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亡国之君,恐怕很多人都会想起崇祯。在大家的眼里,所有的亡国之君身上,都应该有着鲜明的一些特点,比如残暴、昏庸、无能……但是,这些特点在崇祯身上几乎没有,相反,在他身上,还体现出了一些历代名君的特质: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心思果断等等。
所以,很多人都为崇祯鸣冤,好一个可怜的朱由检,身怀帝王之才,却生不逢时,只能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如果生在盛世,一定是一代明主云云。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明朝的灭亡,真的是“无力回天”的局面所造成的吗?
崇祯剧照
崇祯继位的时候,大明朝廷的确已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在朝廷内,有九千岁魏忠贤大权独揽,把持朝政。在外,有李自成和清朝势力虎视眈眈。在这种局面下,刚即位的年轻崇祯,经过认真分析形势,决定攘外必先安内。他把准备投出去的第一把投枪,不动声色的对准了魏忠贤。
天启四年,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大势已去的魏忠贤自杀。年轻的崇祯皇帝,为大明肃清了横行已久的阉党。而后,事事躬亲呕心沥血,一副勤政爱民的明君形象。可是魏忠贤这一死,却带来了更加意想不到的后果。
可能是除去魏忠贤这件事做的是在是太漂亮了,所以,崇祯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个不切实际的估计。当时,大明朝廷面对的是愈演愈烈的农民起义,以及来势汹汹的清朝部队,崇祯本以为经过自己内肃奸党后,君臣振奋,上下齐心,这种局面会向好的一面发展。可是时间过了一年,国内局面不仅没有得到好转,反而变得越来越糟糕了,农民起义军都快要打到北京城了。
倍感焦虑的崇祯,面对这些困难,坚信自己的英明神武,认为问题全都出在文武百官身上。这时候的崇祯已经开始走上了一条不归的道路,因为他开始觉得,自己对于宦官的限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限制宦官出城,解除宦官兵权等措施,其实是不利于对官员和军队的控制。想来想去,崇祯决定还是按照老祖宗的那一套办法,要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上。
于是崇祯就在自己身边的宦官中,选拔一些信得过的人,开始亲自培植势力,并且利用东厂和锦衣卫的庞大特务网,开始进行无孔不入的秘密渗透和暗无天日的统治。据统计,当时崇祯组建的宦官队伍曾一度达到十万人之多,一下子就打破了历史记录!
为了控制军队,崇祯从1629年开始,派心腹太监王应朝,监视京城军队。派太监冯元生核实军队人数并按照核实人数发放军费开支。又派太监吕直代表自己去慰问守城官兵,并且任命吕直为九门提督。到了1631年,崇祯干脆恢复了太监监军制度。这些举措,不仅使得军队人心惶惶,军心涣散,也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了明显下降。
崇祯自尽画像
在控制国家财政方面,崇祯派太监张彝宪其监督户部和工部的日常支出,并给了张彝宪一个“户工总理”的衙门头衔,这个职位甚至凌驾于户部工部两位部长之上。到了这个时候,魏忠贤在世时的乱象,已经再次出现。特务宦官遍地都是,各地官员人人自危,都在考虑自保,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载进去。
当时的工部侍郎高弘图、内阁首辅周延儒、武英殿大学士薛国观等人,就是因为不小心得罪了宦官,纷纷从高位上倒了下来,有的还因此被杀。
以至于那个时候,上到朝廷重臣,下到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活在白色恐怖里,崇祯,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民心所向。
崇祯在临死的时候,在衣服上写下血书,血书称:“我在位时七年,虽然德行不够,把老天爷惹怒了,才会让贼人打到京城来,不过这一切,都是文武百官误导我啊,就算李自成你把我的尸体剁碎了都行,但是希望你善待百姓。”直到死,崇祯都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还是坚定地把亡国的责任,一股脑推到文武大臣身上。
虽然这封遗书,也写出了对百姓的体恤,以至于让很多人对崇祯大加赞扬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是,历史的一切都会盖棺定论,三百多年后,我们再看这段历史,不难看出,真正的爱民,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它需要的是以国家强大为基础,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可是崇祯,他猜忌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的确无力挽回大明王朝的覆灭,更不要说再造大明雄风了。
查看更多关于【风云人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