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地,16世纪初被土耳其占领,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年)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出生于马其顿沿海城市卡瓦拉。他早年曾经营烟草生意,后应征入伍,成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下级军官。1799年,阿里随土耳其军队开赴埃及,参加抗法战争。由于他能征善战,1803年5月成为驻埃及的土耳其军队主力之一——阿尔巴尼亚军团的指挥官。
穆罕默德·阿里敏锐地察觉到,埃及人民与英法殖民者、土耳其宗主国以及马木鲁克封建军阀的矛盾已达到无法调和的地步,赶走侵略者,结束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铲除马木鲁克势力,实现国家统一,已成为全体埃及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他决心夺取埃及政权,在尼罗河畔建立一个能与欧洲列强抗衡的强大帝国。为实现这一计划,他开始凭借手中的军队,联合各阶层人民,利用英国、法国、奥斯曼帝国和马木鲁克各派别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充自己的力量。
穆罕默德,阿里需要扫除的一大障碍是驻埃及的土耳其将领。他一再拥立这些人为埃及总督,然后利用马木鲁克的叛乱和人民的反抗,在宫廷政变中将他们推翻。到1803年底,穆罕默德·阿里及其统帅的阿尔巴尼亚军团在埃及已处于一种十分有利的地位,既是能在名义上代表奥斯曼帝国宗主权的惟一实力派,又与埃及人民群众,特别是以奥马尔·麦克莱姆为代表的爱国者建立了良好关系,还和马木鲁克头目们维持着暂时的联盟。
穆罕默德·阿里对马木鲁克也采取了先拉后打的策略,利用马木鲁克内部亲英派和亲法派的矛盾削弱马木鲁克势力。1804年初,在他的支持下,马木鲁克亲法派头目巴尔底西夺取了埃及总督的宝座,并消灭了前来镇压的奥斯曼军队。1804年2月,马木鲁克亲英派头目埃勒弗在英国支持下向开罗进军,阿里支持巴尔底西,一举挫败了亲英派的图谋。接着,阿里便利用人民的不满来直接推翻巴尔底西。1804年3月7日,开罗人民举行反对马木鲁克当局苛捐杂税的示威,并发展为暴动,一些群众向总督府发起攻击。在这紧要关头,阿里率阿尔巴尼亚军团介入冲突,宣布支持开罗人民,进攻马木鲁克军,巴尔底西的统治土崩瓦解。
埃及的控制权实际上已落人穆罕默德·阿里手中。但是,阿里觉得自己仍没有得到人民的充分理解和奥斯曼帝国素丹的足够信任,便再次摆出谦让姿态,请亚历山大长官古尔希德帕夏出任埃及总督。一年后,古尔希德的横征暴敛又激起人民的反抗。阿里故伎重演,再次领兵站到人民一边反对古尔希德。1805年5月13日,以奥马尔·麦克莱姆为首的长老召开会议,宣布废除古尔希德,拥立穆罕默德,阿里为埃及总督。7月9日,奥斯曼帝国素丹承认阿里为埃及总督,并授予他帕夏封号。
穆罕默德·阿里上台时,法国与反法联盟之间的战争再次爆发,拿破仑统帅的法军在欧洲大陆上连连获胜。但是,海上优势仍在英国手中。1805年10月,由纳尔逊率领的英国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一举歼灭了法国与西班牙的联合舰队,英国统治集团决心在海上对法国实行时锁。1806年,英国要求奥斯曼土耳其素丹将穆罕默德·阿里调离埃及,但没有成功。1806年底,为借助法国的力量对付俄国,奥斯曼帝国转而与法国结盟并对英俄宣战。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决定出兵抢占埃及这一战略要冲。
1807年3月20日,英将弗雷泽率6000英军攻占亚历山大。穆罕默德·阿里试图避免与英军遭遇。但是,广大埃及人民积极投入到抗英战争之中。3月底,英军1400人进抵拉希德(即罗塞塔)城。守城军民诱敌入城,一举毙伤敌军500余人、俘敌120人。捷报传来,开罗人民捐钱献粮,修筑工事,准备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4月7日,英军再次向拉希德发起进攻,守 城军民顽强抵抗,英军伤亡惨重。在全民抗英卫国的潮流推动下,穆罕默德·阿里才决心抗战。4月19日,阿里率6000名步骑兵开赴拉希德。4月21日,依靠群众的义勇军的支持,阿里在哈马德村击溃英军,英军不得不退回亚历山大。两个多月后,欧洲形势突变,拿破仑与沙皇亚历山大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俄国退出反法联盟。奥斯曼帝国转而靠拢英国。英国政府决定尽快结束对埃及的入侵。1807年9月,英军撤离亚历山大,使穆罕默德·阿里在执政初期消除了来自外部的直接威胁,得以集中力量清除国内隐患。
由于长老阶层势力迅速扩大,并开始干预国内重大事务。穆罕默德·阿里千方百计抑制长老势力。1809年6月,他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长老们必须在40天内将其管理的宗教地产的证明文件交给政府查验,否则就取消其管理权。这一措施得到民众支持,阿里乘机分化瓦解长老集团。许多有影响的长老纷纷投靠阿里,阿里则以金钱和神职将上层长老们收买,长老势力一落千丈。
马木鲁克的残余势力也仍然困扰着阿里,阿里继续狠狠打击马木鲁克。1809年6月颁布法令,规定包税人拥有的土地不再享有免税权,包税人应将包税余额的50%上缴国库。这实际上剥夺了许多身兼包税人的马木鲁克封建主的主要特权。1811年3月1日,阿里以庆祝他的儿子图松受命统率大军出征阿拉伯半岛为名,邀请包括马木鲁克头目在内的达官显贵到撤拉丁堡出席宴会,设计将马木鲁克大小头目及其侍从470人杀戮殆尽。此后,阿里又在各地搜捕并处死马木鲁克骨干分子,彻底铲除了马木鲁克军事封建势力。其后,穆罕默德·阿里推行规模宏大的改革计划。
阿里首先大刀阔斧地改革旧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国家的财政收入。1811年撒拉丁城堡屠杀事件后,阿里下令将马木鲁克封建主的包税土地收归国有。1813年,政府又将一大批宗教地产收归国有。1814年,阿里宣布没收全部包税领地。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阿里已控制埃及绝大部分耕地。虽然他将大批土地赐给达官显贵以及一些原包税人和土著官吏豪绅,但仍有约一半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与此同时,阿里将苛捐杂税合并为一种土地税,由国家统一按土地优劣确定税额。由于实行了度量衡的标准化并对全国的土地进行彻底的丈量,向国家纳税的实际土地面积比包税时期大增,因而在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的同时,国家的税收也有所上升。
穆罕默德·阿里紧接着采取了一系列扶助农业发展的配套措施。他组织力量兴修水利,疏通旧沟渠,使埃及耕地的总面积大幅扩大。尼罗河三角洲一带的农田由过去只能在汛期灌溉变为可常年灌溉,农作物由每年一熟变为三熟,从而改变了以前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阿里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他利用欧洲纺织业急需原料的机会,组织力量培植优质长绒棉。这种棉花于1821年进入英国纺织业后颇受欢迎,此后三年埃及的棉花出口猛增了200倍,阿里下令全国大面积种植以供出口,结果获取了大笔外汇。在他统治时期,埃及棉花的产量剧增了数百倍。阿里还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农业生产的机构,集中控制各地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和面积,对重要经济作物实行国家专卖政策,并向一些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
穆罕默德·阿里还采取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和大力发展官办工厂的方针,努力建立埃及自己的民族工业。阿里的工业政策首先着眼于增强埃及的军事实力。埃及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制硝厂、火药厂、枪炮制造厂、造船厂纷纷建立起来,在法国等国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埃及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纺织、造纸、玻璃、制糖、榨油、轧棉、印刷、粮食加 工、皮革加工等行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纺织工业的发展最快。
埃及工农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埃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不但能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开始大量出口。为发展商业和外贸,恢复埃及昔日所具有的欧亚非贸易中转站的地位,穆罕默德·阿里大兴土木,发展陆路和水路交通,并采取措施改革货币制度。结果,开罗等城市又繁荣起来,亚历山大再次成为东地中海的贸易中心。
由于英法殖民者用枪炮打开了埃及的大门,穆罕默德·阿里的经济改革一开始就具有对外开放的特点。但阿里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法国人早就提出了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开凿运河的设想,英国建议修筑一条从亚历山大到苏伊士的铁路,但均遭阿里拒绝。其次,由于政府对工业、农业、商业和外贸实行严格的垄断式控制,外国商品和资本难以大规模进入埃及。阿里不顾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各国签订的一系列特惠条约,采取提高关税、政府包办等手段来控制进口贸易,使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免道外国倾销商品的冲击。阿里虽也允许少数外国人在埃及投资办企业,但对他们加以种种限制,使之难以发展。
在经济改革的同时,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阿里大刀阔斧地改革行政制度,仿效欧美国家建立了内阁。埃及的内阁称为国务会议,下设贸易和外交、教育、建设、工程、陆军、海军六个部(1837年后取消建设、工程两部,设立工业、财政、内务三部,改为七个部)。国务会议一般由副总督主持日常工作,但各部部长都由阿里亲自任免,重大决策也由同 里亲自定夺。阿里为标榜民主,建立了咨议会,由政府官员、宗 教学者、贵族豪绅和一些其他知名人士组成,议长由阿里的长子 易卜拉欣担任。这个机构每年开一次会,审议一些无关紧要的提 案,实际上只有咨议权,没有包括立法权在内的其他任何权力。 阿里下令把法国占领时期划分的16个行政区合并为7个省,省 长由中央政府任免,省下设县、乡、村三级行政机构。村是最基 层的行政单位,设有村长、土地丈量员、税务员和全权证人等专 职官员。自上而下的一整套严密而完备的行政网络,保证了政策 法令的贯彻实施。
在文化教育方面,阿里认识到要推动改革和振兴埃及,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科技。故此,穆罕默德·阿里聘请许多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并选派大批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1813年,首批埃及青年赴法国和意大利学习军事。1826年,44名埃及学生被派往西欧学习军事、政治、医学、生物、化学、农学、艺术和考古。到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各国的埃及留学生已超过300人,其中不少人学成回国后在军政部门承担了重任。
此外,穆罕默德·阿里创办了埃及第一家印刷厂。在这之前,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的书稿多为手抄本,讹误甚多,流传不广。有了印刷厂后,很多名著纷纷问世、迅速推广,使专家学者的工作和研究得到极大促进。阿里开办的语言学院还培养出许多有才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西文的军事、科技、政治、文化书籍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第一批被译成阿拉伯文出版的就有法国军事条例、拿破仑法典等西方资产阶级的最新杰作。阿里还在埃及创办了阿拉伯文报纸——《埃及记事》,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阿里特别重视军事改革。他指挥的阿尔巴尼亚军团原先是有一定战斗力的,但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许多军官接受封赐成了新地主,只关心如何发财致富,根本无心再过问军事事务;老兵日趋减少,来自各民族的新兵没有实战经验,平时又缺乏正规训练。除阿尔巴尼亚军团外,其他一些奥斯曼军队和埃及土著军队素质更差,装备简陋,纪律松弛,经常劫掠百姓。阿里曾试图特这些旧军队改造成欧洲式的新军,但引起旧军官们的强烈反对,触发了一场军事叛乱。在平定了这场叛乱后,阿里决心另外组建一支全新的军队。
穆罕默德·阿里十分崇尚拿破仑的治军办法,决定按照拿破仑模式来建立自己的新军。他聘任曾随拿破仑入侵埃及的法国军官塞夫上校(皈依伊斯兰教后改名为苏莱曼帕夏)为自己的军事顾问。他又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聘请许多军事教官,在埃及创办军官学校、参谋学校、步兵学校、骑兵学校、炮兵学校等各类军事专门学校,培养出一批批新型军官。他废除了埃及传统的雇佣兵制度,开始实行征兵制,将埃及农民作为主要兵源,为新军招来了大批体格健壮、淳厚朴实的农家子弟。他按照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套办法组建和训练新军,以最新式的枪炮装备军队。在组建新军过程中,他特别致力于创建一支实力雄厚的海军。到19世纪30年代,埃及已建立了两支舰队——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拥有大小战舰32艘、海军官兵2万人。同一时期,埃及陆军也迅速扩大,总兵力已超过20万人。埃及除从西欧进口武器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兵器,使埃及军事工业飞速发展,为阿里的军事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穆罕默德·阿里进行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建立一个大帝国,因而当改革使埃及的国力增强之时,他的对外扩张也逐步升级。从1811年开始,阿里发动的对外战争持续不断,历时约30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20(1811-1831 年),阿里打着奥斯曼素丹的旗号实行扩张;第二阶段是后10年(1831-1841年),阿里直接向奥斯曼帝国开战,妄图推倒宗主国并取而代之。但是,侵略扩张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最终遭到失败。
侵略扩张的失败使穆罕默德·阿里建立的大帝国土崩瓦解,埃及再次降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属国,而且开始沦为欧洲列强的半殖民地。阿里政权对工业、农业、商业、外贸等实行的严格垄断被逐步废除。价廉物美的外国商品潮水般涌人埃及市场,埃及的农副产品和其他原料被欧洲商人廉价收购,阿里通过经济改革苦心经营起来的埃及民族工业很快被冲得七零八落,大批工厂倒闭。为阿里对外扩张服务的军事工业一落千丈,闻名遐迩的亚历山大造船厂后来竟变成一个破烂不堪的装配修理车间。在埃及农村,连年战乱、苛捐杂税,加上各类灾荒,导致大片农田荒芜。阿里政权在1840年开始实行承包制,将大批土地承包给王公贵族和达官显贵。新地主们乘机大肆兼并土地,使广大农民失去了在改革初期获得的小块土地,埃及农村的生产力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到19世纪40年代后期,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推行的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实际上已告失败。阿里本人因难以忍受一连申沉重打击,终于精神失常,于1849年8月2日逝世。
虽然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存在许多缺陷,最终因若干错综复杂的内外因素而遭致失败,但其历史功绩和深远意义却是不容抹煞的。它推动了埃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使几个世纪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并为埃及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它增强了埃及的经济、军事实力,促进了埃及文化的繁荣,使19世纪上半叶的埃及出现了复兴局面,进而成为中东一强。它不但使埃及得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维护了自身的独立和主权,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而且大大推迟了欧洲殖民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赞扬穆罕默德·阿里时期的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 惟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查看更多关于【生活妙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