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其后邻人见状,亦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在鄂州也有一处“六尺巷”
树木葱郁
路面不见落叶、纸屑
三五老人下象棋谈天咵地
楼宇阴凉处孩童嬉戏
来往车辆进出有序
上演在镜园社区的
这一幕幕场景鲜活生动
⊥87⊥
路宽了,心也宽了
“以前这路特别窄,家里人生病,救护车都没办法进来!”广电小区居民周启发回忆说。
“道路扩宽后,不仅车辆进出方便,活动空间都扩大了不少,住在这里是越来越舒心了。”说到现在的环境,周启发显得很高兴。
美好环境,人人向往;幸福生活,人人追求。
“这是居民群众们‘双向奔赴’的结果。”镜园社区副主任詹柯介绍到。
“一开始有不少居民对移墙是持反对意见的,怕影响小区水电,也不想改变习以为常的居住环境。”詹柯说,我们带领网格员深入改造小区,同居民沟通交流,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召开昼访夜谈会,让居民亲自参与其中。
改造过程中,社区积极发挥群众“主人翁”的作用,网格员、居民代表、居委会、业委会、施工方等多次联合实地走访勘察、协调水电,并共同商议出多种改造方案,请居民投票选择,力求让居民对改造结果称心如意。
“大家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等院墙修整完毕,出行都方便!”路过小区内募捐点,随时可以听到业委会成员的宣传。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为弥补资金缺口,镜园社区在小区门口设置爱心募捐箱自筹建设资金。社区干部上门募捐,*员干部带头捐款,累计筹集资金6150元。
居民们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小区建设,在墙面改造项目施工中出人力、出物品、出点子,自发在车辆进出、建材装卸、物料管理、通电接水等方面贡献力量。
历时6天,院墙改造工程圆满完成,广电小区居民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消防应急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8
从“冷眼”到“热心”
从“漠不关心”到“亲力亲为”
从之前的“冷眼旁观”
到现在的“热心监督”
居民的小区主人翁意识正逐步觉醒
共建共治小区的热情逐步高涨
征稽处小区晚上太黑了,需要安装路灯。
六中宿舍停车难,可以通过安装闸道解决。
区政府宿舍杜绝居民飞线充电,需要修建电瓶车充电棚,公共空间也需要增设长椅石凳供老人休息,还应安装晾衣架……
霞光消退,夜幕降临,镜园社区第二次“昼访夜谈会”无人缺席,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自己的心里话,讨论小区治理方法及可行性,并投票选出5名楼栋长,和原有的3名楼栋长一起,共同管理小区,代替居民发声。会上居民还共同商议、签订了小区公约和楼栋公约。
“面对面问需,碰的是面,聚的是民心!”詹柯说,社区提供交流场地,公约的内容都是居民商议出来的,只有居民才切实知道居民需要什么,这才是人们会自发遵守的约定。
通过“共商”了解群众需求
通过“共建”发动群众参与
通过“共管”发挥群众作用
通过“共评”发出群众声音
通过“共享”激发群众热情
镜园社区是鄂州“共同缔造”的一个缩影,从居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积极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共同缔造行动,把*的领导贯穿“共同缔造”活动全过程、各方面,逐步形成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良好社区氛围。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记者:熊蔚
查看更多关于【生活妙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