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5月13日至14日,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学术年会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在专场研讨会上讨论到,新冠肺炎病毒将在自然界长期存在。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呈现“部分地区疫情小幅上升”的情况。根据中疾控在5月9日发布的研究,披露新冠“二阳”率高达23%。国家联防联控机制提醒,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国内疫情总体处于零星散发状态,建议持续关注疫情发展,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到理性科学应对。对于高危人群,合理用药可显著降低感染后重症几率。希望符合接种条件的市民,尤其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尽快完成相应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专家:结合二阳病情合理选用药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来源:央广网
5月13日至14日,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学术年会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在专场研讨会上讨论到,新冠肺炎病毒将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呈现“部分地区疫情小幅上升”的情况。根据中疾控在5月9日发布的研究,披露新冠“二阳”率高达23%。国家联防联控机制提醒,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国内疫情总体处于零星散发状态,建议持续关注疫情发展,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到理性科学应对。
“保健康、防重症”是现阶段的防疫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措施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例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尤其要引起重视。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及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状态减退)者;以及其他特殊人群,包括肥胖(体质指数≥30)、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重度吸烟者。
对于高危人群,合理用药可显著降低感染后重症几率。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表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要重视对高危因素患者覆盖抗病毒药物,有效降低具有高危因素人群的重症率,并且要重视抗病毒治疗的黄金72小时,在病程早期(起病3天内最佳)使用抗病毒药物。
结合患者病程病情,合理选用抗病毒药物
不同患者应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抗病毒药物。
据了解,目前我国共附条件批准了6款口服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包括氢溴酸氘瑞米德韦(VV116)、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莫诺拉韦、阿兹夫定、以及先诺特韦/利托那韦、来瑞特韦。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凌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六款新冠口服药从机制来说是两大类,一类是3CL蛋白酶抑制剂,国产两款,进口一款;另一类是RDRP抑制剂,主要是VV116,莫诺拉韦和阿兹夫定。“目前来说,批准上市的3CL蛋白酶抑制剂大都含有利托那韦,有合并用药的情况下最好要做血药浓度监测,作相应药物剂量的调整,因此更适合在住院监测情况下使用。而RDRP类的药物合并用药的限制小,可以在门诊使用。去年针对收住在公卫中心的一些肾功能严重异常或有多种合并用药的患者,不适合服用Paxlovid的,我们以同情用药的方式给予其VV116抗病毒治疗,取得了预期的疗效,也没有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与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认为,目前,Paxlovid是全球临床使用量最大的抗病毒药物,人群使用基数大,应用数据是最全的,“但因为它是两个药,‘抗病毒药物奈玛特韦+扩增剂利托那韦’,其弊端在于可能会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药物产生相抗,而且因生物利用度不好,必须加入扩增剂提高血压浓度,增加半衰期,对于患者来说用量也较麻烦”。
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关于VV116对比Paxlovid的临床研究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专家的观点。研究显示,VV116比Paxlovid的安全性顾虑更少,VV116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Paxlovid组(所有级别的不良事件发生率:67.4% vs. 77.3%,3或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2.6% vs. 5.7%)。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兼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成员、浦东新区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成员包红主任解释:“除了伴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普通患者在服药后也可获益,像发热、头痛、咳嗽、咽喉痛等十多种症状的缓解和消失速度以及转阴速度会更快。民得维(VV116)药物相互作用(DDI)可能性小,这意味着很多有合并用药的患者限制少了很多。”
2022年10月启动的一项针对轻中度患者的三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接受VV116治疗的患者首次给药至持续临床症状消失所需的时间相较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缩短了2天,且接受VV116的患者体内新冠病毒数量下降得更快。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不能完全替代防疫措施。日前,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实现更好的自我防护。另外,根据相关部门规定,要完成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希望符合接种条件的市民,尤其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尽快完成相应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来源:央广网
专家:结合二阳病情合理选用药物相关阅读:
张文宏称新冠处置方式更趋流感化,哪些人群需要服用抗病毒药?
5月18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近期出现的“二阳”现象。他表示:“这次波幅更低、症状更轻,尤其是已经感染过的人群,病程更短。”
他还表示,未来对于新冠的处置方式,将会越来越接近于流感的处置方式。
“二阳”病程较“首阳”更短
从最近各地医院发热门诊的情况来看,尽管新冠阳性病例增多,但专家普遍反映,病例的年龄更加年轻,症状也更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从近两周新冠患者的比例来看,大部分患者都是“首阳”,“二阳”占比约为一成多一点。“首阳”患者大多为老年人,“二阳”患者大多是20岁至5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这可能与他们社会活动较频繁有关。
深圳卫健委5月19日也发布消息称,通过对今年5月以来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个案分析,主要以轻型为主,占比98%,未见重型与危重型。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近两周就诊的新冠患者中,阳性患者有60%是首次感染,40%为二次感染。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表示,来院就诊的新冠阳性患者大多出现发热、咽痛及呼吸道症状。其中“二阳”患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轻微咽痛、低热,呼吸道症状较轻,病程较“首阳”更短。
第一财经记者也了解到,身边“二阳”病例一般3-5天症状即消失。
尽管如此,专家还是强调,感染后服用新冠抗病毒治疗药物对于防止重症以及“长新冠”的发生尤其重要。
“一旦感染后,抗病毒治疗药物显得尤其重要,要阻止病毒有机会在体内复制,以避免对人体造成损伤,避免患者发展为重症,同时避免’长新冠’的发生。”卢洪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已组织相关人员,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为基准,参考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结合新冠救治的临床经验,编写了一份《基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抗病毒用药建议》。
根据该建议,对于经核酸或抗原检测已明确为新冠病毒感染并符合相关条件的患者,建议及早用药。可根据药物可及性选用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莫诺拉韦胶囊、阿兹夫定片、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VV116片其中的一种。
卢洪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深圳的医疗资源以及药物储备充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新冠药全面开放,门急诊均可以配到。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会建议老年人符合条件的都用上新冠抗病毒药,即便是过了用药的窗口期(一般来说是感染后5天内),但如果症状持续且仍然是阳性,那么也还是建议服用抗病毒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表示,脆弱人群如65岁以上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或者患有血液病、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群,容易二次感染,感染后容易重症化。
“这类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尤其是家庭成员或周边人群已经明确新冠感染,要及时做核酸或抗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胡必杰说道。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患者目前可以在中山医院的发热门诊配到新冠抗病毒药物,建议脆弱人群和肺炎患者使用新冠抗病毒药;而对于非高危的普通感染人群来说,也可以使用感冒药这类对症用药。
人群免疫更多样化 大规模疫情暴发可能性小
目前各方也高度关注由XBB主导的这轮新冠疫情下一阶段的走势如何,以及是否会进化出新的变异株?
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要预测下一阶段新冠疫情的发展,首先要了解影响疫情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兼具逃避免疫和传播适应性的突变病毒流行,有足够多的可被感染的人群,感染后排毒达到一定的载量。
他表示,现有研究发现,通过疫苗接种以及感染新冠奥密克戎病毒,主要产生针对保守抗原表位的记忆性B细胞,产生的针对奥密克戎的特异性记忆B细胞较少。
“这说明借助免疫印迹效应,大部分的抗体反应都集中到保守的表位,对突变株特异性中和表位的抗体反应多样性下降,这部分解释了为何会发生二次感染的原因。”黄爱龙说道。
他还称,当前流行的突变株XBB.1.9.1可能对奥密克戎感染康复者的体液免疫逃逸程度,与奥密克戎对新冠原始毒株感染后康复者的体液免疫逃逸程度类似。
已有研究表明,既往感染后,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保护率随时间推移下降,1个月后保护率下降至80%左右,10个月后降至40%左右。
“基于这些现有认知可以推测,一年内很可能会发生新一轮的新冠突变株流行。”黄爱龙表示,“但由于不同人群免疫背景的差别,叠加感染时间差别,导致人群免疫背景与免疫状态更加多样化,因此易感人群被分割得更加碎片化,病毒将不再暴发式流行,更趋于流感化。”
查看更多关于【新闻资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