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活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画家和牧童(《画家与牧童》入选小学语文的得与失)

生活妙招  2022-06-05 01:230

唐晓敏

人教社小学语文选了一篇文章,名为《画家和牧童》: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用尾巴躯赶牛蝇的样子。您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有人对《画家与牧童》做这样的分析、讲解: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身为著名画家,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小小的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真!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此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这样的分析,自然也是有道理的。但也有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戴嵩是画画,画的是一幅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不能被看做是生活的“照相”。艺术家反映生活,不是把生活直接搬上作品,它是经过了作者心灵的折射,经过了作者加工改造的。艺术家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作的。

钱谷融曾提到:爱伦堡去看一位法国艺术家,这位艺术家拿来一个黑人的艺术作品给他看,这是一头大象,愤怒的大象,牙都翘起来了。那位艺术家问爱伦堡好不好,爱伦堡说好,法国人说,我也觉得好,可有个笨蛋批评家说它不真实,说大象的牙哪会翘起来呢。这个黑人听了他的话,又另雕了一个,牙是不翘了,但生气也没有了。(钱谷融:“谈文学批评问题”,《钱谷融论学三种》,第100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这是说,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创作要需要符合美学的要求。而不是照搬生活。

显然,上述的对《《画家与牧童》》分析和赞扬,完全没有把戴嵩的画看做了艺术品;没有把戴嵩作画,看作是艺术创作。

这样的课文,对这篇课文的这样的赞扬,其内在的观念是很陈旧的。实际上是旧唯物主义的文艺创作观念,即认为,艺术创作是生活的模仿、“照相”。艺术品应该是和生活原型一模一样。这篇文章能够入选,大概也是因为它宣传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出于政治的考虑,而没有考虑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从教育学角度看,这个故事以及对这个故事的分析和赞扬,其实是排斥想象的。这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当下,教育界呼吁培养创造力,而且也认识到,创造力源于想象力,因此也呼吁重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但《画家与牧童》这样的课文,恰恰的排斥想象力的。对孩子想象力的培养而言,选这样的文章做课文,是南辕北辙。

日本小学课文,有许多课文就与我们不同,是富有想象力的。如《教育图书》2002年新版教科书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课文“好朋友”,课文描绘了这样的几幅画面:

大海边小动物们在跳大绳,海里的鲸鱼看见了,也想跳大绳。小动物们想办法从各处搬来一根根绳子,一节一节地接起来。小猪、小狗、小猫拿着绳子的一头,坐在鲸鱼的背上,来到海里的一个小岛。岸上、岛上的动物们抡起了长长的大绳,鲸鱼跳了起来,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映出一道彩虹。

小猪、小狗、小猫抡起了绳子,鲸鱼跳了起来,这种情景,生活中是没有的。但这篇课文所写,很美,很有想象力。这是好的课文,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查看更多关于【生活妙招】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