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活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水龙吟教案(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生活妙招  2022-04-15 03:260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鸿门宴》选自《史记》,为了加深学生对《史记》的认识,老师提前让大家收集关于《史记》的资料,课前分享。下列资料收集不正确的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B.这部书记载了上自秦始皇下至汉武帝的3000多年历史。

C.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七十列传”(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D.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10岁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

2.老师在讲解《包身工》这篇课文时,引入了一种新的文体——报告文学,为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有更清晰的认知,老师推荐一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以下符合条件的一项是( )。

A.《小狗包弟》 B.《那树》

C.《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D.《文化苦旅》

3.某教师在教授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时,为了让学生从时代背景出发体会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分析封建社会女性悲惨命运的原因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药》 B.《明天》

C.《孔乙己》 D.《狂人日记》

4.在学生学习完某版教材中的文言文《荆轲刺秦王》后,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自主概括总结收获到的知识和心得,下列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刺秦王》中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也是纪传体史书的先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学生对于古诗文中的借代修辞手法理解不够透彻,教师引用课文中出现的诗句进行讲解,下列诗句不合适的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D.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6.教师在诗歌意象分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实例,理解并总结意象“酒”所表达的情感。以下诗句中意象“酒”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的一项是( )。

A.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7.《孔雀东南飞》中男女主人公最后化作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其中“五更”对应现在的时间是( )。

A.02:00-03:00 B.03:00-05:00

C.04:00-05:00 D.03:00-04:00

8.在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老师请学生总结学过的借古讽今的名篇名段,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骆宾王《在狱咏蝉》 B.杜牧《赤壁》

C.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D.姜夔《姑苏怀古》

9.在学习完必修(一)第二单元后,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下列语句中的“以”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

A.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B.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C.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D.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10.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在明确要求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良好的指导方法,可以使口语交际教学事半功倍,以下采用的指导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

A.演讲与辩论法 B.合作讨论法

C.示错法 D.内容填补法

11.一位教师在教授《再别康桥》时,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多种修辞的好处。下列选项中,你认为最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做法是( )。

A.让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B.让学生大声朗读,画出诗中具有表现手法的句子。

C.让学生自由阅读,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D.让学生进行赛读,用竖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12.在备课组研讨杜甫《登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你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四位任课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分别做了回答,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甫诗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B.杜甫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

C.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

D.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沉郁而厚重

13.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对情节作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D.第四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14.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有一定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要引导学生,使课堂讨论真正发挥其作用

B.教学设计要少一些讨论,多一些朗读

C.小组合作、讨论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方式

D.现今语文教学合作、讨论形式主义化严重

15.下面是某位教师在《鸿门宴》中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的时候的教学实录,选项中哪一项的解析存在不当的地方( )。

师: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霸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无论是膜拜,还是诋毁,无论是敬为天人,还是目为下尘,霸王都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内心。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那么,霸王究竟是失败的英雄,还是多情的烈士,是玉碎宫倾的帝王,还是鲁莽无知的情人?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霸王?我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能够逐渐靠近历史的真相,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事物都是联系的,本质可以通过现象挖掘出来,研究现象也可以预知事物发展。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抓住蛛丝马迹,合理地思考和判断,争取把自己的观点打造出来。

【A】师:先从标题入手,“鸿门宴”这个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1:我感觉到的是惊心动魄,千钧一发。

生2:我的感觉是刀光剑影,剑拔弩张,生死系于一瞬。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哪位来说说?

生3:因为“鸿门宴”本来就是两方对垒,所以,这样对比来写,让我们感受双方的斗智斗勇,人物性格会更加鲜明。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人物出发,穿过历史的烟云和沧桑,去感受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以及那些硝烟散尽之后的英雄人物。就从樊哙和项庄入手吧。

生4:作者描写樊哙调动了各种写法。先是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感觉这里的语言十分短促,这既是武人说话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当时形势的急迫。

【B】师:说得好。记得鲁迅有两句很有名的话,“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如果换成我们,干脆“院子里有两棵枣树”就得了。但味道就出不来。在这里,先生故意借助冗长的笔墨,传达单调、无聊、乏味之感,而这正是先生当时思想苦闷的真实写照。

生4:我记得老师曾经介绍过,《红楼梦》中焦大醉酒骂人的话:“老子和你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貌似错用,其实就是借助胡言乱语,巧妙传达焦大的醉态十足。

【C】师:对,汉语的妙处就在这里。请继续!

生4:再是动作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披帷西向立”“立而饮之”“切而啖之”,这些动作,何等英武!何等豪爽!

生5:还有神态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寥寥数笔,樊哙就站起来了。

【D】师:这段描写除了和后面的项庄对比之外,作者还要传达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樊哙形象?

生5:可以采取对象分析法来看。保护刘邦,急迫之时,愿意“与之同命”,见其“忠”;对阻挡自己的卫士,“侧其盾以撞”,见其“勇”;“嗔目视项王”可见其“威”,也难怪霸王称其为“壮士”;劝说霸王的时候,可见其“智”;为刘邦开遛寻找理由,可见其“识”。我常常感叹,刘邦集团把一个“宰狗”的樊哙点化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武士,刘邦想不赢也难啊!

A.从题目着手,引导学生思考,以便能自然进入文章内容,同时奠定文本的情感基调。

B.《鸿门宴》是一篇史传文,教师引用鲁迅的话加以分析不太恰当

C.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有肯定,还有进一步的鼓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在赏析主要人物形象时,还不忘借助次要人物形象分析帮助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案例: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射雕英雄传》这部电视剧吗?

生:看过!

师:其中有两位男主人公——郭靖、杨康。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由何而来吗?

生:(根据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简单介绍)

师:对,起这样的名字就是为了牢记北宋的“靖康之变”,记住力抗金兵。大家知道,“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那时金的侵略更是肆无忌惮,而统治者却采取了躲避苟安的态度,导致南宋呈现偏安一隅的状态。许多有志之士对此心存不满,把悲愤的心情化成诗文。比如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首,同学们来齐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投影,同时学生读)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其实林升的这首诗只是当时无数怀古伤今的诗词中的一首,而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怀古伤今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题目)

师:课下已经安排同学们预习了这首词。关于作者辛弃疾,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他的很多词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这里就不做详细的介绍了。可以说,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为他的名篇佳作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投影:背景)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

(1)评析教师提到《射雕英雄传》的教学意图。(10分)

(2)评析该教师在案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及其效果。(10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那时花开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

①人人都有一个梦,这个梦或小或大,但却都那样的神圣和虔诚。但也正因为这份高贵的希望,使人们在挫折降临时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不堪重负。

②在挫折面前,我们常常会不自主地放大痛苦,正如那位网友所说:“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这使我想起不久前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个河南女青年独居重庆,因为感情受到挫折就准备自杀。一个名叫“生命救助热线”的组织千方百计救了她。清醒后,女青年千恩万谢,并意识到自己当时太冲动了。其实,这正是把挫折来临时的痛苦无限放大所造成的恶果啊。

③我们总听到这样的话,“那时太痛苦了”,“那会儿我被气昏了头”,“那时真是生不如死啊!”……

④凡此种种,无不提及“那时”,那时就真那么可怕吗?挫折面前,难道我们只有选择“放大痛苦”这一条路吗?为了避免上述的情境不再发生,我们应该瞧瞧历史!我们的老祖宗归有光八次落第,于是有了《项脊轩志》这样的眷永文章;英国的大将军威灵顿七败七战,于是有了永垂千古的美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于是有了“苦心人,天不负”这样的豪气壮语!莫说挫折不可战胜,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莫说痛苦只可放大,真正的智者只会把这痛苦当作前进的动力!

⑤“那时”,那时的意义难道仅只留下痛苦和伤悲?

⑥“那时”,李白不受朝廷重用,他决无灰心丧气之举,一咏便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

⑦“那时”,陶潜看不过官场腐败,百官勾结,百姓遭泱,他决无低沉自贱之话,一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义气!

⑧“那时”,居里夫人身患血癌,她决无自暴自弃的举动,一开口就是“成功路上不是用泪水而是用鲜血铸成”的坚韧!

⑨“那时”……

⑩那时,我们确不该把痛苦放大,聪明的人不会站在废墟上哭泣,让我拥有那迎难而上的大智慧。挫折作笔,痛苦为墨,在这一路长途上,我们收获成功。挫折面前,我们高歌:那时花开!

17.请从第④⑦段各找出一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语病,并分别改正。(8分)

18.请指出该习作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课文原文: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文介绍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单元介绍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古代议论散文。本单元教学要求之一是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常用词。只有将一篇文言文的每个词语的意思都弄清楚了,才有可能将整篇文章读懂。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对文言文词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才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掌握、积累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是文言阅读教学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的朗读背诵,是文言阅读教学的主要训练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规定

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0.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一】。(25分)

【研讨与练习一】

一、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后台踢小编领取答案,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东方胖胖吴

查看更多关于【生活妙招】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