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热的今天,孔子的形象被一遍遍地演绎着:他是一位老师,一位离家久不归的丈夫,一位悲情的知识分子,一位辛苦的政治学说推销员。
孔子身上寄托着文人治国的理想,可惜理想主义总是被实际击得粉碎。
孔子当上大司寇后,在鲁齐国君夹谷会面中,以维护周礼为名,先是逼使齐景公撤退了四方各族的舞乐表现,接着他操弄权力下令腰斩了齐国宫廷歌舞演员群体,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够仁德,而且得罪了当时的强国兼邻居,即齐国。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的夏天,孔子对定公说:“臣下的家中不能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高一丈长三百丈的城墙。”于是就派仲由去当季氏的管家,强令拆毁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封邑的城墙。
这样的做法虽然主观上对国君有利,但实际上会激化国内的矛盾。当时礼崩乐坏,诸侯争雄,坚固的城墙既是大夫安身必需,也是诸侯守国必备。孔子的做法既是自毁长城,也得罪了三桓。
于是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就带领费邑的人起来武力造反。公山不狃和叔孙辄的造反刚被镇压下去,孟孙氏又起来武力造反。看孟孙氏造反前的对话:“拆除了成邑的城墙,齐国人必将进逼到我们的北大门没有城墙也就等于没有孟氏。”
从这个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平毁三都,逼反了国内的权臣民,这等同变相助敌,孔子的治国才能可见一斑。
孔子当上大司寇,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杀害原来的竞争者教书先生少正卯实在是一大败笔。孔子杀少正卯的事情最早记载在了《荀子》中。司马迁著《史记·孔子世家》时,沿用了这种说法。两者的记载基本一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56岁时,当了鲁国的摄相。七天后,就诛杀了鲁国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少正卯,相关记载称其为“乱政大夫”、“鲁之闻人”,其社会地位至少不比孔子低,甚至还要高一些。孔子以其讲学问题,将其诛杀,留下千年的不服。
孔子还大兴周礼:宗庙会同,四季祭祀,婚丧大事,迎来送往。这些繁文缛节是祖先崇拜的那一套,白白浪费国家钱粮。
齐国贤相晏婴都说孔子败国啊!孔子当政几年, 确实把鲁国搞乱了淘空了
查看更多关于【野史秘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