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活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孟晚舟当值董事长首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新闻资讯  2023-04-20 09:400

正文摘要:

回国后首次公开露面的孟晚舟,参加了华为的年代报告发布会,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角,她以一身颇具专业形象的衬衫裙成功打造职场女霸总形象。值得关注的是,回国后孟晚舟心情显然更加舒畅,满面春光更显年轻态,丰盈饱满的面部状态一扫之前的阴霾,整个人最少年轻10岁。孟晚舟公开首秀造型:黑色衬衫端庄显气场以公司领导身份亮相,自然代表着整个公司的形象,所以得体端庄显然成了造型师的最大需求。作为职场女性,孟晚舟也始终保持着得体端庄的风格呈现,全黑造型的选择,带着明显的保守色彩,主要强调成熟大气的职场女性形象,成功打造出在公开大型活动中的隆重正式感。
孟晚舟当值董事长首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造型风格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的是场合和身份因素,得体性才是发挥造型实用性的根本。相对于处于公司领导层的人物来说,如何保证个人专业可信赖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整体形象和未来发展。回国后首次公开露面的孟晚舟,参加了华为的年代报告发布会,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角,她以一身颇具专业形象的衬衫裙成功打造职场女霸总形象。值得关注的是,回国后孟晚舟心情显然更加舒畅,满面春光更显年轻态,丰盈饱满的面部状态一扫之前的阴霾,整个人最少年轻10岁。

孟晚舟公开首秀造型:黑色衬衫端庄显气场以公司领导身份亮相,自然代表着整个公司的形象,所以得体端庄显然成了造型师的最大需求。作为职场女性,孟晚舟也始终保持着得体端庄的风格呈现,全黑造型的选择,带着明显的保守色彩,主要强调成熟大气的职场女性形象,成功打造出在公开大型活动中的隆重正式感。黑色系将成熟严肃感彻底激发,也摆正了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诠释了职场女性的专业形象。

为了保证形象的严谨性,造型定位始终保持着极致简约的审美特色,纯色系的造型搭配简洁的剪裁,没有过多复杂的时尚元素加持,整体呈现出一种大气端庄的高级美感,保留了传统职场风的基本审美理念,着重强调造型高级感而非时尚感,整体造型定位也非常明确。

注重时尚感打造——蝴蝶胸针摆脱呆板职场印象对于职场女性来说,传统偏男性化的印象似乎早已深入人心,不过孟晚舟却特意利用蝴蝶胸针强调了女性化色彩,强调属于现代独立女性的特色。所以胸针的存在不仅是要打破压抑的风格束缚,也改变了纯黑色极简风的单调乏味感,对造型整体时尚感起到了很好地提升效果,作为点睛之笔,孟晚舟利用这一亮点,将审美的前卫感全面释放,实力和时尚,显然是两个可以共存的元素,也自然说明了不拘泥于传统理念,善于突破传统的革新态度。

细节精致感明显提升心情显然也影响着审美眼光,对比之前压抑的风格来说,心情放松的孟晚舟,似乎更有心情捯饬自己了,整个造型也散发着积极的一面。需要注意的是细节上的改进,成功突出了造型的精致感,首先就是妆容的改进,成功将饱满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融入了东方审美理念的妆容特意做了些许改进,主要是强调底妆的干净效果,眉形更加柔和,不仅更符合孟晚舟的五官特点,也成功强调了这种不凌厉的气场呈现,气场碾压男董事长,但却并没有呈现出强势凌厉的距离感,也很好地保证了亲和力呈现。

另外发型的改动也可圈可点,盘发着重提升发量蓬松感以修复发际线危机,融入了慵懒风审美色彩的发髻,非常注重对面部线条的修饰效果,尤其是一头有质感的黑色头发成功将个人精神状态暴露,很好地提升了年轻状态。这样的孟晚舟,明显比回国前年轻了好多,憔悴疲惫感彻底消失。

对比以往稍显用力的造型来说,孟晚舟这次亮相,表现得更加沉稳自然,保守的款式设计确保造型主题的鲜明性,保证了专业形象的呈现,而时尚效果的主要集中于小巧配饰,表现出来更加自然不浮夸,彻底摆脱了凹造型的用力感。造型重点着手于提升细节改变,看似整体风格没有大的变化,却将公司领导人的亲和力形象全面释放,符合民族企业的发展定位,更符合孟晚舟的个人气场,可以说这次造型非常出彩。

声明: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孟晚舟当值董事长首秀相关阅读:

任正非:我们的责任是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

文丨尚佩佩(方塘智库科创中国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

1987年,华为诞生于深圳市南山区的一户单元房内,历经3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全球企业。在2021年8月2日《财富》公布的世界500强榜(企业名单)上,华为排在44位。

从最初的“一切为了活下来”,到现在“进入战略无人区”,华为无疑是成功的,并仍然朝着更加成功的前方挺进。

华为成长的30年也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30年,总结和观察华为的成长之路,管理视角显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视角,并将触及任正非的管理思想。

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熵。在他看来,所有的管理、经营行为就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防止组织生命力衰减,抵挡组织死亡。

一、一个物理学概念的引入

华为的管理哲学之中不断涌现出“熵减”、“耗散结构”等科学术语,这些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被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

“熵”的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最初是用来描述“能量退化”的物质状态参数之一,经过一系列科学理论发展,熵的本质被理解为是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在不同的领域中有其具体的释义,但是这些引申而出的释义的内在逻辑都是相互统一的。热力学中的熵增定律指出,熵增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倾向,即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丧失活力,最终灭亡。

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历史周期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几乎都会经历从兴起、发展、衰败、消亡的过程。新政权总是在旧政权的废墟上建立,然后达到新的相对平衡,而早期励精图治所聚集的势能,随着发展的周期变化,由于某种必然的规律而逐步腐化、消减,当熵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便会走向寂灭。

从个人的角度理解,就是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一次又一次地更新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自身的正向性来抬高自己的势能,一种外显化的特征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有气场、有精神、有能力。一旦一个人停止进步,就会汲汲于触手可及的悠闲,丧失接受新知识的快乐,缺乏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性,最终被充满活力的后来者所替代。

企业也一样,从创业、发展到壮大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积攒势能的过程。发展初期企业很有活力,熵的程度较低,企业大都可以健康发展。而随着发展阶段的成熟,会逐渐落入发展盲目、管理混乱、争权夺利或者耽于享乐的窠臼,最后难免陷入衰退、消亡的生命周期。

如果一个企业不想落入这样的俗窠,就必须进行相应的熵减行为来对抗熵增。对于企业来说,这不是薛定谔的猫,并不存在中间的混沌状态,是非生即死的战斗。

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结构,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能够产生负熵,使系统原来无序的变为有序的。建立耗散结构能够远离平衡态,对抗熵增,避免熵死。

对于企业来说,从上到下激发组织活力,保持开放,不断进行外部交流和扬弃,就是建立耗散结构最有效的手段。

二、华为的熵减实践

任正非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结尾说,“死亡是会到来的,这是历史规律,我们的责任是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华为一直注重熵减实践,来激发自己的活力。

直接的做法之一是,厚积薄发,把赚来的钱花出去。企业如果只会赚钱,而不太能把赚到的钱耗散出去,就是在走下坡路。任正非常说要尽可能花钱。会花钱是一种能力,这在华为首先体现在把赚来的钱密集的投入到科技研发领域,完善自身在科技领域的布局。

近十年华为在科技研发领域累计投入超过8450亿人民币。据欧盟委员会去年底公布的《2021年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2021 EU Industrai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coreboard)榜单,2020/21年度研发投入前十企业中,华为公司以 174.6 亿欧元排名第二,仅次于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华为对于行业先行者的学习,从不吝啬,并不断地在学习之中精进,以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从1997年开始,华为不断引进外部管理经验,包括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埃森哲、HayGroup(合益集团)、波士顿咨询等使得华为的管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流程变革不断进步。华为在变革管理方面的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年平均达到1.4%。

另一个做法和体现是对人才的重视。人才是一个组织发展的关键力量,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能够一直铭记人才的重要性,将引进人才做到极致的企业却少有,华为是其中一个。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华为主张朝着一个方向走多条路,并把人才当作灯塔,来照亮自己。

比如,从1995年开始相继成立位于理工科类高校聚集地的驻外研究所,去有凤的地方筑巢,网罗了大批技术人才。

2021年,华为公布了“未来种子2.0”计划,未来五年将投入1.5亿美元用于数字化人才培养,新增受益人数预计将超过300万人,已经在108个国家和地区洒下希望的种子。

华为再次启动的“天才少年”招募计划,则是面向全球招募天才少年。华为表示,会为这些人才提供世界性的难题以及全球化的平台和视野,以及5倍的薪资,最高年薪可达200万元。当相当高的薪资引起了热议,任正非只回复了三个字:“养的起”。这便是华为的格局。

近两年来,华为已招聘约2.6万名应届毕业生,其中包括超过300名天才少年,并计划在2022年再招聘超过1万名应届毕业生。

还有就是让流动成为常态。华为一直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激发员工活力,解决人的怠惰,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当在企业中达到一种相当舒适的状态,就会成为在其位的闲人,从而失去谋其政的活力。这是一个在所有企业中都存在的僵化现象,并且较难解决,如果非要解决,通常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但是华为对抗熵增的决心不容置疑,基于此,流动在华为成为常态。

1996年,为避免公司内部山头林立,孙亚芳提出“市场部集体大辞职”的解决方案: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向公司提交述职报告和辞职报告,让公司更有能力的年轻人顶替自己。这场内部整顿活动开启了中国企业干部能上能下的先河。

此外,在2015年华为有超过一万名员工因不胜任工作而被调任,部分主管和员工被淘汰,还有在2016年10月开始的,研发系统2000名中层主管和专家向市场和服务体系转岗。

同时,华为还存在着“末位淘汰制”,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很残酷,但对劳动者过度保护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障碍,终身雇佣制已经被证明是不可取的,保持人力资源的灵活性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是必要的。

作为一家企业,华为当然是一个普遍性的存在,但作为一家优秀的企业,华为显然又是一个特殊性的存在。这一系列管理和运营背后所体现出的企业魄力,在其他企业是很少见的。

任正非从不要求员工忠诚,因为如果员工说非常忠诚于这家公司,那就是公司付的钱太多了,超出了其贡献。所以在激发个体与组织活力方面,华为一直主张的都是先付出后得到的奋斗者文化,并以管理流程优化来进行巩固,以确保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活力。

“熵减”作为一种跨领域理解组织激活的新视角,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但是更值得进行反思的是这种跨界思维。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往往能够多角度、多视野的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便是任正非作为管理者的领导力体现之一。

华为已经成为数字科技向前发展路上的引领者,进入了“战略无人区”。面向未来,孟晚舟在华为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依然会加大在人才研发领域的投入,我们会通过技术强度和人才浓度来保证我们持续创新能力。”

参考资料:

【1】科学网—华为研发投入1427亿元 全球排名第二,2022.3.31

【2】澎湃新闻—孟晚舟归国后首秀业绩会:华为也许已穿过黑障区,今年怎么干,2022.3.29

注:本篇文章展现的只是部分,对于华为的管理之道,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关注本期推荐的书单,更进一步学习。

附:华为系列书单:

【1】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黄卫伟等,中信出版社,2014-11

【2】以客户为中心,黄卫伟等,中信出版社,2016-07

【3】价值为纲:华为公司财经管理纲要,黄卫伟,中信出版社,2017-09

【4】华为管理课——任正非关键时刻的18次内部讲话,周锡冰,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02

【5】华为成长之路:影响华为的22个关键事件,邓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09

【6】华为学习之法:赋能华为的8个关键思维,邓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09

【7】华为管理之道:任正非的36个管理高频词,邓斌,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08

【8】理念·制度·人:华为组织与文化的底层逻辑,田涛,中信出版集团,2020-07

【9】华为没有秘密2、3,吴春波,中信出版集团,2020.10

【10】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终极版),田涛、吴春波,中信出版社,2017-09

【11】华为管理法: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心得,黄志伟,古吴轩出版社,2017-01

查看更多关于【新闻资讯】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