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终于到了收获胜利果实的时候。他“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大明皇帝,满身盛装,神情庄重地接受了百官朝贺。金陵自古就有龙虎王气,朱元璋的南京城,庆云缭绕,空中回荡着浑厚、悠扬的钟声。昔日,安徽乡下那个放牛娃、皇觉寺里那个穷和尚、郭家养女那个丑门婿,如今,端坐在盘龙环绕的金殿上。甫登大位,朱元璋便封马氏为“皇后”。这位马皇后,后来以大脚闻名,也有很多的传说。可是,她真正让朱元璋看中的,是那颗心,还有一个焦红的烙印。
《明史·后妃列传》含含糊糊提到了一件朱元璋夫妇和老丈人的家务事。这件事险些把朱元璋逼上绝路。背景很简单:“子兴尝信谗,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那么,这场“嫌隙”究竟是怎样引出来的呢?有人说,郭家几个儿子,嫉妒朱元璋拔尖儿;也有人说,郭子兴的下属蓄谋离间这对翁婿。耳边风一吹,朱元璋就倒霉了,郭子兴明显疏远了他,甚至抓一朝之错,把人关起来。大荒之年,一粒稻谷一粒金,营寨里掐着米袋煮稀粥,谁还答理遭禁闭的朱元璋?
朱元璋已经吃不上饭了。他饥肠辘辘,四肢瘫软,躺在破帐篷里胡思乱想。水米不沾唇,究竟还能挺几天呢?这明摆着是要人一死呀!不知军中那些铁哥们儿怎么样了,也不知老婆在干嘛。
正犯迷糊的时候,帐帘一挑,那个熟悉的身影忽然出现在眼前。还能有谁?当然是爱妻马氏!她鬓发散乱,呼吸急促,双眼倍儿亮,注视着形容憔悴的丈夫。见四下没人,马氏小心翼翼地解开前襟,朱元璋一下子惊呆了。尽管《后妃列传》只用了区区29个字,却记录下这对夫妻的患难真情:“后从帝军中,值岁大歉,帝又为郭氏所疑,尝乏食。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这还不叫患难夫妻吗?老婆送吃的来了!她怀里揣着几张偷来的面饼!刚出锅,热气腾腾,金黄油亮——烫啊!热饼紧贴前心,马氏娇嫩的胸脯居然被烙成了焦红色。望着朱元璋狼吞虎咽,她开心地笑了。可是,谁知道,这个跑来送饭的女人,自己还饿着肚子呢!
常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马氏本可以和朱元璋划清界限、拂袖而去,或者,舒舒服服呆在后营里,吃香的、喝辣的。偏偏没有,尽管朱元璋身边的政治气候恶劣,生存环境凶险,马氏愣是挺起烫伤的胸膛,和他携手抵挡人生的风雨。虽说提心吊胆地过了很多年,她依然忠诚地守护在丈夫身边,打理生活。
《明史》怀着深深的敬意写道:“(马皇后)居常贮糗糒脯脩供帝,无所乏绝;而己不宿饱。”糗糒,指干粮;脯脩,是干肉,都是些方便食品。东西虽然粗糙,却不至于饿肚子。马氏勒紧裤腰带,自己一口都舍不得吃。这么好的媳妇儿,上哪儿去找?能死心塌地跟丈夫过苦日子,就是天大的恩德。朱元璋,好福气!如果没有这个大脚女人相濡以沫,恐怕他根本就起不来。
朱元璋也是有情有意的热血男儿,他对妻子的眷恋,始终挂在嘴边儿上。当了皇帝之后,还将马氏和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封建时代,哪个男人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自己的老婆?更何况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陛下。朱元璋无须向朝臣炫耀,也犯不着在皇后面前买好儿,他那些隆重的赞誉,都发自肺腑。当年,马氏胸口的红伤,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每逢和大臣们忆苦思甜,朱元璋总要提及“芜蒌豆粥”、“滹沱麦饭”。
这两个词,属同一个典故。《资治通鉴·汉纪》中说:“(刘秀)晨夜南驰,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芜蒌亭,使天寒烈,冯异上豆粥。”《后汉书·冯异传》也记载:“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冯)异复进麦饭、菟肩。”“六年春,(冯)异朝京师……(刘秀)使中黄门赐以珍宝、衣服、钱帛。诏曰:‘仓卒芜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
公元23年,刘秀率领部队疾驰邯郸,路上饥寒交迫,手下将领冯异端过一碗豆粥,烧过一回麦饭。本来事儿不大,无非是几口热饭,刘秀却牢记在心底——皇上也不能白使唤人,照样得知恩图报、结草衔环。对属下,好话说到,好处送到,便可收服天下英雄。如果说,光武皇帝厚贻冯异,多少有点儿“政治秀”的味道,那么,洪武皇帝夸赞马皇后,绝对是“发乎情、止乎礼”。
作为随军家属,马氏像一条小尾巴,默默缀在朱元璋身后。自从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到挑旗单干,再到定鼎南京,朱元璋南征北战16年;马氏也跟着他东奔西跑了16年。她瑰丽的青春,全搭在了打打杀杀、颠沛流离上。别人都可以当“小跑儿”,惟独马氏不行,她必须追随左右,当好朱元璋的“管家婆”与“后勤部长”。
查看更多关于【风云人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