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车载AR显示技术领跑企业,锐思华创(Raythink)宣布完成由成为资本领投,中国联通下属联通创新基金跟投的亿元A+轮融资。
关于锐思华创
深圳市锐思华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思华创)成立于 2019 年,是智慧交通、辅助驾驶与 AR 显示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锐思华创的核心技术包括了光学、PGU、AR Generator® SDK、算法和硬件等方面,已成功开发产业内少有的大视场角AR HUD 产品且具备车规级量产制造能力。
领先行业的软、硬件技术:自研PGU打造更真实的AR体验
目前市面上的HUD产品形态W HUD以为主,已有的AR HUD其实也只是对传统W HUD小幅升级,大多数产品实际测量FOV也不超过10度且VID不超过10米,锐思华创凭借积累多年的光学设计经验,技术已实现了15米以上的超长距离投影,以及20度或更大的视角。且自研专利技术OpticalCore®光核引擎持续迭代,作为PGU模组具有显著的优秀性能,色域大,功耗低,发热量小。由于无需聚焦,可以投影到任何表面,也无阳光倒灌等隐忧。模组显示纯黑像素时可调节关闭,故更易提高对比度,且零光窗效应。最后,能够降低HUD对挡风玻璃PVB楔型膜夹层的依赖,即可在汽车前挡风玻璃呈现高对比度、清晰无散斑的AR视觉效果。 从成本的角度上看,锐思华创自研的PGU模组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且在供应链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模组应用商业场景涵盖了3D显示屏以及AR大灯等方面。
软件技术上,锐思华创以沉淀多年的软件算法能力,独立开发出了AR Generator@SDK套件以及平台化的软件系统架构,能够融合环境感知数据(如ADAS传感器环境感知)和地图和导航等数据且稳定输出,并经深度AI赋能的机器学习(ML)以及光学补偿进行视觉立体图像与真实空间充分矫正,保证输出图像准确地、低延迟地与现实空间环境贴合,图像经AR引擎渲染,最终将在挡风玻璃上展现辅助驾驶功能信息,包括车道级导航、前车碰撞预警(FCW)、前方行人碰撞预警(PCW)、车道线偏离预警(LDW)以及 POI 等。
全新AR HUD解决方案,已取得多家客户认可与合作
锐思华创提供从单车道覆盖至三车道,适配高、中、低阶车款的三种型态的AR HUD产品。
分别是AR HUD PRO, 以及AR HUD,还有适合入门级车型、针对极限空间的Mini AR HUD解决方案,体积方面相对同行业产品也极具优势。
在乘用车的应用场景下,AR HUD逐渐成为指引性、安全性和娱乐性一体的智能座舱交互核心。锐思华创的产品和技术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积极融入到智能座舱发展的进程中。目前,与国际零部件巨头Tier 1携手共进,达成战略合作,获得多个POC开发项目;AR HUD产品量产上,也获得多家知名品牌主机厂的POC以及定点项目。
在轨道交通方面的业务,锐思华创与中国通号合作开发的高铁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能够为高铁动车组提供基于5G物连通信、光学感知和智能人机交互为手段的全新智能辅助功能,并通过结合超大光学尺寸裸眼AR成像技术能为下一代动车组提供完美的操控体验和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进行实地系统测试和量产准备,未来将会装配在中国高铁上。
锐思华创获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 AR HUD的里程碑
为更好响应客户的需求,锐思华创在去年组建国际化生产管理团队,引进先进设备,持续优化制程,建立行业领先的智能化生产和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弹性制造,以保证产品品质。锐思华创完善的质量管控流程,包括AR HUD的自研光学检测,如PGU、光机和下线检测等,确保每一个出厂产品符合车规标准和客户对质量的要求。
锐思华创已通过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AR HUD研发、生产及管理体系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汽车行业要求的高水平质量管理标准,具备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能力,能够稳定提供满足车企需求的高性能生产制造规范流程,为将来进一步扩大规模化量产的AR HUD装载在更多主流车型奠定基础,同时也将进一步加速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应用在越来越广泛的智能网联汽车及智能座舱的场景中。
不久的未来,AR显示产品将在乘用车迎来增量市场的爆发,锐思华创将通过加速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迭代,以及扩大产能和团队的建设,抢占先机。与此同时,锐思华创将持续协同上下游构建产业链生态,共同助力辅助驾驶应用高速发展,为世界带来更安全的人机交互。
成为资本管理合伙人康霈表示,成为和锐思华创相识已久,很荣幸能在公司发展的路上和公司携手共进。光学技术和AR显示是成为长期关注的方向,锐思华创在底层软硬件技术和算法的积累,以及核心部件的自主化能力,是公司的独特壁垒,也是我们对公司的信心来源。22年是公司成立的第三年,这三年中公司达成了众多里程碑事件,也是公司各方面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相信公司会有更长远的成就,也希望能够通过锐思华创助力国内AR显示更快发展。
本文来源:盖世汽车资讯
查看更多关于【汽车出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