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活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陶陶然乐在其中(解读南佬的国学智慧:)

生活妙招  2022-06-06 02:180

财富只是外形,心才是快乐的根

有一天梁惠王在他的花园里游玩,欣赏着各种飞禽走兽,不禁为自己能得此乐而得意不已,便语带讥讽地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意思是像你这样的贤者也喜欢这些吗?孟子不卑不亢,坦然对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一个贤者,只有等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时,才会享受这种园林的乐趣。可是一个不贤的人,即使有了这样的园林,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南怀瑾先生对梁惠王和孟子的这次对话感触颇深。他将之与个人的心态联系起来,认为物质环境的好坏,固然可以影响到人的心情与思想。但有高度精神修养的人,同样也能够以自己的心去改变环境。如果没有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和精神修养,纵然有再多的财富、再好的物质环境,他也不会快乐。

快乐是一种身心愉快的状态,离苦得乐,是人最本质的需要。快乐很简单,它与一个人的财富、地位、名气无关,它不需要大量的金钱去支撑,也不需要以名气为后盾,更不需要乌纱帽来提携。相反,快乐只与一个人的内在有关,物质财富的获得可能让人获得快乐,可是处理不当则会成为人生的负累,生活从此远离快乐,永无宁日。

从前在峨眉山下有一个樵夫,他长年累月都以打柴为生,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但是家里仍然常常揭不开锅。于是他老婆天天到佛前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让他们脱离苦海。

真是苍天有眼,好运降临。有一天樵夫在大树底下挖出了十八个金罗汉。转眼间,他就变成了百万富翁。于是他买房置地,宴请宾朋,好不热闹。亲朋好友也都像是一下子从地下冒出来似的,纷纷前来向他表示祝贺。

按理说樵夫应该非常满足了,现在终于知道荣华富贵是什么滋味了。可是他只高兴了一阵子,就开始愁眉苦脸,吃睡不香,坐卧不安了。他的妻子看在眼里,劝他说:“现在我们还有十七个金罗汉,吃穿不愁,又有良田美宅,你为什么还是愁眉苦脸的呢?你这个丧气鬼,天生就是个受穷的命!

樵夫听到这里,不耐烦了:“你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我们得到金罗汉的事情,人人都知道了。如果有人来偷来抢怎么办?我是愁没有最好的地方来藏它们。”妻子听过之后也觉得有理。于是夫妻二人开始找藏金罗汉的好地方。可是无论何地他们都觉得不安全,结果就这样天天找,天天担心,生活没有了一刻的宁静。

人生在世,名利钱财、金银珠宝等都是身外之物,即使时时刻刻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相反,一味地追求反而丢失了生活的宁静与快乐,真是得不偿失。快乐无须附丽,它只是内心深处的富足,它像一缕清纯的阳光,既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耀周围的人。那此身无长物的人,同样可以获得人生的快乐

孔子说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短暂的一生,师从孔子,周游列国,虽有满腹经纶,德才兼备,但是甘于贫苦生活而不改其乐,可以说是乐由心生、无须附丽的典型了。

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说:“快乐是生命唯一的意义,没有快乐的地方,人类的生活会变得疯狂而可怜。”当我们哀叹命运不公、抱怨时运不济时,以为只有得到名利才快乐,那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快乐其实很简单,它就住在每个人的心里,不过,需要你用心寻找。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只有心才是快乐的根。快乐不是霓虹灯下的买醉,不是一掷千金的快感。不放纵生命,不麻醉灵魂,珍惜生命的点点滴滴,才是快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生命,感激阳光雨露,忘却曾经的苦痛,快乐之情会油然而生;历尽沧桑后,快乐是一份安心,宠辱不惊,不为利驱,不为名逐,不为情惑,快乐是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散淡安然

如果你希望有所成就并且生活得逍遥自在、豁达明朗,就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教养的人,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一个有丰富心灵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那些使人沮丧和紧张的因素,从而充分享受工作和生活本身蕴含的乐趣,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一种“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的心境,陶陶然乐在其中,不亦快哉!

行走于青山绿水之间,且听风吟,了无牵挂,快乐盈心!

世上无如人欲险

欲望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字眼。人没有欲望无法生存和进步,而有了太多欲望却会让自己永远陷人矛盾与烦恼中,它是最纯洁的也是最卑劣的。心理学上有句名言:人类的一切痛苦来源于人的欲望。因为欲望无穷无尽,它会生长。

南怀瑾先生谈到欲望时,首先说明了欲望的合理性,《礼记》中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每一个人,上自帝王,下至百姓,人人共有的大欲。但是先生接着又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一次,齐宣王与孟子打哑谜,让孟子猜其大欲,孟子欲擒故纵,开始时说他的欲望是为了物质声色的享受,在齐宣王否定这个答案之后,孟子才回答说:“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大王您是想统一天下,让诸国来朝啊,没等齐宣王答话,孟子便接着说下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角也。”就这样一盆冷水浇了下来,却浇不灭齐宣王心中的欲望之火。

明代的《解人颐》中有一篇很有哲学意味,描述人类欲望无止境的白话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人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真是精辟,将人类无穷的贪欲说尽了。

其实,欲望是把双刃剑,处理好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处理不好就成了万恶之源。

有一个人穷困潦倒,家徒四壁,只有一条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那条长凳上睡觉。但是这个人却很吝啬。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枚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就会又出现一枚金币,但是你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用这些金币。”

那个穷人得到这个钱袋,欣喜异常,他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合眼,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些金币已经够他花一辈子了,可是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心中总有万般不舍。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金币,直到屋子里装满了金币。

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了最后,他已经非常虚弱了,连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但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掉,最终死在了装满金币的屋子里。

一个人竟能因贪婪而丧命,可见欲望之可怕。如何处理这把双刃剑,古人已经给出了答案。古人讲:致虚极,守静笃;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柔中带刚,刚柔并进,含蓄不乏进取,何等之境界!总结起来,其实就是“无欲则刚”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清洁、不染尘泥。

宋朝的雪窦禅师喜欢云游四方,这天,禅师在淮水旁遇到了曾会学士。

曾会问道:“禅师,您要往哪里去?’

雪窦回答说:“说不准,也许去往钱塘,也许会去天台。”

曾会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和我交情甚笃,我给您写封信带给他,您一定会受到他的款待。’

于是雪窦禅师来到了灵隐寺,但他并没有把曾会的信拿出来,而是潜身于普通僧众之中,这一藏就是三年。

三年后,曾会出使浙江,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中人却矢口否认有这样一个人。曾会不信,便到云水僧所住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仔细寻找,终于找到了雪窦禅师。曾会不解地问:“禅师,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呢?是因为我为您写的信丢了吗?

雪窦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有,所以我不会做您的邮差的!”

说完拿出信,原封不动地交还给曾会,两人相视而笑。曾会随即将雪窦引荐给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

后来,苏州翠峰寺缺少住持,珊禅师就推荐雪窦去任职。在那里,雪窦终成一代名僧。

人无欲则刚,人无欲则明。无欲能使人在障眼的迷雾中辨明方向,也能使人在诱惑面前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清醒的头脑,不丧失自我。在这个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里,要想真正地做到没有一丝欲望,像水一样平平淡淡、毫无牵挂的确很难。要想真正地做到“无欲”,首先要有一颗静如止水的心。心淡如水是生命褪去了浮华之后,对生活中那些细微处的感动,只有用感恩的心去生活,才能寻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才能做到不为“欲”所牵连、不为“欲”所迷惑,在物欲横流、权欲泛滥、钱欲盛行、色欲蔓延的浊世之中仍能保持心中的一方净土。无欲则刚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若无欲,其品格就如苍松翠柏,任凭乌云翻卷、雨暴风狂,也能挺立世间,永不被摧折。

留一只眼睛,看住心中的狂野与贪婪

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意思是说:一件东西,用秤称过,才知道它的轻重;用尺量过,才知道它的长短。世间万物,也都是这个样子,要经过某些标准的衡量,才知道究竟。而一个人的心理,更应该如此,经常反省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

南怀瑾先生作为一位国学大师,其自身的修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他仍然坚持自我反省。先生认为,我们如果不及时反省,就会犯错误,而反省对道德修养的重要,就像秤与尺在权衡上所占的分量一样重要,所以,检讨自己的行为,多加反省,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合乎道德的标准。如不反省,就无法知道自己的思想、心理行为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过,有哪些地方需要发扬光大。

有位哲学家在他晚年的时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别人都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他说,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上帝在每个人的肩上都挂了两个袋子,一个在胸前,一个在背后。前面的袋子装着自己的优点,后面的袋子则装着自己的缺点,结果,每个人只要一睁开眼睛,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所以,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优秀,而别人最愚蠢,因而对别人总是求全责备,对自己总是肯定赞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聪明人必须具备自知之明。何谓自知之明?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圣人都有自知之明,无非是因为他们都留着一只眼睛审视着自己。

有位家庭主妇,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她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中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当她送花到佛堂时,碰巧遇见智闲禅师从佛堂出来。智闲禅师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根据佛典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信徒闻言十分欣喜,又有几分疑惑:“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被洗涤过一样,清凉无比,但回到家中,很快就心烦意乱起来。作为一名家庭主妇,我该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呢?”

智闲禅师反问道:“你以花礼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智闲禅师说:“这就是保持一颗清凉纯洁之心的方法。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中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通过不停地换水,即不停地自省、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净化我们的心灵,不断吸收来自大自然的养分。”

信徒听后,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

智闲禅师的话说得对,我们的心灵在复杂的环境中,难免要沾惹灰尘,使灵性被掩盖,因此要时时清理。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真正明心见性、把握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们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才能看住自己那一颗狂野的心和无限的贪欲,你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谁,你才能明白这世间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你才能看清人的本心,从而看清别人。因为你所思正是别人所思,你所欲正是别人所欲,你所苦正是别人所苦,这样推已及人,既看清了自己,又看清了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获得内心的自在和宁静。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那些认真审视自己,时刻反省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觉悟。反省是一棵智慧树,只有深植在心中,它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忙着为别人服役,还是忙着为自己生活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中,庄子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庄子一句话揭开了人生的内幕,人一辈子都忙忙碌碌做什么呢?“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做自己身体的奴隶,做物质的奴隶,做别人的奴隶,为儿女、亲戚工作,终身都在服役,最后却一无所成地离去。南怀瑾先生用《易经》中的一句坤卦总结:“无成有终”。一生看不到成果,生命便结束了。

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一个渔夫来到了河边,在岸上他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脚底下,后来发现是一小袋的石头。他捡起袋子,放在一旁,坐在岸边等待黎明,以便开始一天的工作,实在没有其他的事可做,他懒洋洋地从袋子里拿出一块块的石头丢进水里。

慢慢的,太阳升起,大地重现光明,这时除了一块石头之外其他的石头都丢光了,最后一块石头在他的手里。当他借着白天的光看到手中所拿的东西时,发现那是一颗宝石!原来在黑暗中,他把整袋的宝石都丢光了!他充满懊悔,咒骂着自己,伤心得几乎要失去理智。

一个樵夫经过,问他怎么回事。渔夫如此这般说明之后,樵夫大笑,说:“你还是幸运的啊,在你将最后那颗宝石丢掉之前,天已经亮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

生活中,大多数的人或许不会那么的幸运,当周围一片漆黑,太阳尚未升起时就已经两手空空了。生命是一个很大的宝库,生活的秘密、奥妙、快乐、解脱、慈悲和智能..都期待我们好好掌握和利用,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只是白白地将它浪费掉,等到我们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时,已经将时光消磨殆尽

假定你修道,真做到了长生不死,有什么用处呢?就算活一万年,也不过多等了一万年才死。所以这个形体的生命,不是真道。长命百岁,终是年老力衰,“其心与之然,”“心”已经随着身体外形变化,体能的消耗,也演变去了。“可不谓之大哀乎?”活长了又有什么用?这是真正的大悲哀。

鹿和马都被公认为是跑得最快的动物,只不过鹿在森林中,马在草原上,它们都对彼此有亲切感,但是关系还仅限于偶尔碰面时打个招呼而已。既然双方都有成为朋友的心愿,何不进一步促进彼此的关系呢?于是,鹿就邀请马到家里来玩,马欣然同意了。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马踏入了森林。然而,马很快就后悔了。这里是和草原完全不同的世界,越往森林里面走,树木就越高大,绿叶也越来越茂密,重重叠叠地遮蔽了天空,草原上那高挂天空的太阳,在这里完全看不见。怀着不安的马,陡然对住在这种地方的鹿害怕起来。它不得不承认,只有灵敏的鹿才适合这座密林,

后来,人类邀请马与他们合作,马看到了人类的智慧和无尽的财富,被吸引了。有一天,人说:“其实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的,现在我们提供给你丰盛的食物,如果你能够依照我们的方法去做,即使是在森林里,你也一定能够跑赢鹿”不知道为什么,马竟然答应了。人类利用可以让马吃饱为条件,堂堂正正地骑到了它的背上,一起进入森林里追赶、猎捕鹿。一场阴谋开始了。

被追得走投无路的可怜的鹿在疑惑之中,满怀着悲伤,对马露出悲哀和疑惑的神情。可是,此时的马被鞭打的疼痛和缰绳操纵的窘迫弄得头脑麻木,它或许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察觉鹿的变化。从那次狩猎结束之后,人类便把马的缰绳紧紧抓在手中了,他们喂养马,并把它们绑在专门建造的马厩里。

人,有的可以永远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有的只配永远做自己生活的奴隶就像故事中的马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填满自己妒忌的心,却永远地丢弃了自由的权利。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就会享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无论你要选择什么、放弃什么,都要弄清楚这样做值不值得。

抛下入世心的包袱

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物质的世界当中,“乘物以游心”,抱着一种超然物外、游戏人间的心理看待人生,即“以出世的心做人世的事”。南怀瑾先生进一步讲解,游戏人间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让自己的心境轻松,守住做人的本分,从俗事中解脱,不被物质所累

生而为人,便应遵循人生的价值,为了国家为了天下,乃至宗教所说的为了救人救世,明知道这条命要赔进去,也是十分坦然的,是“托不得已”的命之所在,义之所在。“以养中”这个“中”,即内心的道,自己修的道。诚心修道,掌握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真正的有道之士。“以出世之精神,做人世之事业”这是朱光潜先生对弘一法师的评价,也是对庄子这段话的最佳诠释

生活中,人们总是牵挂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情绪起伏很大。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的人,不可能活出酒脱的境界。爱默生曾解释过什么是成功:“笑口常开,赢得智者的尊重和孩子的热爱;获得评论家真诚的赞赏,并容忍假朋友的出卖;欣赏美的事物,发掘别人的优点;留给世界一此美好,无论是一位健康的孩子,个小园地或一个获得改善的社会现状都可以,知道至少一人因你的存在而过得更快乐自在,这就是成功。”以出世的心做人世的事,不让世俗功利蒙蔽你的心灵,淡然面对得失,坦然接受成败,才能超脱物我,找到生命的真谛。

有个匪徒跟踪一个珠宝商人来到了大山里,一路上他总是没有机会下手。到了大山里,四周没有一个人,匪徒终于找到了下手的好机会,他拦住了珠宝商人的去路。面对劫匪,商人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即逃跑。于是,一个拼命逃亡,另一个穷追不舍。走投无路的商人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匪徒也跟了进去。在山洞里,匪徒抓住了商人,不但抢了他的珠宝,连商人准备在夜间照明用的火把也枪去了。那个匪徒还算没有丧心病狂,他只图财没有害命。

之后,两个人各自寻找山洞的出口。山洞里黑极了,没有一丝光亮。匪徒庆幸自己把商人的火把抢来了,要不然到死也走不出这个纵横交错的山洞。他将火把点燃,借着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为他的行走带来了方便,他能看清脚下的石块,能看清周围的石壁,因而他不会碰壁,不会被石块绊倒。但是他始终没有走出这个山洞,最后饿死在里面。

商人失去了火把,心想着自己将要永远留在这个山洞里了,但是他又不甘心没有了照明,他就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头不时碰在坚硬的石壁上,身体不时被石块绊倒,跌得鼻青脸肿。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从远处传来一丝光亮,那正是山洞的出口。正是因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能看见那一抹细微的光亮。他便迎着那缕微光摸索爬行,最终逃离了山洞。

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最终走出了黑暗,有火把照明的人却永远留在了黑暗的山洞中,这并不奇怪,世间有很多事情都遵循这样的道理。我们总想得到什么,而不愿失去,却总是忘记,有时失去会让我们得到更多想得到的东西,包括生命。

有时候,人们就像那个匪徒,为了心中的妄念,做出违背自我的事情,因为手中拥有的东西比别人多,最终反而陷人人生的困境。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以恬淡的心境面对万事万物,反而能够“无心插柳柳成荫”。

人生如棋,输赢看一招

人的一生会偶遇各种人和事,作一分析总结,总是利弊相生,祸福无常。天下万事万物皆是如此,身处世间,需用一种辩证的思维面对。

孟子在齐国时,和齐宣王谈起他的御花园中“囿”的大小。南怀瑾先生说,造囿一是为了奉宗庙社稷,把祖宗牌位摆在里面,作为国家的象征。另外一个宗旨则是训练部队、以戒备国家的不时之虞。可是国家到了鼎盛时期,这种戒备心理就松弛了、结果园囿变成了玩乐之地,最后还是被敌人占领去了。可见,造囿也是有反效果的、所以天下事都有正的一面和反的一面。

牵牛花靠攀附在篱笆支架上成长。有人贬斥它是软骨头,没有人格,靠依附,可悲。有人赞美它,能利用他物发展自己,开花结果,成就一番事业,可喜

小草与庄稼争肥料,争地盘,影响庄稼生长,农民把它斩草除根。但它生命力极强,高山、石隙、洼地,都茁壮成长。人们常用“疾风知劲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颂它。

一次,庄子与其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溪旁,十分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如此好的木材,怎么一直无人砍伐?以致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这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做舟船,则沉于水;用来做棺材,腐烂很快;用来做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做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中用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树因其“不材”而得以保存千年,“不材”虽为一件坏事,但是却因之留得性命,变成了一件好事,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天下事皆如此,正反相生,利弊相随,只有全面地去看,才能识其本质,不可只注重一面,造成偏颇。老子讲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此道理。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庄园主,靠种植苹果谋生。这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已长得七八成熟的苹果打得遍体鳞伤,令丰收在望的庄园主心痛不已。庄园主不甘心就这样失去一年的收成,为了能把这些伤痕累累的苹果名正言顺地推销出去,他一直在冥思苦想。

一个月以后,这些苹果的“伤口”渐渐愈合,苹果成熟了,但却变得面目全非,一个个像雕琢过的“工艺品”,庄园主随手摘下一个有疤痢的苹果,尝了一口,意外地发现这些苹果清脆异常、酸甜可口。直到这时,庄园主的心一下子豁然开朗、胸有成竹了。他决心换个说法和卖法。他在发给每一个客户的订单上写道:“今年的苹果终于有了高原地区的特有标志冰雹打击过的明显痕迹。这些苹果不光从外表上而且从口味上更加体现了高原苹果的独特风味,实属难得的佳品。数量有限,欲购从速。’

人们纷纷前来欣赏和品尝这种具有“高原特征”的苹果,苹果很快销售一空。

即将成熟的苹果被一场意外的冰雹打得遍体鳞伤,凸凹不平,这对庄园主而言,无疑是一场意外的灾难,然而,精明的庄园主却独具慧眼,在苹果的“伤痕”上大做文章,宣扬自己的苹果是地道的“高原苹果”,实现了由劣势向优势的转化,使自己的“高原苹果”成为畅销品。这正是喜与悲、难与易、福与祸、优势与劣势、胜与负、利与弊等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

人间万事总有两面,祸福相依,正反相生。在人生路上,要时刻记得这个道理,处在顺境时,不要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处在逆境时,也不要丧失斗志和信心,一蹶不振。

人生就是一盘棋,输赢只合转眼看。

生如夏花,淡然绽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道。”古今繁华与平淡,都付于其中。一个人的一生也如此,无论曾经有多么辉煌,也只如昙花一现,花终究要落,人也终究要老去。正如东坡先生另一首词所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齐宣王在向孟子谈自己天下归心的大欲望时,孟子以“缘木求鱼”作为回答。南怀瑾先生讲解孟子,提到缘木求鱼,同时联想到另一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虽说其与缘木求鱼不同,意在鼓励别人,但是南怀瑾先生却另辟蹊径,挖掘出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百尺竿头,如果再进一步,岂不是落空了?所以先生认为,这句话是勉励人,要由崇高归于平淡,也就是《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一个人的人生,在绚烂之后,要归于平淡。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淡泊以明志”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淡泊非真的平淡,是经绚烂之后对人生的领悟。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他是一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而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他有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1918年,在其艺术事业处于巅峰时,他却剃度出家,从此通入空门。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唯嚼不尽的精神财富。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法师在他艺术征途如日中天的时候,决意埋名通世,过起芒鞋藜杖的艰苦生活,他是中国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么一法师通人佛门虽有其自身的缘由、但是他能够抛却身前荣华富贵,只身归隐,也说明他深知盛极而衰的道理

急流勇退是人生的智慧,而中国历史上诸多功成身退的故事,则体现出了对世道人心的透彻了解,从而让自己从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全身而退

张良是汉室三杰之首,他以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和决胜千里的超人智慧,为建立强大的汉王朝立下了不朽之功。一代文宗苏轼在其《留侯论》中称颂他有“盖世之才”。但他在汉朝建国以后,却没有担任什么具体的显官要职。

刘邦灭了项羽称帝后大封功臣,刘邦称,“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叫张良选择有三万户的齐地作为封地,张良婉言谢绝,他对刘邦说,我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失败,逃到下邳来避难,最早和您相识于留(今微山岛西南),我对那座小城难以忘怀,您实在要封就封我做留侯吧。刘邦“乃封良为留侯”。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留是座小城,只有万户。张良自述心志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赤松子是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他要跟随赤松子求“仙”去了。而他也因此巧妙避祸,没被刘邦和吕后杀掉,落了一个善终的好结局。

只有经历了人生风雨,才能悟出人生的淡味,因为人生之所以要平淡,是因为有了先前的绚烂。绚烂至极过后的平淡不是平庸,也非淡而无味,而是素净质朴,宁静深沉,是深人的淡定,是物我两忘。作为做人的一种准则和风格,它是对人生的深层领悟,是人生境界的极致

心灵淡然若水,人生便人自由之境,轻盈飘逸。正所谓:“人生本如此,咸淡两由之。”在平淡中,我们生长在大千世界上,生活在芸芸众生中,摄取日月精华、天地雨露,达到与环境的和谐,淡人淡出,物我两忘。平淡,是有取有弃有收有放、有失有得。我们应该抱有这样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生活,努力进取。只是内心深处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一份淡然。

声明:尊重经典原义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一些古文进行了通俗白话转化,不妥处敬请批评指正。笔者只是把好文章分享给需要的人,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本文笔者,会及时进行处理。

声明:尊重经典原义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一些古文进行了通俗白话转化,不妥处敬请批评指正。笔者只是把好文章分享给需要的人,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本文笔者,会及时进行处理。

查看更多关于【生活妙招】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