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种田时手执耒耜,阴平道上,他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部队才上下相感,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
到了三国后期,姜维与邓艾无疑是两位杰出的人物。姜维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邓艾则突破险阻,打败姜维,拿下了西蜀,功劳至伟。老郑始终以为,轮文武双全,邓艾远在姜维之上。一支奇兵,姜维根本就没有与邓艾较量过几仗就败下阵来,西蜀随之灭亡,刘禅吓尿了裤子,抬着棺材当了魏国的俘虏。并且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笑柄。应该说邓艾的水平与司马懿有的一拼。看来邓艾是被《三国演义》有意的压低了,而把更多的空间给了司马家族。
况且,入蜀后的一系列表现,也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武可安邦,文能定国”的人物。拿下成都,对于他来说就已经大功告成,等到朝廷派人来接管,自己就可以凯旋而归了。可是他没有,等人来收拾乱局太慢,不如直接把治蜀的人选先安排下来,稳住局面。于是,三下五去二,搞定了!这期间,司马昭曾传令他班师,他没有听,直到把人事安排停当才回去。在此,邓艾充分显现了他的文治才能,姜维莫及。可是他不知道司马昭早已防着他了,安插了一个卧底。这个卧底已经把他不听调遣有谋反之心的小报告打给了司马昭。而拥兵比他多几倍,却没有夺取成都的钟会将军更是对他羡慕嫉妒恨,也买通了卧底,要将邓艾至于死地。结果,邓艾被卧底干掉,死得非常惨,令人唏嘘不已!
那么,邓艾这位天才军事家为什么会结局那么惨呢?
小编以为不外乎这么几点:
第一,作为一位杰出的文武双全的将领,尽管他超过姜维许多,但还显得智慧不足。他没有想到司马昭对他始终有疑心,你的功劳越大,主子的疑心就越大。自古没有那一个王侯不怕臣子功高盖主,邓艾对此不够清醒。因此他没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怀,取了成都还要管成都,越位了还自以为是。得意忘形,必有后患。曹操当年受降了张鲁,就曾得意忘形,睡了人家的婶娘。结果张鲁反叛,他折损了一个儿子和一员大将典韦,若不是跑得快,自己也玩完了!
第二,防君子也需防小人,在汉魏当时最有能力也最靠近权利中心的只有邓艾与钟会二人,而钟会一直嫉妒邓艾的才能,邓艾却对此没有什么防范。此即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聪明的邓艾怎么就忘了这条古训?而且,他应该清楚司马昭正是利用了他们的矛盾玩起了平衡之术,让他们彼此牵制,明争暗斗,自己坐收渔人之利。一个将军会打仗、有计谋当然重要,防范他人算计更为重要。大军事家孙膑正是对老同学庞涓未加防范,被弄断了双腿,险些丢了性命。邓艾也未能幸免,假如他把与钟会的关系处理得明智一些,或许就可以躲过悲惨的一劫。“左顾右盼”不是一个褒义词,但对于军事将领和高官却是一个必要的自保。有了安全,才有进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嘛!
第三,邓艾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被司马昭和钟会联合算计,死于非命。假如沉得住气,班师回朝,请假休息,学学司马懿的装疯卖傻。然后,坐看风云变幻,进一步积蓄实力,有朝一日没准就可以取代司马家族,成为一代君主。看来,邓艾不具备这种素质,命里没有。就像司徒王允,即使坐到了宝座之上,仍然坐不住,不仅翻身落马,而且一命呜呼!
查看更多关于【野史秘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