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活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北溪管道上共发现四处泄漏点

新闻资讯  2022-10-19 10:540

正文摘要:

就在欧洲凛冬将至“气”短心慌、俄乌局势再次趋紧之际,俄输欧天然气管道“北溪”出事了。26日发生的泄漏事故仍在发酵。继此前在丹麦和瑞典水域发现三处泄漏点后,29日,瑞典方面称发现第四个泄漏点。围绕“北溪”管道受损的一连串疑问,正如从管道中泄漏的甲烷气体一般,在波罗的海的海面上汩汩喷涌。两条管道、三根管线,同日损坏,又是漏气,又是爆炸。瑞典海岸警卫队称,第四处泄漏发生在“北溪-2”管道上,位于瑞典水域,与“北溪-1”管道上发现的一个泄漏点距离非常近。虽然“北溪”两条管道未输气,对欧洲能源供应也影响有限,但是其象征意义不容忽视。
北溪管道上共发现四处泄漏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就在欧洲凛冬将至“气”短心慌、俄乌局势再次趋紧之际,俄输欧天然气管道“北溪”出事了。

26日发生的泄漏事故仍在发酵。继此前在丹麦和瑞典水域发现三处泄漏点后,29日,瑞典方面称发现第四个泄漏点。

这一事件真如西方所言是“蓄意破坏”?如果是恶意行为,幕后黑手是谁?目的何在?事件冲击波会有多大?

围绕“北溪”管道受损的一连串疑问,正如从管道中泄漏的甲烷气体一般,在波罗的海的海面上汩汩喷涌。

谁是“幕后黑手”?

两条管道、三根管线,同日损坏,又是漏气,又是爆炸。事件被视为“前所未有”“极其罕见”。更糟糕的是,周四,第四个泄漏点出现。瑞典海岸警卫队称,第四处泄漏发生在“北溪-2”管道上,位于瑞典水域,与“北溪-1”管道上发现的一个泄漏点距离非常近。

“北溪-1”与“北溪-2”两条管道曾是俄欧(主要是俄德)能源合作旗舰项目。作为欧洲能源大动脉,如果双管齐通,合计可“负担”1100亿立方米/年对欧输气量。仅“北溪-1”就占俄向欧盟出口天然气的1/3以上。

同时,这两条管道也是美欧与俄罗斯之间地缘博弈的筹码与利器。

尽管一条暂时停摆,一条尚未开通,但鉴于“北溪”的体量与分量,依然“存在感”满满,一点风吹草动就能牵动世界目光。

而且,事件又发生在微妙的时空节点:欧盟正在加紧“囤气”过冬、乌克兰四地“入俄公投”落幕、欧盟对俄新一轮制裁蓄势待发……

从事后各方反应看,“罗生门”更使事件扑朔迷离。

欧盟“外长”、北约秘书长、美国总统国安顾问“咬定”蓄意破坏。俄罗斯表态较谨慎,称不排除是破坏活动所致。

至于谁是背后元凶,彼此更是含沙射影。

欧洲暗指俄罗斯所为;俄罗斯喊话美国总统拜登回应,波兰前外长在推特上发的一句“谢谢你,美国”,给事故现场图配文,更是把美国推向风口浪尖;乌克兰、波兰则明指俄罗斯是罪魁祸首。当然,乌克兰、波兰等也被认为不无动机,它们一向反对“北溪”管道。

明里暗里被指控的国家则一口否认。俄、美称相关推测“愚蠢”“荒谬”。

“谁能从中受益”被视为“破案”思路,如果从这一逻辑出发,美国、俄罗斯、波兰或乌克兰似乎不免“嫌疑”。但是,分析人士认为,仅从受益或受损角度判断肇事者有失偏颇。

先看美国。美国被认为获利良多,既可借此扩大对欧天然气出口,又能斩断欧俄天然气纽带。

对此,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认为,美国即便有上述目的,也没必要通过炸管道去实现。一则美欧已签署天然气供应协议。二则如果被证明是美国所为,其自我塑造的国际道义形象,以及刚刚修复的美欧关系都会遭受重创。三则即使美国不希望欧洲继续输入俄气,美国采取的制裁措施其实已经见效。

再看俄罗斯。冯玉军表示,欧洲之所以怀疑俄罗斯,因为在其看来,当下,面临战场形势不利、国内出现不稳因素,俄可利用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剧欧盟能源供应困境,并离间美欧乌关系。但是,俄罗斯只要关上阀门就能“断气”,事实上也已基本做到,又何必多此一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俄罗斯固然将能源作为对欧施加影响、反制西方制裁的手段,但是,破坏“北溪”管道的做法对俄并不利。“这等于主动切断与欧洲的能源纽带,进一步把欧洲逼到墙角,把德国等对俄态度并不果决、仍在寻求平衡的国家推向美国怀抱。”

最后看乌克兰或波兰。冯玉军认为,两国虽然不满欧洲仍在进口俄天然气,但是,乌克兰眼下的头等大事是,亟需美欧援助,应付国内紧张战事,乌克兰岂会平白无故招惹欧洲怨恨?波兰方面,刚刚开通从挪威过境丹麦的波罗的海输气管道,如果蓄意破坏“北溪”,其实是给自己的新管道安全“埋雷”。

那么,到底是谁干的?

冯玉军表示,由于监测到爆炸,而且三条管线同时出事,越来越指向人为破坏,而非技术故障。据丹麦方面周三表示,“北溪”管道是用覆有混凝土的12厘米厚的钢材制成,被放置在海平面以下70到90米深的海床上。但凡具有一定军事能力的国家就可以完成破坏行动,比如动用自杀式无人潜水艇、小型无人潜航器等。

崔洪建认为,也未必是某个具体国家所为,也有可能是欧洲内部一些极端势力。它们看不惯德国和其他部分欧洲国家在天然气问题上对俄犹豫不决,不够斩钉截铁,试图通过破坏管道切断其继续使用俄气的念想。

对欧心理冲击大

众说纷纭中,眼下,各方唯一的共识是彻查此事。俄罗斯还计划在9月29日召开联合国安理会会议。

事件真相尚待调查。问题是,在欧洲能源危机和乌克兰危机双重背景下,“北溪”管道遭破坏将带来哪些后果?

首先,欧洲能源供应困境会否加剧?

冯玉军认为,最新事件对欧洲能源供应不会构成实质威胁。第一,“北溪-2”未启用,“北溪-1”已停运,供气原本就有限。第二,欧洲与俄能源关系正在加速断裂。9月初,在欧洲天然气进口总量中,俄管道天然气供应量占比已从去年的40%降至9%。第三,欧洲国家四处“开源”补缺,包括从其他渠道购买液化天然气、恢复燃煤电厂及核电站等。

此外,数据显示,欧洲各国已把冬季前的能源储备增加到储能的87%。比如德国的天然气储量已达到境内设施总容量的90%。

在崔洪建看来,相比对能源供应的影响,“北溪”管道“遇袭”对欧洲的心理冲击可能更大,将加剧欧洲恐慌情绪。

一方面,管道破损后,维修需要数月,这意味着今冬乃至明春欧洲通过“北溪-1”接收天然气的任何希望都将化为乌有。

另一方面,能源市场变得动荡。“北溪”出事后,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近20%,突破每兆瓦时200欧元大关,比去年9月上旬高出200%以上。

其次,欧洲能源设施安全如何保障?

事发后,欧洲誓言保护能源基础设施安全,并将对任何蓄意破坏作出“强有力的”回应。

作为当前欧洲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挪威决定部署军队保护油气设施的安全。挪威首相斯特勒表示,挪威作为北约成员国,“将与盟友共同应对”可能的攻击。

冯玉军指出,对任何国家来说,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它涉及国计民生,乃至政治稳定。欧洲已经深陷能源危机,再叠加“北溪”事件,能源基础设施的脆弱性空前凸显。“北溪”的遭遇将让欧洲对其他能源管道产生担忧,并考虑如何应对风险。挪威的举措也透露出一个动向,未来对重要能源基础设施的袭击可能将被视为对北约国家的攻击。

崔洪建表示,“北溪”管道损坏给欧盟能源安全提出一个新问题:如何保护跨境能源基础设施,特别是对海底管线实施常态保护。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专属区、领土等。至于挪威在油气设施附近加强军事存在则表明,保护能源设施安全甚至可以扩大到北约范围,未来可以援引北约第5条开展集体防御。今后,欧洲的安全门槛将越来越高,所要应对的安全挑战也会越来越大。

俄乌局势更复杂?

再次,对俄乌局势将产生何种影响?

有欧洲政界人士称,“北溪”管道疑似被破坏预示着包括信息、金融、能源等在内的混合战争进入新阶段。

崔洪建认为,如果调查结果认定是蓄意破坏,“北溪”事件的性质预示着俄乌冲突扩大化,破坏者的动机显然是想对俄乌冲突施加影响,使局势复杂化。

虽然“北溪”两条管道未输气,对欧洲能源供应也影响有限,但是其象征意义不容忽视。某种程度上,“北溪”被视为欧俄尤其是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纽带。无论供气与否,管道的存在为未来欧俄的外交接触提供空间。“管道被破坏,等于纽带被切断,这种决绝方式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欧俄或者德俄之间的能源关系很难回到从前,双方今后相处也将变得更艰难,将不利于解决俄乌危机。”崔洪建说,接下来,需要观察各方如何处理这一事件,如果进一步被政治利用,形势将会更复杂。

冯玉军表示,事件虽然对俄乌冲突、战场形势不会带来太大影响,但是如果欧洲判断被证实,对已然僵冷的俄欧关系又是雪上加霜。同时,在俄欧能源关系加速断裂的背景下,欧洲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政治决心也将更加坚定。

此外,事件对环境的污染也已引发关注,因为这可能会成为迄今规模最大的甲烷泄漏事件。丹麦政府说,按照最严重情况估算,泄漏天然气可能多达7.78亿立方米。美国斯坦福大学气候科学家罗伯·杰克逊说,这相当于大约50万吨的甲烷,“这对气候来说是灾难性的”。专家指出,虽然两条管道并未输气,但是管道内仍存有一定气体以保持管道内部压力。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廖勤

查看更多关于【新闻资讯】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