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离职了。”邻居许敏日前突然发来一句话。
今年初,31岁的许敏还是某互联网大厂某前沿技术项目组的一员,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快速到来。没想到的是,比人工智能先到来的却是项目组被整体优化的通知。
他不理解,但却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于是,在众多工作机会之间许敏选择进入汽车产业,用他的话说,“这是个朝阳产业,至少不用担心35岁被退休。”
可是,甚至不需要等到35岁,仅仅3个月的磨炼,让他不得不为未来重做打算。而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似乎不在少数。
互联网大厂光环褪去,裁员潮愈演愈烈
2022年开始,职场人对于互联网大厂的信仰正在快速褪去。
曾经远高于社会平均薪资的薪水,完善的福利和保险制度,开放的工作氛围,数不胜数的团建、餐饮、下午茶福利,让211/985等名校毕业的应届生自2010年开始,将互联网大厂当成他们进入职场的第一选择。
可是伴随近年来“996福报”、畸形加班引发猝死、35岁焦虑频繁引发员工反弹和社会争议,让越来越多职场人开始醒悟,互联网大厂的“用工模式”正呈现出极端化偏向。
图片来源:猎聘
与此同时,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美团等互联网大厂陆续开始裁员。
今年5月,腾讯开启新一轮裁员,涉及腾讯云、游戏、广告等业务。其中,腾讯游戏业务裁员比例大约是10%,而在今年3月,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就已经裁过一轮,比例大约是15%。
根据“网信中国”发布的一则数据来看,自2021年7月至今年3月中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快手、百度、京东、网易、微博、哔哩哔哩、蚂蚁集团等12家企业总离职人数21.68万人。
尽管“网信中国”强调,这12家企业总招聘人数29.59万人,净增用工7.91万人,其中11家企业招聘人数多于离职人数,但若细究其招聘主体不难发现,校招占比高居不下,正迎合“互联网大厂永远29岁”的“潜规则”。
面对疫情冲击、复杂的外部形势和激烈的行业竞争,诸多企业主动应变,变化的核心无外乎关停非核心业务,缩减非核心品类,优化敏捷精简组织,抑制投资控制费用。而每一项的变动都牵扯着一应人才的流动。
根据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近日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互联网人流动与留存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行业的整体职位发布量增量同比处于2019疫情以来的低点。对于下一份工作行业的意愿,超八成受访互联网人表示仍将留在行业内,但不排除部分人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
另一家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研究院一则报告验证了这一现象。今年春季,6.3%的互联网从业者求职时期望转向加工制造业,比2019年提高2个百分点,这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
2022年,是李琴进入职场的第三年,被裁后拿着补偿过了这些年来最轻松的春节,但节后又不得不回归现实考虑工作。想留在互联网行业,却无奈工作机会少之又少,“之前关注的企业目前都没有招聘需求,或是没有适合的岗位,相反汽车类相关企业的工作机会却很多。”
与李琴被迫进入汽车产业不同,许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目前房地产行业受冷,互联网行业薪资也已见顶,未来一定是走下坡路的。尤其是我已经无限接近35岁,下一份工作必须具有长远性的。”许敏如是说。而汽车产业,尤其是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成为了他下一个发展目标。
汽车产业人才净缺口巨大,众机会虚位以待
互联网行业大裁员,汽车行业却深陷缺人瓶颈。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透露,目前我国智能网联行业现存人才约在7.2万人左右,若按照低速发展、中速发展和高速发展对于智能网联进行预测,至2025年该行业人才需求约在9.2万到11.6万之间,在扣除每年进入这一领域的毕业生人数后,仍存在1.3万至3.7万人的研发人才缺口。
与此同时,是一众互联网和手机行业巨头企业涉足跨行业造车,手握大把资金,却苦于无人。
2021年小米官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图源:小米官网截图
于是,为了争夺人才,以新势力企业为主,他们掀起了一场“互联网式用人方式”,开出比成熟或传统车企更优渥的条件,翻倍的高薪,更高级别的职位,创始团队的期权,以及以及更多的权利和更广泛的施展空间,不只是吸引有着相关造车经验的人才,更吸引着互联网行业人才加入到这场造车大潮中。
就猎聘发布的《2022Q1中高端人才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显示,新发职位同比增长最多的是碳中和;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增长位居第二,为120.09%;车联网位居第三,同比增长为57.40%;新能源、能源技术、自动驾驶、芯片/集成电路及新材料的新发职位增长位居第四至第八,分别为49.52%、48.96%、41.92%、37.07%、31.75%。
图片来源:猎聘
这其中,自动驾驶领域平均薪资最高,达39.05万元;其次是车联网,为37.70万元;芯片/集成电路位居第三,为31.09万元;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平均年薪为27.89万元,排名第四。
那么,他们到底缺哪类人才?
当前,汽车产业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汽车从内燃机的功能汽车时代,全面转向电动化的智能汽车时代,对于汽车产业所需的人才和知识能力也随之改变。
电影《天下无贼》截图
单就《报告》中的智能网联研发人员专业分布结果显示,65%以上的人才为非机械类(包含车辆工程专业),这类研发人员所需的知识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编程语言、操作系统、方针工程、英语、数学、计算机、控制和汽车基础知识。当前来看,计算机类专业是当前占比最高的专业,其次是电子信息类和自动化类毕业生。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任万付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曾指出,随着智能化、电动化、互联化的大行其道,汽车产业出现了跨界大融合的趋势,对跨行业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现在无论是技术研发类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还是高技能人才,都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汽车产业招聘趋向理性,“抢人”还能热闹多久?
在职场上流行一句古训:跳槽穷半年,改行穷三年。这或许是致使超八成互联网人在选择下一份工作时仍留在业内的主要顾虑。
可正如许敏所说,不破不立,为自己35岁以后的职业选好方向,更为重要。
他选择的是一家有着实力相对不错的传统汽车类企业旗下位于上海的新业务部。在他看来,集团有实力,业务方向有前景,薪资待遇够丰厚,好过多数认识的同为转行的朋友。直到3个月后,矛盾逐渐激化,直至近期有了文章开头的对话。
总结原因:企业有意转型却行动迟缓,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领导思想固化,传统制造与互联网思维的碰撞,总是两败俱伤收场;最后也是最关键一点,4月薪资惨遭腰斩,原因与疫情息息相关。
在被问及想跳去哪儿时,他说,“想去个有潜力的新势力企业,至少在工作氛围与思想上同互联网行业相差不远。”
可事实上,新势力企业的2022年似乎并不容易。
近日,继理想汽车被传出毁约应届生的消息后,同为造车新势力“顶流”的小鹏汽车也紧随其后。对此,小鹏汽车回应称,由于部分部门岗位调整与绩效优化,涉及了少量应届毕业生和相关员工的调整,会继续沟通,妥善处理。
聚焦今年,在经过长达2年之久的疫情反复,全球经济持续萎靡,原材料价格及缺芯困扰着每一家企业,汽车产业更胜。5月28日下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公开透露,原价3.5元的芯片,如今报价已超过3000元。
在此背景下,诸多新能源车企自今年以来纷纷宣布提价,以转移上游带来的成本压力。可伴随4月以来国内疫情多地散发,汽车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物流运输受到较大阻碍,生产供给能力急剧下降。没有一家汽车类企业能够独善其身。
仅以理想汽车为例,受疫情影响,2022年4月仅交付了4167辆理想ONE,较3月的11034辆大幅下降,亏损严重。
在疫情影响还将持续多久尚不明确的情况下,调整非核心业务部门,乃至毁约应届生成为了理想汽车控制成本的选项之一。更有甚者,有前理想汽车员工爆料,自己所在的驾驶智能感知部门整体被优化。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亦在近期被爆正进行新一轮组织调整、裁员,涉及多个部门,目前已有数位高管发生了变动,小鹏汽车负责出海业务的副总裁何利扬已于近期离职。尽管小鹏汽车回应表示,“大幅裁员”与事实有出入,但承认了“由于部分部门岗位调整与绩效优化,涉及了少量相关员工的调整。”
此番理想汽车与小鹏汽车仅仅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冰山一角。基于缺芯、原材料价格高居不下、疫情导致市场消费意愿降低,愈来愈多车企发展乏力,招聘势必也将进一步收窄。
七成企业受疫情影响,暂缓招聘计划;图片来源:猎聘
曾有戏言,某互联网大厂组织裁员的那一周,公司外站满了猎头与各企业人事,只为争夺人才。可时至今日,经济大环境持续萎靡,很难判断何时才会完全恢复,大厂裁员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汽车产业也同样需深思究竟何去何从,而非盲目扩张。
于许敏等人而言,想要寻求新机会,恐怕也将越发艰难。
(文中提及许敏、李琴均为化名)
本文来源:盖世汽车资讯
查看更多关于【汽车出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