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豆瓣评分9.3的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该片讲述了钢琴天才1900的传奇一生。说实话,我一直对这部电影的结局耿耿于怀,我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就不能下船了?那么厉害的一个人宁愿被炸死,都不能踏上陆地开始新生活吗?
直到我看到《让创意落地》这本书,我才慢慢接受了这种剧情设定的合理之处。
在具体展开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下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让创意落地》。该书的作者是斯科特·贝尔斯基(以下简称斯科特),美国人,曾被评为“商业界最具创造力的100人”之一。
2006年创立彼罕思,该公司致力于创新界的组织改进,不仅是全球专业创新人士的网络交流平台,还是苹果、迪士尼、谷歌等公司的合作伙伴。他把在工作中碰到的优秀组织和高效能人士执行创意的秘诀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写到了《让创意落地》这本书中。
该书用丰富的实际案例表明,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创意,之所以能发挥如此大的影响力,并不是因为创意本身有多卓绝,而在于高明的创意管理能力。
一、创意之谜:需要自由还是限制?这是个问题……
《让创意落地》在论述中引用了这样一段表述:“所谓自由,就是为每一项任务设定狭窄的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范围内自由活动。”有了框架,才能直面困难,范围越具体,自由就越多,力量就越大。
这让我想到了1900死前说的那番话:“诺大的城市,看不到尽头。并非我眼见的让我停住了脚步,而是我所看不见的。拿钢琴来说,你确切地知道一定有88个琴键,它们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琴键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
斯科特认为,组织性是效率的火车头,想要让创意成真,就必须遵循相应的程序。但如果外来的程序是强加于人,就会令人身心俱疲,尤其是对于创新人士来说,创新意识越强,越难以忍受各种流程、制约和程序,只有根据自己喜好定制的程序才最有效。
1900的创新意识已经达到顶峰,他的每一首乐曲都是独一无二的即兴创作,在属于他的世界里,他看到一个人的表情,就能创作一段代表那个人的音乐。
可惜,陆地上的规则是他不能接受的。正如他所言:“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长的旅程。无限大的键盘怎么弹奏得出音乐?那是给上帝准备的。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
自由存在于束缚之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
从电影导演张艺谋,变成国家级晚会导演张艺谋,在他的艺术创作中,需要各种上报、审批,隐形的镣铐无处不在。但正是在这些限制之下,还能保留自己的特色,呈现令自己、令世界满意的作品,他才成为“一代国师”。带着镣铐跳舞的张艺谋,最终也成为了“舞蹈家”。
二、创意要想落地,需要“扫兴的人”。
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筹备过程中,有些排练了半年以上的节目说撤就撤。张艺谋安慰他的团队:“这不是你们的问题,也不是训练的问题,真的是我们创作过程中,存在让人家拿出来说的东西,这是我们创意上的失误。”
斯科特指出,某些令项目偏离轨道的创意,若能在早期行动中暴露出缺陷,才能让创新团队运行得更高效。创意也需要去芜存菁,这就需要“扫兴的人”,也可以说要引入质疑精神。
影响全球娱乐业的华特迪士尼公司,在电影创作中推行“三个房间”的做法。一号房间允许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任意生长。二号房间的人负责把这些疯狂的创意进行组织,最终产生符合事件发生顺序的脚本或一些人物角色。三号房间则负责对这些初步项目进行审查和批判。
由于个人创意已在二号房间得到整合、处理,所以三号房间的批评则只针对项目,而不会针对到某个想到具体点子的个人。大家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扼杀那些认定行不通的创意,给头脑发热的梦想家浇盆冷静的凉水。
斯科特说,每个创新人士和创新团队都需要一个三号房间。创意需要在一号房间“手舞足蹈”,也需要在三号房间“尸横遍野”。创意的产生是一头野兽,在恰当的时候,需要驯兽师无情地注入一剂质疑的针剂,它才不会发狂。
写到最后:
除了上述的加以限制和引入质疑,斯科特在书中还写了很多有趣的创意管理方法。比如TED聚光灯的作用、美捷步的幸福感管理、在组织中寻找“热点人物”、如何避免把爱好当工作后产生厌恶心理……
创意简单,落地困难。如果你的好点子总是转瞬即逝,如果你的团队正在创新的路上步履蹒跚,那么建议你好好读读这本书,一定会带给你很多启示,为你赋能。
写到这里,内心突然有些隐隐的难受,如果电影里的1900能够读到这本书,或者在陆地上有一个能承载他创意之才的团队,他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孤单,他是不是就不用死了?
可能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吧,过了很多年,还是让人牵挂。
遗憾,本就是人间常态。
查看更多关于【生活妙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