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命”一词来自《尚书·顾命》篇。《尚书·周书》是一篇周朝初年的重要文献,记载着周成王病重召见几位大臣,顾命他们辅佐其儿子康王嗣位的过程。从此,中国历史上便有了顾命大臣一说,而这时的顾命大臣不过是辅助朝政罢了。
但是,到了秦朝出现了指鹿为马的赵高之后,顾命大臣便开始直接摄政了。摄政,就是代替皇帝掌管朝政。本来,能被选中做“顾命大臣”的人,才能、品德一般都是官员中的翘楚,他们一般都比较小心谨慎顾命辅政,整体表现远强于外戚。
然而,随着顾命大臣的权利不断的放大,以致历朝历代的顾命大臣中不少人自以为可以代天摄政,便为所欲为,横行霸道,权倾朝野,甚至凌驾于皇帝和后宫之上,结果大都落个死于非命的可悲下场。
纵观几千年来“顾命大臣”的历史,看起来,顾命大臣风光无限,威风八面,其实不过是个玩命活儿计。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风光与风险往往是相伴相生的,有多少的风光,就有多少的风险。
透过“顾命大臣”的表面风光,人们不难看到,这其实是个高风险的职务。秦朝的赵高身为顾命大臣,近可指鹿为马,远可呼风唤雨,废立皇帝全凭自己一念之间,但最后不仅自己身首异处,而且还被灭了三族。而六百多年后,南朝宋国初年,又有几位顾命大臣步其后尘,成为自己拥立皇帝得刀下之鬼。
南朝宋武帝刘裕临终前将少帝义符托付给徐羡之、谢晦、傅亮等大臣辅弼,可刚过了两年,年少轻狂、行止悖乱的少帝义符就被这几位大臣废为营阳王,不久被中书舍人邢安泰活活用门闩打死。徐羡之等随即迎奉武帝第三子刘义隆入奉皇统,是为宋文帝。翌年,徐羡之等人奉表归政,文帝亲政。又过了一年,徐羡之、傅亮、谢晦陆续被亲政后的文帝一一诛杀。那么,这几位顾命大臣为什么要废黜先皇遗训而另立皇帝?他们又是怎样被自己拥立的皇帝要了性命?
原来,宋少帝义符自小缺少管教,养成了荒诞淫逸的坏毛病,做了皇帝后更是肆无忌惮,干出了不少昏悖狂乱的事情。不过因为还没有亲政,所以对军国大政并没有造成大的破坏。但是,“小时看大”,徐羡之等人不能不对他日后可能荒唐误国产生顾虑,而且这样一个昏乱的小皇帝一旦亲政了,会怎样对待曾经管束过他的顾命大臣们,实在是令人不敢想象。因此,为了家国黎民,为了刘宋江山,徐羡之等人终于对宋少帝痛下杀手。然而,即便是为了家国黎民,为了刘宋江山,徐羡之等人也终于没能摆脱“顾命大臣”悲剧性怪圈的厄运。
据《宋书·傅亮传》记载,少帝死后,傅亮亲往江陵奉迎刘义隆。义隆一见到傅亮,就痛哭流涕地问起少帝被废的情况,一旁侍立之人“莫能仰视”,傅亮则“流汗沾背,不能答。”刘义隆这一痛哭流涕,实际上表明了少帝之死虽然给他带来了一步登天的机会,但徐羡之等人的弑君行为已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进一颗钉子。
到了一千多年后的大清王朝,顾命大臣依旧走不出风光无限、风险无限的怪圈。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曾经三次任用“顾命大臣”,却没有一次成功。第一次的辅政大臣是摄政王多尔衮,他生前大权独揽,是没有名份的皇帝,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从他死后被揭露的“逆节皆实”可推断,若非其暴死,顺治亲政极难。可见,多尔衮的暴死,既是天意使然,更是人心所向。
第二次,顺治皇帝吸取宗室辅政的教训,临终前令鳌拜等大臣辅佐幼子,宗室在旁监督。岂料事与愿违,鳌拜权倾朝野,无人敢问,康熙通过“政变”才搬倒鳌拜这个顾命大臣,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可以当家作主的皇帝。
第三次,咸丰皇帝临终之前钦命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赞襄政务”。肃顺等人手握钦命,为所欲为,并不把慈安、慈禧的帝后势力和以恭亲王为首的帝胤势力放在眼里。因此,帝后势力同帝胤势力结合起来,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一举摧毁了“赞襄政务”的顾命八大臣集团,代之以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联合主政,继而出现慈禧太后专权的局面。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在“辛酉政变”中的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除了其政治力量对比不占优势之外,他们刚愎自用,为所欲为,轻视对手,安享风流,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查看更多关于【风云人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