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独立性或许不需要刻意培养,顺其自然地养育过程也能让孩子渐渐走向独立。重要是如何在放手与握牢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奠定独立的基础——给予孩子爱与安全感。
强调自我意识和独立的重要性一定是好的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如此,自我意识、自信、自我批判、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对于“自我”的高度重视,也会带来一些隐患: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无形压力。
孩子作为人类的后代,他属于群居动物,需要生活在群体中,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与别人依赖与被依赖,并在其中逐渐独立。100%的独立意味着完全不依赖任何人,而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独立性的基础:爱与安全感
在孩子半岁之前,无论怎么满足孩子的要求都不过分。亲子关系越密切,父母越能得到孩子的信任,之后就越容易放手,这看似有些矛盾,不过事实确实如此。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个月时间里,如果父母一听到他的哭声,就立即过去安慰他,那么这个孩子日后就会比同龄人更开朗、独立和善于表达。
顺其自然的独立
即便对独立性要求较低,孩子同样会渐渐独立起来。虽然这些孩子非常依赖妈妈,但有一天他们也会断奶了,不再要妈妈抱着,自己单独睡觉,有自己的朋友,独自出门,最后建立起自己的家庭,独立解决烦恼,并学会照顾他人。这些行为都符合大家对“独立”的定义。
专家发现,独立性的获得并不一定是“越早越好”,而是应该让所有的事情顺其自然。爸爸妈妈与其安排强制的、刻意的独立性训练,不如先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给他们自主的空间,同时与他们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
有一天,当襁褓里的小婴儿突然反抗起来,不再愿意把胳膊老老实实地放在身体两边时,妈妈就可以把小被子松开;到了11个月大时,他学会了爬和坐,14个月时学会了走路,这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强迫也不可阻挡。因此当孩子在某个时刻还没有学会自己吃饭、睡觉、玩耍和交朋友时,妈妈也不用太着急,只需要多给他一些时间和耐心,大部分的小麻烦都会渐渐消失。
查看更多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