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来历
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
霍去病少年英发,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一场鏖战,霍去病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一直追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
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
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
从此,中国的成语里就有了一条“封狼居胥”的成语,以此作为对将军们最大战功的旌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其中连连用典,既有封狼居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这次战役后,还有一个关于霍去病的传说流传了下来,霍去病河西立下大功,汉武帝特派使臣载了美酒到前线去慰问他。霍去病对使臣说:“谢谢皇上的奖赏。但重创匈奴不是我一人的功劳,功劳归于全体将士。”
于是,命令将御赐美酒抬出犒劳部下。但酒少人多,怎么办?霍去病吩咐手下,将两坛美酒倒入营帐所在的山泉中,整个山谷顿时酒香弥漫,全体将士纷纷畅饮掺酒的山泉,欢声雷动,这就是“酒泉”的来历。
不管这是传说还是史实,千年之后我们读到这个故事,还是会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一位英勇却浪漫的少年将军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
直插漠北,捣毁王廷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辎重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霍去病贯彻武帝的北逐匈奴方针可谓彻底。
汉武一朝,经此战之后,兵威之盛,一时无敌。至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这个马背上的强悍民族终于在强大的西汉王朝的倾力打击下,在霍去病等不世名将的铁血征伐下引马而去,不窥阴山。
巅峰之作,盛世称雄
河西战役结束后,霍去病又被汉武帝封赏,划定1700户增封骠骑将军。这位少年将军只休息了一年多,又一场战役在等待着他,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漠北战役”。公元前120年,转移漠北的匈奴又派骑兵数万人攻入右北平、定襄,杀掠吏民数千,并企图引诱汉军北进,予以歼灭。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为了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又动员了4万多私人马匹,步兵10余万负责运输粮草辎重。
关于这个漠北之战自古以来评说纷纭,原因是这里面发生的故事颇多。稍知道历史的人都知道,本来是以霍军决战单于的,却出了情报错误,致使精心安排的对局变成了阴错阳差,卫青对上了单于,霍去病却只好拿相对较弱的左贤王部出气。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说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
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战能力,穿越大漠,北进转战2000余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转而攻击匈奴左贤王战略集团,与匈奴左贤王的强大骑兵集团在此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殊死决战。“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经过激战,汉军大获全胜,斩敌7万余人,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左贤王战败逃走。
此战,彻底打垮了左贤王战略集团,是继消灭右贤王战略集团和同期卫青打垮单于战略集团的又一决定性的胜利。汉军乘胜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乾坤之战相安百年
经此一役,匈奴的三大战略集团都被打垮,没有能力再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漠南从此无匈奴王廷。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自此至宋代数百年间,中华边界几乎无大战。
这次战役过后,汉武帝又划定5800户增封骠骑将军。和霍去病一起出兵的将领都得到了封赏,右北平太守路博德隶属于骠骑将军,与骠骑将军在与城会师,没有错过日期,跟随骠骑将军到达梼余山,俘虏和斩杀匈奴2700人,划定1600户封路博德为符离侯。北地都尉邢山随骠骑将军捕获匈奴小王,划定1200户封邢山为义阳侯。从骠侯赵破奴、昌武侯赵安稽都跟随骠骑将军打匈奴有功,各增封300户。校尉李敢夺取了敌军的军旗战鼓,封为关内侯,赐食邑200户。校尉徐自为被授予大庶长的爵位。另外骠骑将军霍去病属下的小吏士卒当官和受赏的人很多。此时,霍去病在军中的势力大长,已经和他的舅舅并驾齐驱了,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都当了大司马。而且定下法令,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同大将军相等。
此战,霍去病可谓战功彪炳,登峰造极,惟一的遗憾是由于情报有误,错失单于而抱憾终生。曾经看过不少关于两强相遇的假设,也有人提出若真的遇上单于大军,霍军是否一定取胜。这种怀疑是多余的,以当时霍军装备之精良、战斗力之强大,霍去病对战争那种与生俱来的敏锐和得心应手,以及其在军中无与伦比的权威和掌控能力,霍军取胜当不成问题。
为破匈奴而生的斗士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
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李白一首《胡无人》,让人于千载之后犹能想象出霍骠姚的虎虎生气。连他墓前那石雕的骏马,也以其内蕴神韵的博大气魄而彪炳青史于不朽。“霍骠姚”已成了英勇果敢一往无前的代名词。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超越。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在完成了“漠北大战”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将军大司马。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大将军霍去病英年早逝。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并封霍去病景桓侯。
从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再没有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略作战,少年将军好像把汉武帝一代对匈奴的仗都打完了,像一位演员,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从此不再出现。但是他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两千多年来,这一直是历史上爱国将领表达舍家为国的赤胆忠心时,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而最先说出这句名言的人,就是西汉著名的将领霍去病。霍去病短短24年的一生中,多次出塞征战,是一位没有败绩的军事天才。为西汉取得抗击匈奴的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某种意义上,他可以说是闪电战的创造者,匈奴人对其敬畏之极,称其为“苍狼”,他们在被驱赶出华夏大地之时,也将霍去病的名字传播到欧洲。中国有众多的优秀军事家,然而在英国人编写的《世界著名军事家》里边,仅有两人入选,霍去病便是其中之一。
外国人看中国,当然有偏颇之处。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霍去病的军事影响力早就走出了国门。中国古代的杰出军事家,基本是内战的行家,朝代更迭的帮手。很少像霍去病一样,为民族的生存和领土的拓展,付出了一生。
忠孝两全绝世风采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一次,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特意命人为他建造了一座府第。完工后,汉武帝让他去看看满意与否,谁知霍去病不但没有感激不尽,却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他对武帝言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短短9个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充满了为国舍家的耿耿忠心和豪迈慷慨的英雄气概。不仅武帝当时听了,大受感动,这震撼人心的9个字,也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仍能让人热血沸腾。而霍去病也成了爱国将领的表征,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
对于其生父霍仲孺的态度,这位英才的表现也让我们大为赞叹。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
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霍去病的一生,是昂扬激进、高速行驶的一生,也是最让中国人血液喷张的一生。他的一生虽只有短短的24载,但就像他那句千载之后仍熠熠生辉的名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一样,这个早逝的英雄,将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前行的历史中。
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军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读杜甫这首《后出塞》,不禁让我们想起这样一个景象:广袤的朔漠静寂如磐,残月如钩,干冷干冷,奔袭千里的骑士和骏马已汗湿全身,直透重铠。人和马呼出的热气转眼凝成霜花飘落在马头,人面泛出片片银白,旌旗半卷犹散发着烽烟气息,将士们警觉的眼睛和矛戈在曙色熹微中光点闪闪。跨坐在西域汗血宝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现在,只要大将军扬眉剑出鞘,这渊停岳峙严阵以待的数万铁骑就会如怒海惊涛,长驱千里势不可当……
战神档案
姓名:霍去病又字:子孟
年代:汉代民族:汉族
出生:公元前140年卒年:公元前117年
特点:善骑射敢于深入闪击突袭
战神身世:出身低下,由于其舅卫青的得宠,使其童年勉于卫青的悲惨命运,在卫青的影响下无论是思想还是能力都得到了足够的储备。
查看更多关于【战史风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