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淡然绽放于九月寒秋的菊花,是孤傲的:如同远离江湖的君子剑客,任露寒烟冷,日暮纷纷,只是独立秋风,独傲秋霜,寂寞而出尘,孤独而无畏;它又是清绝的:如同藏身于市井的才情女子,既不外露,也不峥嵘,有着需经过悠远岁月才能发现的沉敛,和大隐隐于市的谦和与温柔;它也是有禅意的,如同枯坐于天地间的耄耋老者,岁晚霜寒又如何?南山东篱胜似家。
“不并百花丛”,方有秋日残阳里的清远幽芳,“枝头抱香死”,才能证明季节的反刍与谎言。落花无言,非不能开口,只因一开口,便是狼烟四起、战马奔腾。还好,这世界从未遗忘过它,它只是融化在深秋,以绚烂的孤独和悲壮,被缅怀和歌咏,然后,等待着四季轮回里又一个秋的到来。
菊之隐: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中国文人的人生里,大抵都是兼有入世情怀和出世精神的。一方面,他们都有着奋进有为的现实追求和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推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深处,也盼望有一处“桃花源”,在那里安放自己的一颗清静无为、抱朴怀素之心。
如果说,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楚国大夫屈原那里,菊是展现他高风亮节、忠君爱国情怀的“香草美人”之一。那么,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县令陶渊明那里,菊就是他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完整人格的写照。
因为陶渊明,菊被称为“花中隐士”;因为菊,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互为知己的陶渊明与菊,共同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佳话。咏菊诗词中常用常出的“陶令、东篱、白衣人送酒”等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也与菊花意象融为了一体。
李商隐“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辛弃疾“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皇甫冉“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所有怀才不遇的士子、遭谗受贬的谪客、崇尚隐逸的文人……都能在那些诗词中,觅得一份安稳和淡然。
饮酒·其四
东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首句“有佳色”暗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裛露掇其英”,趁菊花沾满露珠之时采摘色香俱佳的菊花来食之,不仅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将菊花瓣泛于酒中饮下,就觉得忘却了世间烦恼,就使自己远离了官场是非和尘世喧嚣。此句堪为咏菊诗中经典,虽隐约透露出愤激之情,但读来仍让人感觉到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境界。
后面四句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末尾写归隐之故,表达隐居终身的决心。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只随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啸傲东轩”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聊复”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此诗旷达和感伤两种感情水乳交融,不仅扩展了诗的内涵,使之更加含蓄蕴藉,还使全诗呈现出浓厚的抒情色彩,这正是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具体表现。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钟嵘《诗品序》论“比”时说:“因物喻志,比也。”此诗正是“因物喻志”之作,借吟咏菊花寄托自己高尚品格,展示其偏爱菊花、落拓不群的志趣。前两句描写秋菊绕丛绽放、诗人尽情观赏之情态。
“似陶家”,一方面是为状物写情,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有着与陶渊明一样的情怀。诗人围篱盘桓,赏玩兴欢不觉日已西斜,更给赏菊平添了几分清雅,也隐然可见诗人内心的闲静平和、超逸尘世。
后两句自然转换、直抒胸臆,赞赏菊花傲霜独立、岁寒而后凋的情趣,写出了自己爱菊的理由,寄寓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
全诗体物、言情融为一体,自然流转又不落俗套。
菊之愁:尽借篱落看秋风
“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一枝枝在秋日里寂寞盛开的菊花,很容易勾起古代文人或历经战乱、辗转漂泊的无奈,或伤时忧民、去国怀乡的落寞……赏菊,成为文人一吐胸中块垒的最好方式。
李商隐“己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野菊与寒雁、暮蝉满蕴着诗人郁郁寡欢的悲情。秦观“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写尽伶仃孤处的滋味。晏几道“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寄托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无限怀念和辗转相思。唐寅“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咏物抒怀,抒发了漂泊无依、困顿失意的“未归客”的辛酸无奈……
长相思
五代·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南唐后主李煜这首小令融情于景,用笔空灵,描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的幽怨心绪。
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层次分明的群山秋色图,近景、中景、远景随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寒”的不仅是“烟水”,还曲折表现了思妇的心理感觉。久望不见归人,心里滋生无尽哀伤,目中所见便皆带寒意。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无法排解。“相思”一词使词旨豁然显现。
下片顺着“相思”折入。“菊花开,菊花残”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她相思日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却始终不见踪影。用雁知“归”反衬人不知“还”,更深层次地表现出内心的怨苦。“一帘风月闲”,刻画出思妇因离人不归,对帘外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为李清照早期与丈夫赵明诚分别后所作,表达了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蕴含离愁和相思之景:兽形香炉内焚着香,香烟袅袅如云似雾,本应夫妻相伴共度重阳佳节,如今却只有妻子形单影只、焚香闷坐。词人内心愁苦,让所见的一切都显得极为伤感凄凉。
词的下阕,描写金秋时节在飒飒西风中饮酒赏菊的情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西风吹卷帘幕,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抒写相思之苦,营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一“瘦”字与前文“愁”呼应,正是有刻骨铭心的离“愁”,才有衣带渐宽的“瘦”损。而以菊花来比拟消瘦,以消瘦来说明长时间的痛苦思念,不说破情而情愈浓,感情真挚又含蓄深沉。
菊之志:菊残犹有傲霜枝
古人云:“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古人以其为“四君子”,体现的正是人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文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苏东坡“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又隐喻自己的情操。郑谷“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赋予菊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尚气节。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表达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千秋万代,士人百姓,不论是否了解诗人生平,都可通过他们笔下凌霜盛开的菊花,与他们的灵魂相晤,走进他们鲜活灵动的内心世界。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全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在苏州的一座庙里,终身不仕。据说,他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可见其拳拳爱国之心。此诗表面咏菊,实际是以菊自喻,表达自己坚定的人生追求和一身凛然傲骨。
前两句写菊花的幽独之趣。菊花开在萧瑟肃杀的秋季,不屑与春天的百花争妍斗艳。它独自在疏篱边幽幽绽放,傲视风霜,有一种无穷的意趣。
后两句写作者对菊花的深层次认识:宁愿在枝头上枯死,也决不会被北风吹落。大多数的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故朱淑真说“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化用此意,成“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句,形象更加坚贞高洁,情感更显悲壮决绝,表达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此诗咏菊,不遵循前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的传统,赋予菊花顶风傲寒、战天斗地的精神。百花在春天争相盛开,只有菊花在凌冽西风中挺立劲拔,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这实际上是在隐喻农民起义军意志的坚定、作风的顽强和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不屈从命运的宏伟抱负。他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其间也可看出诗人对推翻旧政权的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和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
人淡如菊,心素如简。在百花已残、枫叶未红之际,菊花傲然绽放,菊瓣带霜,菊香沁寒,清寂傲然地为天地送上一份韵致天然的红妆。没有荷花的诗意,没有牡丹的富丽,没有兰花的名贵……它只是淡淡地开、淡淡地谢,却也能温柔敦厚地陪着你同甘共苦。
风光也好,落寞也罢,肃杀秋风里的那一抹清峭丰腴的身姿,足够体恤你孤标傲世的伤感,足够理解你高洁自许的意绪,足够抚慰你壮志难酬的悲情,这是“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是“独与天地往来”的隐士风度,也是“卓为霜下杰”的壮士风骨。
且活成菊的样子,多一些平静从容,少一些浮躁喧嚣,让秋水长天拭去眼角眉梢的浓墨重彩,让黄叶秋风见证洗净铅华的澄澈无忧,不卑不亢、不屈不挠、自由生长、肆意绽放,即使明日就将枯萎,今日也要开出最灿烂的模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查看更多关于【生活妙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