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谦简介中记载他是汉族人,出生于1854年,他是非常出名的水师将领,也是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一位将领。
方伯谦作为第一期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在那里学习了驾驶专业,十年后成为首届毕业生。方伯谦毕业之后开始教习他人,之后日本侵占台湾事件发生,方伯谦被调任到一艘船舰上成为副将,一年不到又调入船政水师的旗舰上做备用守备,备用守备与上尉职位相当。在同年又与许家千金结婚。一年后船政要选一位学生去欧洲考察,方伯谦有幸被选上,回国后受到很大的重视,成为舰长。方伯谦简介指出这段时间是他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在甲午战争开始后,黄海海战期间方伯谦半途指挥自己的炮舰离开战场,他的理由是自己的炮舰受到创伤,船头漏水且大炮无法发出炮弹,不得已逃离战场,回来进行修理。
当时其余的炮舰还在与日军激烈交战。四个小时后,其余作战炮舰陆续返回基地,全部遭受重创。水师提督丁汝昌派人调查这件事情的真假,发现方伯谦说的情况都是假的,方伯谦的行为根本就是临阵脱逃。于是提督丁汝昌上报李鸿章,称方伯谦在没有什么伤亡的情况下临阵脱逃,影响了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发挥。李鸿章盛怒之下下令将方伯谦处死,他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一岁。方伯谦简介到这里就结束了。
方伯谦与丰岛海战
方伯谦与丰岛战役分别是清朝末期的海军将领和方伯谦参加过的一次海战,关于方伯谦与丰岛战役,史料上有很多记载。
关于方伯谦与丰岛战役,史料中是这样记载的。日本在19世纪70年代组建了欧洲式的海军,并且侵犯中国台湾,试图吞并琉球群岛,还想进一步对中国和朝鲜进行侵略,在这次战役中,高升号被东川平八郎指挥的日本军舰浪速舰击沉,高升号上的950人中只有200余人生还,其他清兵全部殉国。
方伯谦当时掌管济远舰,因为他没有一点作战经验,在看到清军另一艘战舰广乙号严重受损,自毁后,济远舰又有了伤亡,便心生怯意,没有真正参战就开始逃亡,在日军军舰追击济远号的时候,济远号悬挂过白旗和日本国旗,当时有清朝报道济远号不是逃跑,是在退出战场的途中遭到日本军舰的追击,并用尾炮回击,重创并且击退了日军军舰,日军也因此悬挂中国的龙旗逃跑,但是济远号的操作装置受损而没能追赶日军,方伯谦虽然是济远号上的将领,但当时海战的最高将领丁汝昌向清朝汇报时把这份功劳归结给水手王国成和李仕茂。
这次战斗的胜利与方伯谦没有直接关系,尾炮退敌的故事也是丰岛战役中清军的闪光点。后来清朝因为方伯谦没有作战就临阵逃跑这一点,处斩了方伯谦。这便是方伯谦与丰岛海战的关系了。
甲午海战真实方伯谦
据史料记载,方伯谦在甲午海战中做了逃兵被朝廷处斩,有人觉得这并不是甲午海战真实方伯谦,大多数人觉得方伯谦是冤死的。
方伯谦故居
据方伯谦妻子说的甲午海战真实方伯谦是这样的:在甲午海战的丰岛战役中,方伯谦看到清军广乙舰损坏严重自毁后,与日寇英勇作战,并非怯战逃跑,而是以一敌三大战了很久才不敌日军开始撤退,在撤退途中还遭到日寇的追击,方伯谦利用升白旗诈降的手段使敌军放松警惕,利用敌方注意力松懈的时候用尾炮轰炸敌军,放出四炮,有三炮命中重创敌军并且将敌军击退,造就了尾炮退敌的经典胜利。尾炮退敌的事迹也是这次失败的海战中为数不多的闪光点,这才是甲午海战真是方伯谦。
这场海战失败的关键因素是指挥官丁汝昌和刘步蟾的错误指挥,方伯谦是见证他们指挥的将领,丁汝昌和刘步蟾决定将失败的原因推卸给方伯谦,所以上报给朝廷的信息是方伯谦在看到广乙号自毁之后,自身没有作战经验害怕战斗,临阵逃离战场,对尾炮退敌的不争事实也把功劳归到了济远号的水手身上,没有提到方伯谦的功劳,以公报私仇的手段让朝廷处死方伯谦,起到了杀人灭口的作用。史学家称如果方伯谦妻子的话属实,那么甲午海战真实方伯谦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而不是畏战的逃兵。
方伯谦故居
方伯谦是著名的海军将领,因为甲午战争时逃离战场,被斩首示众,死时年仅四十一岁,那么方伯谦故居在哪里呢?
方伯谦旧照
方伯谦故居在福州市,但这是后来迁入的,方伯谦的祖籍是河南。到达鼓楼区,向着朱紫坊河向东走过去,便是方伯谦故居的位置。从外表看这是一座大气端庄、古朴典雅的屋院。走进一看匾牌上就正正方方的写着“方伯谦故居”五个大字。屋院坐南朝北,四面都是围墙,从一些角落很容易就能看得,带有时代印记的古朴之物,史料记载这些建筑是清初建立的,在嘉庆至光绪年间重修过。
方伯谦故居有三进,进入第一层,正面的是厅堂,两侧带有厢房,仔细辨别的话可以发现那些门扇窗槛之类的都是由金丝楠木雕刻而成,非常精美。到了第二层,前厅的正面挂着皇帝诰封圣旨双龙贴金的诰封盒,并且还挂有一张方伯谦的照片,这是方氏的后人请人绘画出来的。不止是大厅,在方伯谦居住的房间里同样挂有一张照片。在方伯谦居住的房间里,还保存着方伯谦当年用过的家具,紫檀木的写字台、西式的大铁床、精致四斗橱等。从房间的用品摆放,就可以看出方伯谦在生活上是一位十分精细的人。一八九四年方伯谦成了囚犯,在黄金山麓被斩首,死后留下一件神秘的血衣,这成为一件珍贵的文物,被一直收藏着。
查看更多关于【历史解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