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活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工作17年换8个单位

新闻资讯  2022-12-23 09:350

正文摘要:

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三十五岁的青鲨遇到了二十五岁的自己。2013年,25岁的青鲨从南大电子系硕士毕业,入职阿里,成为一名阿里云的软件工程师。进入公司不久,青鲨身边一个要好的P8同事打算离职。P8同事比他大七八岁,能力强,职级高,年薪已超百万。在阿里,工程师的绩效其中一部分是由hr评判的。从一个又一个P8同事身上,他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的未来。对于美国稍微成熟一点的公司,复杂重要的技术问题一般都是由大龄的高级工程师来研究,因为技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技术生涯止步于三十五岁的年轻人不可能把
工作17年换8个单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她的征途,是一片深蓝!

杜梦然,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80后研究员,主要致力于推动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自2014年博士毕业进入中科院深海所,她先后随“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下潜20余次,研究成果发表于众多国际一流期刊,先后被授予海南省杰出人才称号、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与海结缘

她觅得自己最爱的方向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而深海占海洋总体积的85%,那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是一个永恒的“黑暗世界”。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面对神秘莫测的深渊,太多的未知等待探索,太多的困难需要攻克。

2004年,杜梦然从安徽亳州考入中国海洋大学,选择了自己钟爱的海洋化学专业,自此开启了与深海的不解之缘。“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北戴河玩,那时候才四五岁,第一次见到大海特别开心,想一直待在海边。我从小很喜欢动手,就选择到中国海大来读海洋化学。”

△杜梦然

如果说主动追求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只是实现走向深蓝梦想的第一步,那么2014年博士毕业后与中科院深海所一见倾心,让杜梦然一步跨入我国大深度海洋研究的圣殿。彼时的深海所尚处于筹建期,虽然各项实验条件还不成熟,但在杜梦然和同事们看来,我国走向深蓝的步伐将由此开启“加速度”。

“我们那时候是租了一个技工学校的两层办公楼,在实验室里用稍微功率大一点的设备,还会时不时地跳闸;没有科考船,我们去租借小渔船,在近岸的一些浅的冷泉渗漏点出海做实验。”杜梦然回忆说,“后来深海所逐渐完善,人员越来越多,我们搬到正式的办公楼、实验楼,拥有了6500吨的科考船探索一号、探索二号,也是两台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的业主运维单位。条件越来越好,给我们带来很多之前都不敢想象的科考工作。”

△2020年10月—12月,探索一号、探索二号双船执行马里亚纳海沟深渊科考任务。

勇闯一线

她“巴不得一刻都不休息”

2018年12月11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完成第100次下潜,这也是杜梦然至今无法忘记的瞬间。在那片被西南季风笼罩的海域,大部分的时间,浪高超过4米、风速超过28节。而杜梦然和同事们也如同“深海勇士”一般,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装备的研发水平向前迈进一大步。

“这个航次我在海上连续工作了121天,对身体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那一天回收,涌特别大,在潜器内就能感受到。被拖曳缆拖到船尾的过程中,左拽右拽了很多次,这是我们船潜协作团队第一次经受这么恶劣的海况下的回收工作。但哪怕被晃得很厉害,我们还是迫不及待地冲出潜器,非常兴奋,巴不得一刻都不休息,立马拿着样品到船上的实验室分析。”杜梦然说。

△杜梦然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舱内工作

深海流体渗漏,是杜梦然的研究重点。最高温可达400摄氏度的海底热液从洋底喷涌而出,如同一个个烟囱,林立在大洋中脊和断裂带上;而在大陆架的边缘,深埋海底的水合物发生分解,释放出烃类气体,就像喷泉一样,形成2—4摄氏度的深海冷泉。这些,都是杜梦然眼中最壮丽的美景,也是众多科研成果的源泉。

△2020年11月17日,探索一号、探索二号双船全体科考队员举行“致敬深渊先驱 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

载人深潜器每次只能在海底停留8—10个小时;为了实现对深海长时间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杜梦然和团队成员一起研发了系列深海原位高性能传感探测设备及实验系统。今年10月底,团队完成大深度原位科学实验站在海底的布设试验。

潜入深渊

她愿做潜心科研的“深海勇士”

在电视直播中,她向观众介绍:“我们这个下潜点是马里亚纳海沟弧前的一个4000多米的区域,我们很意外地发现这边有一片白色的碳酸盐……”;在科普活动中,她说:“这种白色碳酸盐是由于俯冲流体在折返之后在海底堆积形成的,这一发现意味着在全球深渊俯冲带,其实很有可能埋藏了大量还没有被发现的碳……”

杜梦然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深海,也让更多的孩子们因为“想要看到”,而选择深海科学。“小朋友能提出很多跟成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的问题,也是对我科研工作一个新的启发。我很想能够让下一代早早地接触科学、认识深海,选择深海科学这项事业。”

△在总台直播中,杜梦然为观众讲解科考新发现

杜梦然说,她很喜欢的一个词就是“潜渊”——潜入深渊。这片未知的深蓝如今或许是一团迷雾,但杜梦然相信,随着我国在深海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终究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西南印度洋热液科考航次,杜梦然在船上实验室进行热液流体分析。

“人生就如同潜龙在渊,有高潮也有低谷。做科研最需要的就是待在自己小小的角落里,耐得住寂寞,抓住一件事情坚持做到底。”杜梦然说,“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中国深潜人接力攀登深海科技高峰;但是对于极地冰川之下的海洋,我们现在还没有进入能力,很期待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极地下潜,因为这里,又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青春独白:

我心中的青春就是要去奋斗,要敢想敢做。作为新时代的“深潜人”,我想我们更应该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建设海洋强国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我们无需模仿别人,也不需要帽子与光环。勇闯无人区,才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总台记者丨王泽华 刘梦雅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7年前,我那P8同事的“精神状态”,让我决定出走本土互联网

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三十五岁的青鲨遇到了二十五岁的自己。

二十五岁的青鲨问他:“你说自己是‘dream chaser’,那你想追求的东西后来追求到了吗?”

三十五岁的青鲨回答:“我现在的人生完全符合你的预期。”

▋ 我在阿里P8同事身上没有看到未来

2013年,25岁的青鲨从南大电子系硕士毕业,入职阿里,成为一名阿里云的软件工程师。他的职级是P5,公司给他开的价格是22.5w,在当时已经是国内应届生顶尖的薪水水平。

进入公司不久,青鲨身边一个要好的P8同事打算离职。P8同事比他大七八岁,能力强,职级高,年薪已超百万。但因为经常加班,他的肝累出一些问题,精神状态也不太好,一直没有孩子,现在想回归家庭了。

相比小P只需干活,高P的工作压力并非来自细枝末节,而是对项目结果负责。阿里的文化之一是让两个团队去做相似的项目,先做出来的团队集体加薪升职,做得慢的团队会被淘汰,工程师合并到其他团队中,而负责项目的领导面临被辞退的境地。

在阿里,工程师的绩效其中一部分是由hr评判的。Hr与工程师们基本是不碰面的,他们的评判标准既非技术水平,也不是根据工作量,而是看工程师的价值观是否符合公司的文化。比如阿里推崇“拥抱变化”,一名前端工程师如果正在做一个前端的项目,而另一个数据库的项目以缺少人手要求他加入做后端开发,拒绝这样的要求就会被hr以不配合打低绩效。一次低绩效意味着不涨薪或侮辱性涨薪(一次只涨几百块),连续两次低绩效意味着辞退。

在阿里的一年半,崇尚自由的青鲨感到了令人窒息的压力与束缚,更令他迷茫的是在这样高压的背后,他看不出创造了什么真正的价值。

从一个又一个P8同事身上,他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的未来。

放眼国内科技公司,百度是中国的“谷歌”,淘宝是中国版“eBay”,人人网是中国的“facebook”……中国的互联网模式基本上都抄袭自美国,它们跳过了别人数年的研究积累,直接将那些在美国市场被验证成功的想法搬运到中国,这确实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却难掩“伪创新”的事实,国内几乎没有硬核的科技创新。从C++,JAVA到python,互联网世界里所有的语言,没有一个是中国的。

当美国的科技公司斥巨资研究底层技术,为推动行业进步,免费提供开源框架时,国内的大厂还在一头扎进利润中出不来。即使市值如阿里,关注的问题依然是双十一成交量有多少。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技术差距短期内不会缩小,这令青鲨感到沮丧。国内的环境没有高精尖的技术需求,快速更替下的程序员也只能止步于35岁。然而写代码从来都不是靠手速,靠的是思考,真正需要拼手速的是收银员。

任何一个有追求的程序员都不愿意止步不前,青鲨看腻了国内互联网的套路,他忍不住将目光转向了美国硅谷,想看看技术最好的地方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国外大厂的薪资诱惑也令人难以抵抗,他的硕士同学在美国大厂实习时就拿到20w美金了,是他薪资的7倍。

2015年,离开了工作两年的阿里,青鲨成功申请到了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生,去了美国。

▋ 逐梦

现在的青鲨是美国某大厂的资深软件工程师,做着最前沿的技术,年薪32w美元,35岁的人生完全符合25岁的预期。

青鲨所在的公司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主营业务来自华尔街,为金融投行精英服务。它为金融交易提供社交平台,用大数据为市场提供利率标准,这些服务的背后是复杂算法的支持,所以在这里工程师是第一位的,商业排在第二位。

青鲨负责的是金融衍生品领域,日常需要考虑项目的产品方向,和商业人士打交道,去理解产品的使用场景。除此之外,带新人成长,定期开会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不加班情况下保持愉悦的工作状态也是他的职责。

青鲨的同事大多是开源社区的活跃用户,公司支持员工每年去参加技术大会,如果员工参加汇报展示,准备期间完全不需要干活,公司会给予充分的时间。出去参加业务相关会议也是不需要干活的,不仅如此,公司还会提供商务舱和五星级酒店待遇,报销旅途一切开销。

在青鲨所在的公司,工程师的职业发展可以自由选择走管理或者走技术,技术的职级和管理的职级是相对应的。希望有更大的成长空间,管理更多人可以转管理。而痴迷研究技术的人也会得到公司大力的经费支持,不需要参与杂事,只需要提出新的框架,每年开会给人讲解。

对于美国稍微成熟一点的公司,复杂重要的技术问题一般都是由大龄的高级工程师来研究,因为技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技术生涯止步于三十五岁的年轻人不可能把一个领域研究透彻。

在青鲨的身边,有许多工程师一辈子只钻研一个领域,他们在年纪很大时依然可以放出耀眼的光辉。他的小组就有两位印度技术前辈,一个在公司工作了十七年,一个是十四年,他们是组内技术最强的两个人,在金融技术领域钻研最深,他们的IT工匠精神感染着后辈,深受年轻人的尊敬。而这样的大龄程序员也是各大科技公司争抢的珍贵资源,他们价格昂贵,却能带来足够的技术创新。

青鲨选择的是走管理路线,下一步准备升级TL(tech lead)。相比资深软件工程师,TL不仅薪资更高,能达到40w美元的高薪,对于工作难度和个人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会更上一层楼,TL需要负责一个团队的同时协调多个兄弟团队,合理分配公司资源,职责之一就是不要重复造轮子,当一个团队开启了一个项目,其他团队就不需要再浪费人力资源去做,将项目内容分享给其他团队,由大家共同把关,反而会增加系统稳定性。

在职业上升路径上,青鲨并没有感觉到职业天花板。相反,他一路汇报的领导中不乏中国人,而且公司的7个vp中就有2个中国人,这已经做到了工程师的最高层级,但这依然不是职业的尽头。

硅谷的励志故事一般是刚毕业的学生会到谷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工作,工作十几年后衣食无忧了,赚钱不再成为动力就会去创业,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硅谷的创新梦基本由华尔街承担,一个好的想法就会得到华尔街的资金支持。无数创新公司如春笋般年年涌现,虽然大多数都没成功,但活下来的公司最终走向上市。走上人生巅峰,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继续激烈着无数创新者前仆后继。青鲨并不打算局限自己,他打算拿下绿卡后,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大干一场。

王小波曾说,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而青年人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他们的勇气,和远大前程。青鲨所说的一切,无非是提醒后到达这个路口的人,那里绝不是只有一条路,而是四通八达的,你可以做出选择。

END

青鲨2006年考入南京大学电子系,2013年硕士毕业,加入阿里云,2015年从阿里离职,赴美留学,继续攻读宾州州立大学研究生,2017年毕业加入国外某金融科技大厂。

采访实录

码客人生:你的个人签名为什么写dream chaser呢,你所追逐的是什么呢?

我梦想追求的东西是不断变化的。

我小时候的梦想一定是清北,那个时候我也不太懂其他东西,自我认识的边界很有限,考一个好的学校就是我最大的梦想。后来成绩出来只能选择北大国防生,我也就随遇而安了,在南大也度过了七年非常美好的黄金时代。

读研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比较迷茫,那时我女朋友去斯坦福读了博士,她非常希望我出国,激励了我产生了出国的想法,拿下一个国外的Phd的offer,用全额奖学金读博就成为我的梦想。

2013年硕士毕业,我确实拿到了UCSC的phd,但我手上也有了阿里的offer想试一试,当时新交往的女朋友也希望我留在国内,于是我在阿里工作了一年半。

后来我和那个女生没成,我遇到了现在的老婆,她和我说咱们还是出国吧。我也是刚工作不久,大概看到如果我在阿里继续工作下去,可能马上就买房结婚生孩子,这样的生活还是让我有点不甘心,还是想折腾,不想看到这样一眼望到底的生活。另外我也想看看互联网这个东西国外能做成什么样子,所以就像伊斯兰教想朝拜耶路撒冷一样,我也想去看看硅谷看一看,我最后的梦想就是去美国。

后来我真的去了硅谷,去了旧金山,我现在就住在湾区。可以说我的梦想基本算实现了,在我20-30岁的年纪,我没有安于安稳,一直在折腾,从这个角度我叫自己dream chaser。

码客人生:为什么选择南京大学呢?

我高考的成绩其实除了清北,哪里都可以去。我当时考虑的是浙大、交大或复旦,本来报了浙大,因为我很喜欢西湖,苏轼在这里题了很多诗,我觉得浙江是一个比较有人文气息的城市。但因为我妈是南方人,我姥姥家在扬州,离南京很近,上南京大学可以方便去姥姥家,我妈就给我改了南大。

不过我在南大度过了很美好的七年,所以没去北大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只是看起来更光鲜一点。

码客人生:大学报的是计算机系吗?

没有,上大学前我完全不懂计算机。我是物理竞赛出身的,本来想一直学物理的,当时报志愿填的是物理系和数学系。但那一年我们辽宁省物理系只招两个人,我们是估分报志愿,有个哥们的成绩估分估低了,他的成绩特别高,都能上清华了,结果他去了南大物理系,把我挤到了电子系。我的第一志愿是物理,第二志愿是数学,第三志愿才是电子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第二志愿没录取,给我弄到电子系去了。

后来发现这好像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在美国,许多物理系的毕业生找不到教职工作的话,也转计算机了。我后来的同事很多都是物理系出身,这也算殊途同归了。

码客人生:电子系学的是硬件,为什么毕业后去做了软件工程师?

因为毕业时软硬件的就业环境不一样。软件工程师的就业机会非常多,钱也多。我2013年毕业时,阿里给应届生软件工程师的待遇是15*15,每个月1.5w,总包22.5w。而硬件工程师的就业机会很少,钱也少,我估计总包也就10w-15w,肯定上不了20玩。我所有的同学,无一例外几乎99.9%都转了软件工程师,这也是人之常情。

码客人生:你对于由阿里hr评工程师绩效怎么看呢?

我特别讨厌这个制度,这完全没有必要。那些hr根本一年见不到你几次,也不知道你每天在做什么,但在年终评绩效的时候却要插一嘴,这让人很不爽,我觉得他何德何能来给我评绩效。用那些莫须有的价值观来评价我的工作也是非常不合理的,我拒绝被这些价值观洗脑。像拥抱变化,我觉得技术人员天生有自己的坚持,不应该去限制他们的自由。阿里的hr权力很大,但在当时的我看来他们就是草包,我不喜欢他们摆官威的样子。

我现在的绩效就是懂技术的内行人评判的,这就比较合理。

码客人生:阿里不同绩效之间差距有多大?

正常的绩效,打3.5,3.6这样,三年工资可以翻倍。像3.25这样的低绩效,可能就是不涨薪或侮辱性涨薪高,一个月涨个几百这样。

比如2013年我拿到的是22.5w,那2016年我正常能拿到45w,如果绩效更好可以拿到50w,60w,但打低绩效的话就可能是30w。

我在阿里的绩效一直不错,所以我离职的时候还上了可惜离职率名单。

码客人生:你觉得中美的科技公司差距在哪?

从以前到现在,国内的互联网做的东西无一例外都是copy to China,像百度copy谷歌,国内造车copy特斯拉,只是在应用场景上有很多业务创新,没有硬核的科技创新。

copy to china为什么能成功呢?因为中美市场的体量很相似,美国有3亿人口,中国有14亿人口,两个国家就有可比性。一个在美国市场被验证成功的idea,大概率也能在中国可行。

另外从事实出发,国内的基础教育研究还没有达到可以产生硬核科技的高度,而这边的科研成果已经积攒到一定厚度,必然会产生这样的创新。人家花了四五十年才把创新的东西真正应用到商业化,我们将这些创新直接拿来用,可能十年就做好了,还免掉了研发的钱,还有后发优势。

但我觉得随着国内社会进步,我们终究应该有自己真正的科技创新,我也希望它早点出现。在外界看来,腾讯、阿里的市值很多,看起来很牛,但业界其实都知道他们没什么东西拿的出手,在技术领域没有值得尊敬的东西,只能说它商业很成功,因为中国市场的体量在那,它的市值很高。

像微软有微软亚洲研究院,人家有不产生利润的部门,给业界提供了很多开源框架,谷歌也有专门做研究的部门,facebook也有,他们都开源了,我们都在用,在我看来这是大公司对于行业的责任。但国内的很多公司在这方面是很不到位,像阿里本身已经赚了那么多钱,完全可以去做一些更让业界尊重的事情,而不是一头扎进利润中。当我们提起阿里,除了知道他双十一成交量达到多少,还有什么呢。做出一个框架的说服力,比天天做广告好多了,程序员自然会认可这样的公司。阿里达摩院也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之前什么也没有。

现在一切95%都是copy to China,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技术优势并没有在缩小,这令我并不开心。国内程序员为什么会有35岁危机呢,这说明整个行业都流于浮躁,根本不需要更高级的技术。但止步于35岁是不可能推动技术的真正创新的。

码客人生:从你的种种选择来看,你似乎是一个反思能力很强的人?

我觉得自己已经35岁了,会清晰地知道自己不需要一些外在的东西来定义自己,不需要那些光鲜的东西来定义自己,我就是我,一个人如果足够强大,足够自信,自己就应该是自己的光环,自己是自己的标签,根本不需要那些名校、大公司的title。许多年轻人很喜欢进那些大厂,会觉得有一种光环在身上,本质上还是对自己不自信,如果你真的在业界能做到大牛,去哪那个公司就会牛。我现在有这样的自信。

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体验,人生有限,用红楼梦的一句话就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大家最后都是这个结局,为什么不在有限的生命做一些当时非常想做的事情呢?

我挺喜欢读王小波的书,尤其是他的《黄金时代》,他这个人的思维很清晰缜密有逻辑性,我很崇拜他对命运的那种看法,非常有自己的思想,我喜欢活得明白的人。我网上的很多ID都和王小波有关,我有个网名就叫“王二”。

码客人生:移民美国,你能融入当地主流文化中么,是否有排斥感?

无所谓融入,其实新一代移民已经不太在乎融入了,像老一代移民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融入当地,现在大家唯一共同的目标就是追逐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美国的那些东西我也没有特别喜欢,硅谷的华人很多,我们就跟中国人玩。其他各个种族也是如此,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白人朋友。

码客人生:现在的生活体验如何?

美国的湾区挺卷的,尤其是小朋友的教育很卷。在湾区读书就像在国内海淀上学,大家像培养谷爱凌那样培养小孩,从小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上私立学校。虽然私立学校的费用是很贵的,公立学校免费,但大家还是都去报私立。中国人尤其喜欢报兴趣班,学而思都开到湾区来了。

查看更多关于【新闻资讯】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