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当地时间周三,美国贸易官员拒绝了美国太阳能制造商对亚洲太阳能制造商展开调查的请求。美国批评人士警告称,调查将推高清洁能源的成本,并加剧与中国的紧张关系,还有可能对太阳能行业的23万美国人的就业产生长期破坏性后果。今年8月,美国太阳能制造商向美国商务部提交调查申请,称一些中企通过在亚洲其他地方开设工厂来完成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从而规避美国对华征收的关税。但美国光伏行业协会曾公开表示,高关税政策不能促使美国本土光伏制造商升级,以适应全球市场竞争,过度且不恰当的保护措施反而会引起负面效果。光伏协会回应中企高管在德国被带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文/观察者网 吕栋】
当地时间周三,美国贸易官员拒绝了美国太阳能制造商对亚洲太阳能制造商展开调查的请求。美国批评人士警告称,调查将推高清洁能源的成本,并加剧与中国的紧张关系,还有可能对太阳能行业的23万美国人的就业产生长期破坏性后果。
受此消息影响,周三美股盘后,美国最大太阳能制造商第一太阳能公司股价一度下跌3%;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公司晶科能源涨逾2%;加拿大太阳能公司上涨3.9%。
周四A股开盘,光伏概念一路走强。截至午间休盘,中来股份涨停;宝鹰股份、中利集团涨逾10%;东方雨虹、中钢国际涨逾7%;东方日升、启迪设计、秀强股份、瑞和股份跟涨。
彭博社报道截图
今年8月,美国太阳能制造商向美国商务部提交调查申请,称一些中企通过在亚洲其他地方开设工厂来完成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从而规避美国对华征收的关税。美企要求对特定生产商生产的、用产自中国的硅片等上游部件,在越南、泰国及马来西亚完成组装并出口美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分别发起反规避调查。
按规定,美国商务部有45天时间启动调查,初步裁定将会在180天内发布,最终裁定大约在一年后发布。
当地时间11月11日,美媒彭博社报道称,美国商务部已经认定亚洲公司没有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售太阳能电池,并拒绝对亚洲太阳能制造商展开调查。
报道指出,如果调查发起,可能会导致美国对来自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光伏产品征收关税。今年上半年,这些国家的光伏产品占美国光伏产品进口总量的80%以上。而更高的成本可能会影响美国总统拜登的气候目标,即到2035年实现美国电网完全绿色化。
路透社认为,这一裁决是亚洲太阳能制造商和依赖它们设备的美国贸易组织的胜利,但这对美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来说是一个挫折。
行业组织美国清洁电力协会(American Clean Power Associatio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如果启动这项调查,将对我们国家的能源目标和目前太阳能行业的23万美国人产生长期的破坏性后果。”
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通常在不同地区甚至国家的不同工厂完成。
美国对光伏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由来已久。2011年,美国首先对原产于中国的电池片、组件展开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随后要求中国光伏制造商对出口美国的电池片、组件缴纳税率为18.32%-249.96%的倾销税,以及14.78%-15.97%的补贴税。
财通证券2021年3月研报截图
尽管此后美国不断提高进口光伏产品的关税,意图打压海外光伏制造厂商,为其本土光伏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但随着中国光伏企业业务的全球化程度加深,美国行政手段带来的影响已经被大大削弱。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2021年海外光伏市场发展报告》,2020年,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的产能仍实现了增长。目前,中国光伏企业海外产能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凭借这些国家低廉的人工成本、免税或低税率出口欧美市场等优势,成为国内一线光伏制造厂商投资建厂的优选地。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中国在全球多晶硅生产领域中,占比从26%上升到82%,而美国的占比则从35%下降到5%。从美国自身的角度出发,位于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绝大多数由中国企业把控,该种现状导致美国认为自己太阳能供应链非常脆弱。
但美国光伏行业协会曾公开表示,高关税政策不能促使美国本土光伏制造商升级,以适应全球市场竞争,过度且不恰当的保护措施反而会引起负面效果。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光伏协会回应中企高管在德国被带走相关阅读:
韩国“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地位被日本取代,韩媒感叹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张静 环球时报记者 王冬】中国海关总署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延续今年一季度以来的态势,今年1至5月韩国“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被日本取代。就在此前一天,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数据显示,韩国对华出口从去年6月起连续12个月减少,这一时期同韩国总统尹锡悦执政一周年几近吻合。与之相对的是,韩国对于“中国制造”仍有源源不断的需求。韩媒近日称,由于韩国消费者对于中国家电、女装和户外露营产品等的需求增加,来自中国电商的包裹令韩国海关“爆仓”。在这样的对比之下,韩国《亚洲日报》8日在报道中感叹“韩对华出口红利时代落幕”。
到处响起“警报”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5月,韩国对华出口额为497亿美元,同比减少27.3%。今年以来,韩国对华月出口额始终在100亿美元左右徘徊。
来自韩国贸易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在韩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2021年的25.3%下降到去年的22.8%,今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19.5%。按今年第一季度主要产品对华出口降幅看,半导体同比下降44.6%,石油产品下降20.6%,石化下降26.2%,钢铁下降23.9%,汽车零部件下降34%,显示器下降52.8%,新能源电池下降38.7%。
在韩国主力产业中,新能源汽车、太阳能、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已经被中国超越,现在造船业也被中国碾压。根据韩联社的报道,据英国造船和海运业分析机构克拉克森7日发布的数据,今年5月全球船舶订单量206万修正总吨(CGT),同比减少36%,其中韩企承接51万修正总吨,居全球第二,中企以141万修正总吨位居榜首。
“韩国对华贸易现在只剩半导体了?”韩国《中央日报》5日的评论发出这样疑问,韩国贸易收支已经连续15个月出现逆差,其中受对华贸易不振的影响很大。对华出口曾长期占据韩国整体出口的30%左右,但在过去12个月里,“到处都响起了来自中国的警报”。
“甜蜜时期”逐渐远去
“韩中贸易关系曾是‘甜蜜’的。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对韩国经济来说是一件幸事。这得益于中间产品贸易。”《中央日报》报道称,韩国制造零部件后出口到中国,中国工厂再将其组装成最终产品。印有“Made in China”标志的成品以低廉的价格销往美国,但现在“甜蜜的时期”逐渐成为过去。中国在努力构建几乎可在本国内完成所有生产过程的“红色供应链”,韩国中间产品渗透中国市场的“缝隙”越来越窄。韩国产品的技术优势也在动摇。
报道提到,韩国现代汽车北京工厂曾经需要从韩国进口约80%的零部件,但现在工厂所有的零部件都是在中国采购。相反,韩国当下需要进口很多中国的零部件。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对韩国出口同比大增121.7%。
韩国贸易协会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受中国出口自立程度逐渐提升的影响,韩国自华进口持续增加。韩国对华出口依赖度从2018年的26.8%逐年递减至2022年的22.8%,今年第一季度更降至19.5%。2015年中国显示器出口自立度为-0.137,但2022年提升至0.899。同期,二次电池从0.595升至0.931,汽车零部件也从0.421升至0.619。
辽宁大学美国与东亚研究院院长吕超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韩媒用“对华出口红利时代”来形容过去一段时间的中韩贸易关系,其实是指韩国对华贸易实现非常大顺差的时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科技领域当时正在发展初创期,两国产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由于整个国际经济出现波动的时期,中韩两国实行互利合作政策。“特别是中国对于韩国在经济贸易方面给予很大的支持,这才使韩国享受到所谓的‘红利’。”
贸易“多元化”说着容易做到难
《韩民族新闻》报道称,今年韩国对华出口持续猛跌,反观中美,即使两国在多领域处于竞争态势,但贸易量却在刷新纪录。在对华关系中,韩国若不想成为他国的炮灰,就需要采取左右逢源的策略。
“韩国是一个出口主导型国家,其出口产业的约三成至四成依靠中国市场。”吕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韩国经济界有一些所谓贸易“多元化”的声音,但国际经贸合作有它本身的规律,不是一个国家想多元化就可以实现多元化的。“中国经济的崛起,让中韩贸易长期以来形成相对比较固定的供应链和生产链合作环节。特别是韩国的半导体出口,想服从美国的所谓产业链政策与中国疏离,找到替代中国的市场,不是说做到就能做到的。”根据韩国银行的报告,2022年,韩国半导体出口总额的55%销往中国。
“韩国经济无法从中国经济复苏获取红利已经成为现实,这与最近中韩关系龃龉不断不无关系。”韩国《明日新闻》7日报道称,中国经济恢复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但韩国经济却被所谓“价值观外交”捆住手脚。世界银行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展望调高至5.6%,呈现主导全球经济复苏态势,而韩国经济能否恢复却充满疑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韩国央行最近都下调今年韩国经济增长展望。韩国世宗大学教授李文基认为,韩国要想有效克服经济停滞风险,至少在经济贸易领域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尽最大可能减少韩国企业的风险。
查看更多关于【新闻资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