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其统治的措施,如废分封、行郡县,收缴天下兵器熔铸成铜人等等,此外,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防止山东六国的旧贵族复辟作乱,还迁徙了天下豪杰12万户到咸阳。令人奇怪的是,张良祖上“五世相韩”,也算是一方豪杰,为何没有被迁徙到咸阳?
豪杰的原义是指才智出众的人。不过,秦始皇当时所迁徙的豪杰,恐怕不仅仅是才智出众的人,还包括原来山东六国的旧贵族和大小富豪。
无论秦始皇此次的迁徙对象是些什么人,迁徙12万户到咸阳,在当时也是不小的数目。秦帝国成立之初,当时全国的人口大约在2000万左右,按5口人一户算,秦帝国全国大概有400万户。扣除不在迁徙之列的60万户左右的原秦国人口,秦始皇从剩余的340万户中迁徙12万户,平均下来大约是30户就迁徙了一户。这样的迁徙可谓十分彻底。
据史料记载,张良的祖父张开地,曾当过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的相,父亲张平,也曾当过韩厘王、韩悼惠王的相,史称“五世相韩”。在韩国灭亡后,张良家里的“家僮”还有三百人。
由此可见,张良的家族之显赫,在韩国即便不是贵族,也算得上豪杰之族,按理应该也在迁徙之列。
但我们在翻阅史料时,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秦帝国兼并六国后,当时的张良是在淮阳(今河南周口)学习礼法,后来又到东方(大约是旧齐、燕地界)见到沧海君。沧海君给张良引荐了一个大力士,这才有了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的事件。袭击秦始皇失败后,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也就是说,在当时,张良的家族并未被秦始皇迁徙到咸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第一种可能
张良通过某种渠道,提前得知秦始皇要迁徙12万户豪杰去咸阳的消息。其时,张良的弟弟刚好去世,但张良顾不得给弟弟下葬,而是忙于散尽家财,逃离故土寻访刺客,准备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因此,张良最终没有被迁徙。
二、第二种可能
史料里张良祖上“五世相韩”是假的,张良的家族根本就不是什么豪杰家族。关于张良祖上“五世相韩”的问题,至少有以下两个疑点值得我们注意:
疑点1:在时间上对不上
韩昭侯在公元前358年到公元前333年在位,其中,申不害在韩昭侯八年至二十二年(前351年-前337年)为相国。如此看来,张开地相如果相昭侯,要么在申不害之前,要么在申不害之后,即要么在公元前351年之前,要么在公元前336年之后。而要胜任一国之相,此人一般比较成熟,从年龄上说最少也当在30岁左右。以此推断,张开地应当出生在公元前381年或公元前367年。
《史记·留侯世家》说张平死后二十年,秦灭韩,张良年少,未能在韩为官。秦灭韩是在公元前230年,以此推断,张良的出生时间当在张平死前不久,即公元前251年前后,否则将与年少不合。如此说来,张良和祖父张开地的年龄相差超过百岁,这在早婚早育的古代社会,是很难想像的。
疑点2:史料没有记载
如果张开地父子相韩五世,几乎近一个世纪,时间如此之长,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了,但我们在《史记》(除了《留侯世家》)以及《战国策》等关于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中,都未能找到张开地、张平父子的名字,也未能找到与子相似的韩国国相。
假如张良的家族不是豪杰家族,自然不在迁徙之列,不会被迁徙到咸阳。
三、第三种可能
史料中记载的秦始皇迁徙12万户豪杰入咸阳不实。既然秦始皇没有迁徙天下豪杰入咸阳,自然也就不存在张良为何未被迁徙入咸阳的问题了。
实际上,大秦帝国末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韩广、田詹、魏咎、项梁等原山东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复辟,也从侧面说明了这种可能。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到,如果秦始皇确实存在迁徙12万户豪杰入咸阳的事实,平均三十户便要被迁徙一户,是非常彻底的。那么,为什么后来会有这么多山东六国的“豪杰”纷纷冒出来?这似乎也说不通。
以上三种可能,到底哪一种更靠谱一点?实在不好判断,只好留给诸位自行判断了。
查看更多关于【风云人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