身。

这会强化体制内的抗风险属性,弱化对社会的反应程度。

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也会间接体现在财政收入的提升上,并反馈给体制内的收入待遇。

这个时候,体制内是“间接受益人”的角色,虽然远远比不上直接踏进风口的人,但要比绝大多数没踏上风口,甚至被时代抛弃的行业和从业者要强得多。

而在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体制内的财政收入也会有很大影响,导致收入待遇的下滑(这可以解释现在很多体制内人群抱怨的待遇下滑和绩效减少)

不过这种下滑会被体制内的抗风险属性弱化,体制内受到的影响,远不及社会各界受到的影响。

所以说,如果体制内出现“大下岗”之类情况的话,大概率社会已经处在动荡局面了,这种情况所有人要想的就不是工作生活,而是保命之类的问题了。

用通俗的语言来形容的话,体制内可以形容为任何时代都能得八十分的工作。

而体制内的从业者,可以形容为抱着历史车轮不断前行的人。

当社会飞速发展时,体制内跑不过那些八十五分甚至九十分的风口工作,但它还是排在中上等的选择之一。

同样的,抱着历史车轮前行的人,肯定没有风口上的猪飞的舒服,但至少他们在车上,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候,他们至少比那些不在车上的人强得多。

而在经济不太好的时候,社会上的八十五分和九十分工作逐渐消失,体制内的八十分就会越来越珍贵,甚至可能成为最好的工作。

而这个时候,抱着车轮前行的人,即使车子已经有所受损,车轮更加颠簸,但他们还是在车上,能够跟着车一起跑,比从风口上摔下来的猪,还有那些没在车上干瞪眼的人跑得快。

这会驱使很多人想要爬上这辆车,哪怕只是抱着车轮而非乘客或者司机的角色,至少这是在车上。

简而言之,或者你有宏观层面十分远大的理想,或者确信自己是没办法走上人生巅峰的普通人,再或者对生活幸福感十分在乎又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否则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找个自己认为不错的地点,加入它的体制内,其实是个很不错的去处。

所谓的名校毕业生,大多也是普通人罢了。

毕业后为何选择回县城进体制相关阅读:

985毕业生回县城当公务员,是“卷不动了”,还是“人间清醒”?

985毕业生可以说是从学历和阅历都比较吃香的一类学生群体,即便是出自于普通家庭,他们也不再普通。

一般情况下,985毕业生在毕业后基本上进入大企业的几率是比较大的,但是随着近几年社会发展形势不断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加,985毕业生逐渐开始放弃大城市的生活,趋向于回所在的县城成为一名公务员,那么到底是什么驱动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985毕业生回县城当公务员,是“卷不动了”,还是“人间清醒”?

据统计,2022年考公人数已经达到142.2万人,但最终的招录人数只有3.12万余人,平均的竞争比为68:1,也就是意味着有很多陪跑人的存在。

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当中,有专科生、本科生,以及社会工作者,想要获取一份更加稳定的工作,至少养老不成问题,但是没想到985毕业生也来和大家抢饭碗。

按理说,985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想要进入体制内轻轻松松,为什么还要和这些人抢饭碗呢?其实看到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光是体制内,任何一个行业可能都会对同学们有着严格的要求。

很多人说这是“内卷”现象的产生,因为之前也爆过,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城镇去工作的现象,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在大家的认知里,985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一定是非常高大上的,不是白领,至少也应该是企业的管理层,首先起步就比较高,没想到他们也倾向于回小县城当一名公务员。

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连追求平凡都变得没有资格,毕竟和985毕业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与其说是“内卷”,不如说是高学历的人已经看清现实

在现在这种就业形势下,学历高的人就比较吃香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很多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都会将学历作为第一衡量标准,觉得学历高就代表着能力强。

而对于985毕业生来说,他们也看清这个现实,相对来说他们是清醒的,他们手持文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如果有野心一点,他们完全可以在大城市里打拼,只不过相对来说会比较辛苦。

但是如果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的稳定,就可以选择会县城当一名公务员,他们也会因为自身优势被优先录取,这个岗位对于他们来说也更像是一个保底的工作,至少可以让自己有一定的收入来源。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无论是考公还是考研,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都是公平的,至少不会存在一些学历上的歧视,完全是根据自身能力的高低来竞选的。

面对考公,大家的起跑线是一样的

公考相对来说对同学们的报考要求并不严格,很多岗位还会对专科生开放,也就是意味着专科生也拥有获得铁饭碗的资格。

面对985毕业生回县城考公务员这件事情,可能很多普通高校毕业生会觉得自己没有太多的优势,在考公这条道路上,同学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

从报名到笔试、面试、复试以及政审等环节,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查,并不是说学历高,就能够直接跳跃到下一个关卡,而是要满足岗位对于同学们的要求。

考公对于同学们的考验是比较大的,毕竟岗位的竞争比比较激烈,有些岗位比例甚至已经达到了1000:1,1000个人报考同一个岗位,最终只录取一个人,但这也说明公务员岗位还是比较吃香的。

在报考公务员之前,要做出充分的准备,提高上岸率

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当下比较热门的职业考试之一,也是众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方向,那么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同学们若想提高自己的公务员上岸率,还要提前做出充分的准备。

首先就是要明确需要报考的岗位,公务员岗位比较多,要根据竞争比、上岸难度以及未来的工作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不要盲目选择。

其次就是要调整好心态,保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毕竟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比较激烈,如果在考试的过程中过于紧张,可能直接会影响到最终的录取结果。

最后就是要做好复习的准备,公务员考试会分为笔试、面试,以及后期的政审等重要环节,会对同学们所了解的知识情况进行审核,提前做好复习计划,规划好时间,毕竟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今日话题:你觉得为什么现在有985毕业生选择回县城考公务员?

查看更多关于【新闻资讯】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