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是孔子对其的评价,咱们先来看看这个成语解决一个问题,“谲”的意思。这个字儿的意思是权诈,欺。晋文公这么一个得民心基本没有什么黑点的人,为什么会被孔子这样评价呢?
重耳一开始只是晋国的一个皇子,安静的学习读书交友。但是皇宫这个地方岂能容得下你这种身份的人,骊姬为夺皇位,设计陷害其他皇子。当然他们的父亲也是相信了,毕竟枕边风的威力巨大。在自己的弟弟选择反抗的时候,他选择“不与父战”,并且和自己的舅舅逃到了母亲的国家。这时候的重耳真的是完美的诠释了“我打不起我还躲不起”的真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是没有什么野心的人。
在翟国的日子非常舒适,特别是在自己有了老婆之后。身为一名皇族能有这样安静的小日子,对于当时没有野心的晋文公来说真的是非常完美啊。甚至是在自己的父亲死了,别人请他回去继承王位,他以没有给父亲守孝为理由给拒绝了。人家没办法,只好让他的弟弟继承。联系到后面的重耳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我觉得他这会儿的表现难道是在等一个时机?
弟弟一当上皇帝,就毫不犹豫的杀了两个请他回来的大臣,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的哥哥,毕竟想要高枕无忧,就必须斩草除根。而此时的重耳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家庭美满,生活和乐,并且已经在翟国过了十二年。
在得知自己的弟弟要杀自己的时候,不得已,他又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也正是这个契机使他最终夺回了晋国的王位。
至于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因为他有过一次以臣子的身份来召请周天子的事件。在孔子的眼里,这是严重不合理法的。即使你之前的种种表现都显示你孝顺并且有能力,但是这个行为就能显示出你的野心。而周天子之所以答应也是因为忌惮当时晋国的实力。
晋国国君晋文公是谁
春秋时期的诸侯王大多都与周王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也不例外,据《左传》记载,晋文公本名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后来的晋国国君,也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
除了任用管仲顺遂朝野而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中第二位称霸的帝王。历史上著名的“齐桓晋文”便指得是这两位名垂千古的帝王。
先秦的时候,诸侯王的儿子统称为公子,其实女儿也称为公子。晋文公为公子时就敏而好学,喜欢结交有识之士,算得上是璞玉浑金的好少年,不过这个好少年却没有得他老爹晋献公的宠爱。
当时年老的晋献公将死未死,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宠爱的骊姬的儿子,可惜天公不做美,重臣里克作乱,以下犯上,晋国一片大乱,国内动荡不安,晋献公的许多儿子死的死,跑的跑,里克想让晋献公的儿子即位,可是晋献公只有两个公子有贤名,那就是重耳和夷吾了。
里克派狐毛到翟国迎请重耳,可当时的重耳犹豫不决,跟自己的宠臣狐偃和赵衰商量,无奈他想多活一段时间,放过了这次称帝的大好机会,婉言拒绝了大臣的好意。
里克无奈,只好去派人去梁国请另一位公子——夷吾,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公,看到好处的重耳就后悔了,于是便带着谋士回国,走走停停,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回到晋国,纠结军队打败了自己的弟弟,登上了王位,成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霸王。
春秋霸主晋文公是何许人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自己的母亲是狐姬。很多人都对那个时代的人的名字感到好奇,会疑惑这些名字都是怎么取出来的?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的主角重耳在那个时代是个名副其实的霸主。
在自己父亲的嫔妃设计陷害自己,使得自己不得不背井离乡逃亡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去怪罪自己的父亲。在父亲下令逮捕自己的时候,他居然还让那些人不要违抗命令。在最后他的弟弟召唤他回国想要杀掉他的时候,因为几乎全世界都在帮他,导致他弟弟反倒被杀了。对于这样一个得民心的人,他不当皇帝我都觉得奇怪。
在他执政期间,也的确是为人民办事儿,身边跟着的谋士也都是他在十七岁便认识,并且随他流浪了那么多年的心腹。在他刚上位的时候,谋士就建议去帮助周襄王,护送周天子回到自己的都城,因此得到了周天子的看重,还被封地。
在之后的执政期间,他一路攻占其他国家,流亡期间学到的东西结交的朋友,在他的称霸之路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助他成为了春秋霸主。可见,人际关系是多么的重要。
在天下局势稳定之后,他开始对国家进行改革,从这些举措来看,他绝对是一位明君。
纵观晋文公的一生,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晋文公重耳逃亡的故事
能在历史上留名的人必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据说是双瞳,朱元璋长相奇丑无比。但是晋文公这个我就不清楚了,在最开始知道他名重耳的时候,我以为他的耳朵有什么问题,然而事实证明,他是个很正常的人,并且很有能力。
在外流亡这么多年,最终还能回来成为晋国的君主,最终带领自己的国家走向巅峰,这一切除了运气以外,还有能力。再者,在流亡的时候,重耳的桃花运也不错。
当然他也有黑点,这件事情一直让我觉得很荒诞。
在他流亡的时候又一个忠臣一直跟他到最后,名为介子推。在他快被饿死的时候,介子推甚至割下自己的肉来给晋文公充饥。我个人觉得臣子能做到这儿份上,真的是忠心到一个极致。但是晋文公在成功之后,不知道是工作太忙还是什么,所有人都封赏了唯独少了介子推。所有人都在为介子推感到不平,这么多怨念终于促使晋文公想起了这么件事儿,这么个人。他赶紧去给他补上迟来的各种封赏,但是介子推这人也搞笑,宁死不屈,我就不接受你的封赏。
甚至带着自己的母亲躲到了山上,就是为了做个普通人。真是越看越觉得这里面有什么更深的内情,然而我们无从得知。最后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下来,没想到的是推最终抱着母亲在一颗大树下被烧死了。临死的之前还留下遗言,只愿晋文公是个明君。
晋文公心有愧疚,便定下这一天为寒食节。
重耳的名字怎么读
重这个字呢,它不是没有部首的,它的部首是“里”,除了部首之外还有两道笔画。也是有两个读音的,一个zhòng,一个chóng。重耳的重呢,在这里是第二个读音。
这个读音的“重”字,有三个意思。一个形容次数不断,反反复复的,一次又一次。另一个意思呢,是说一层层,一种种,很多而且条理分明。最后一个意思呢,是指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九九重阳。
其实这是一个会意字是“人走千里”的意思,后来被人引申成了双腿沉重。人行千里,每个人的名字都有着与他人生相关的寓意在里面,想起当初重耳逃难的时候,又何止是走了千里啊。
关于“耳”这个字,大家应该不陌生吧,毕竟是人体器官的一部分。读作er,有二声的,也有三声的。因为习惯问题,重已经是二声了,后面的耳就被人们读成了三声。作为一个象形文字,耳的本义呢,就是听力的器官,因为跟耳朵有关嘛,也被引申成了听到,谷物在经受小雨的滋润之后生长出的嫩芽等等。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语气词的用法,表示限制、转折或是结束,文言文中这种句读法最常用了。在读一篇文言文的时候,在一个句子的最后有一个“耳”字还蛮常见的。
开玩笑一点的来讲,人行千里结束,重耳的名字,重耳的前半生。走走停停,千里之后,变得出息了,成了国君。
晋文公攻原全文介绍
晋文公攻原是一篇文章,出自韩非子。他写了很多民间流传的典故,这篇关于晋文公征战故事,除了提出君主通过诚实守信可以更好的顺应人心治理国家得天下外,还列举了君王明察下情的重要性。韩非子写文的目的是为了给君主们提出各种强国称霸的方法。
晋文公重耳曾经在外逃亡十九年得到齐国楚国和秦国的帮助,等到他重新回到晋国开始统治晋国的时候,他又该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呢?晋国国力逐渐强盛,开始扩大晋国势力范围。韩非子指出虽然晋文公可能与曾经有恩于他的国家对战,但是晋文公是一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一定会兑现许下的诺言,这样的君主最后才能够得到人心,称霸中原。
晋文公攻打原国就是一个例子。晋国在出兵原国的时候只准备了十天的粮草,晋文公作出约定,如果十天后原国没有打败,就退兵。所以希望晋军能十天内取胜。两军僵持,原国的粮草也快用完。而到了约定的日子,晋文公果然如约退兵。
退兵前,原国细作提供情报,再多三天原国可以攻克,军内大臣也都纷纷劝晋文公再拖迟几天。晋文公却回应,说为了得到原国,而破坏了自己的诚实信用,认为不值。晋文公退兵后,他的诚实守信却传遍了原国。原国老百姓认为晋文公是一为好君王,都愿意归属于他。因此晋文公虽然没有攻打下原国,却反而得到了原国民心。
韩非子还在文章里列举了具体的诚实守信应该如何做到,以及身体力行的去实行的例子。诚实守信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在各个方面都应该去遵守。在与朋友相交,与群臣们制定策略,在对待百姓上,都应该重视信誉,有了信誉,才能真正的使得朋友真心支持相助,贤臣们进行辅佐,百姓们真心拥护。这样的话,还有什么国家会治理不好,会强大不起来呢?
查看更多关于【历史解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