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活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泽连斯基回应乌克兰面临人口危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新闻资讯  2023-06-09 09:380

正文摘要:

每年5月18日是乌克兰纪念克里米亚鞑靼人被前苏联驱逐的日子,乌克兰当选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18日表示,他相信乌克兰能夺回已经“入俄”的克里米亚。泽连斯基18日在其自己的脸书主页上表示,"我相信,我们会把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故乡从被占领中解放出来,无论克里米亚‘回归之路’多么漫长,我们都会与克里米亚鞑靼人一起走过这条道路。目前,俄罗斯与乌克兰在该地区存在主权争议,现由俄方实际控制。同年3月17日,普京签署总统令,俄罗斯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
泽连斯基回应乌克兰面临人口危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观察者网讯)每年5月18日是乌克兰纪念克里米亚鞑靼人被前苏联驱逐的日子,乌克兰当选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18日表示,他相信乌克兰能夺回已经“入俄”的克里米亚。

泽连斯基18日在其自己的脸书主页上表示,"我相信,我们会把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故乡从被占领中解放出来,无论克里米亚‘回归之路’多么漫长,我们都会与克里米亚鞑靼人一起走过这条道路。我们会一起完成这项任务。请不要忘记,甚至最黑暗的夜晚也是以黎明告终。"

泽连斯基 图自其脸书主页

据了解,克里米亚共和国,位于俄罗斯西南部、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是一个自治共和国。面积2.5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其中俄罗斯人占近六成,乌克兰人居次,还有少数克里米亚鞑靼人和白俄罗斯人等。当地居民主要说俄语。目前,俄罗斯与乌克兰在该地区存在主权争议,现由俄方实际控制。 早在2014年乌克兰政治危机时,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当地居民拒绝承认乌当局的合法性,并于当年的3月11日宣布独立。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全克里米亚半岛超过96%的投票者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

同年3月17日,普京签署总统令,俄罗斯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18日,普京与克里米亚共和国领导人签署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的条约。

泽连斯基回应乌克兰面临人口危机相关阅读:

仗打到现在,乌克兰人员损失究竟能有多大?需警惕大批雇佣军进场

乌克兰的人员损失究竟有多大?这个话题,各方的说法相差太远。

换句话来说,权威靠谱的答案太少,当然,讲这个话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问题跟未来俄乌冲突如何结束密切相关。

先说说我对乌克兰人员损失的一些基本看法,讲几个我认为相对权威靠谱的数字。

第一个数字是乌军的总司令扎卢日内,2023年1月21日访美的时候讲到的。扎卢日内在访美的时候,当时他对美国人说:开战以来,乌军总共遭受了25.7万人“不可挽回的损失”。

扎卢日内的这个表述很有意思,什么叫“不可挽回的损失”呢?想一想,阵亡的这是不可挽回的,受伤的只要伤愈能够重返前线,应该是还可以挽回的,而不可挽回的受伤者应该是伤重致残无法重返前线的这部分的伤者。当然,被俘的也有一部分回不来,这也是不可挽回的。

这三项的人员损失加在一起,扎卢日内给的总数是25.7万。注意这个时间是今年的1月下旬。

第二个我认为有参考价值的数字是以色列的摩萨德提供的。摩萨德是世界著名的情报机构,虽然以色列这个国家不大,但是他的情报机构摩萨德大名鼎鼎,和美国的中情局,苏联的克格勃,英国的军情六处,并称为世界四大间谍机构。

以色列的摩萨德给出的数字是多少呢?死亡15.7万人,受伤23.4万人,被俘1.7万人。摩萨德这个数字是截止到冲突爆发一周年,和扎卢日内讲的数字基本上时间差不多。

如果我们把摩萨德这个数字,做一个简单核算,受伤人数当中如果1/3属于伤重无法归队,损失的人数应该是15.7万,加被俘的1.7万,再加将近8万人。如果做一个比对,摩萨德提供的数字和扎卢日内那个说法相当的接近,而且它们截止的时间也相当的接近,说明这个数字是比较可靠,比较靠谱的。

除了这两个数字之外,还有一个数字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那就是乌克兰的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的说法。

列兹尼科夫曾经说,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进行了9轮动员,一共征招了95万人。目前乌克兰依然有穿制服的人大约100多万。列兹尼科夫讲这个话应该是在去年的年底讲的,从列兹尼科夫这段话,我们可以做一点推算,冲突爆发前,乌克兰军队的总兵力大约是25万多人,算上一些民兵和地方武装的话,应该是30多万。

到2022年底,经过9轮征召,征招了95万人,加上原有的30多万,应该是将近130万人。可是列兹尼科夫讲目前还有100多万穿制服的人,显然原有人数,征召人数之和与现有的穿制服的人相比,差了将近30万人,这将近30万人哪去了,应该就是扎卢日内所说的那种“不可挽回的损失”。

从这三个信息的来源看,要么是来自于乌克兰官方,要么是来自权威的情报机构,而且三个数字相对比的话基本上差不多。得出的结论是到今年二三月份,也就是冲突爆发一周年的时候,乌克兰的兵员损失大约30万左右。

按照各方相关的消息,目前在乌东前线,乌克兰还有各类的武装人员50万人,每天的伤亡平均在数百人。

讲到这,前面讲的这些数字都是乌克兰兵员的损失,但是我在最初讲的是乌克兰人员的损失,人员的损失不仅仅包括兵员了,还包括人口的流失,那么从人员损失的角度大概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乌克兰的战前人口大约4300万人,冲突爆发后有800万人外逃跑出去了,另外还有900多万人留在了俄占区,或者是进入了俄罗斯。

这样一算,乌克兰控制区现在实有的人口应该是2000多万人,2000多万人,刨去一半的女性,还剩一千多万。一千多万,20-40岁的人口应该占1/3左右,这样算下来大约是360万。

按照一般的人力动员的规律,能够动员入伍的占应招年龄段男性的1/3。你不能把这些男人都拉去当兵,因为你还要搞生产,还要维持日常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所以顶多是1/3。1/3是多少呢?是120万。

如果照这个推理看,乌克兰国内的动员基本上已经达到极限了,因为我们看到乌克兰的第10轮的动员,征招人员的年限已经放宽到了60岁了,这说明人力资源已经达到极限。再往下走,人力资源就会枯竭了。

为什么要讲这些东西?有人说讲伤亡可以看出战场上谁得谁失,谁赚谁赔。其实得、失、赚、赔,都是小事,因为和冲突战争的结果相比,伤亡损失有的时候可以不计代价。但在当前俄乌冲突这个大背景下,乌克兰的人员损失却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什么衡量指标呢?是看这场冲突会不会结束的一个重要值。

一场冲突要结束,怎么样才会结束呢?首先是双方有结束的政治意愿,现在看这个意愿双方都不强烈。

前不久中国特使去了基辅,见了泽连斯基,泽连斯基第一句话表示了两层意思,第一个是绝不接受土地换和平,第二个是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冻结冲突。

这两个说法从哪来的?土地换和平这个事儿,应该是针对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而言的。因为2023年1月中旬的时候,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受拜登的指派去了乌克兰和俄罗斯,当时试探性的提了一个方案,就是乌克兰用20%的领土换取和平。

当然,伯恩斯的这个说法只是代表了美国政坛当中主和派的意思,在美国的对外政策当中并没有形成最后的优势。即使如此,这个东西也被乌克兰方面被泽连斯基拒绝了。泽连斯基跟我们特使说的这话,把这条路堵死了。

第二个,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冻结冲突。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之前我曾经说过,俄乌冲突结束,最可能的形式是像朝鲜战争那样,签一个停火协议,而不是和平协议。因为和平协议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太多,需要确定的东西太多,很难签下来,怎么办呢?我先停火,停止冲突就地停火,剩下的问题慢慢谈,这就是所谓的冻结冲突。

现在,泽连斯基明确表示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冻结冲突。这两句话,反映的是泽连斯基和乌克兰方面对于停止冲突的政治意愿趋近于零,乌克兰方面趋近于零,俄罗斯方面自然也不可能主动的停止冲突,这条路就堵死了。

剩下要停火,只有一条路,就是有一方实在打不下去了,这个问题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钱;第二,武器;第三,人。从钱的方面来说,乌克兰的状态比俄罗斯要差得多。

乌克兰是什么状态呢?乌克兰政府的正常运转,目前每年大概存在400-600亿欧元的缺口。目前,欧盟每个月给乌克兰提供的财政资源是50亿欧元,12个月正好是600亿,完全可以把乌克兰的这个缺口填上。所以缺钱的问题,不至于让乌克兰把这个仗打不下去。

可能有人说,现在是这样,将来欧盟能够长期持续下去吗?有一个数字可供参考。

目前被冻结的俄罗斯央行的资产大约3000亿欧元,另外还有被冻结的个人资产200亿欧元,也就是说不用欧盟自己掏钱,单是这一笔钱按照每年600亿欧的速度,可以花5年没有问题。那么乌克兰不会缺钱,会不会缺武器呢?

现在美国和欧洲提供或者承诺提供给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总额已经接近1000亿美元,按照这个标准的话再打下去,打个一两年应该是没有问题。

对俄罗斯来说武器不用我解释了,不会缺,剩下去最大有可能让仗打不下去的因素是什么呢?是人。在这个问题上,尤其是乌克兰更加的明显,毕竟俄罗斯战前人口是乌克兰的三倍,而目前甚至可以达到6倍。

所以,评估推测乌克兰的人力损失,可以大体上判断出这场冲突还能持续多久,乌克兰还能够撑多久。

如果按照我前面说的那个损失数和目前的损失速率的话,乌克兰打到今年年底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但是如果2024年接着打,在兵源上就会有问题,就会出现人力的危机。有没有解决办法呢?当然有解决办法。国外的军人、雇佣军大量的进入。

有这么一个说法,说现在乌克兰境内的波兰籍的武装人员至少有4万人,其他各国国籍的武装人员超过1万人,这个数准不准确我不敢说,但是有大量的外籍武装人员进入乌克兰,加入乌克兰作战,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外籍雇佣兵能不能够大量进入乌克兰,替乌克兰人替乌克兰军队打赢这场仗呢,我觉着问题也很大,因为外籍武装人员大量进入,势必会导致冲突的外溢和升级。这个问题欧洲愿不愿意看到?美国愿不愿意看到?恐怕这是一个大问题。

查看更多关于【新闻资讯】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