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历史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因干政被发配边疆的女人,结局却很让人感动

野史秘闻  2020-06-19 11:150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权力,亲生父子、兄弟之间相害、相残的事例不在少数;亲母子间耍耍手段的事也不是没有,但真要拼个你死我活,并不多见。这倒不一定是下不了手,而是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中国女人一贯低下的地位,使得她们没法走到权力的前台,只能“以夫贵”、“以子贵”,害夫残子等于断了她们自己的生路。所以,这等事情只可能发生在吕后、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等极少数女人身上,因为只有她们曾经拥有真正的权力。

唯其如此,发生在武姜身上的事情更具有标本意义。尽管《左传》和《史记》详细讲述了从母子交恶到和好如初的过程,但却缺乏这种转变的心理依据。所以,武姜更值得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而不仅是历史学家好好研究。

武姜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的妻子,也是当时小诸侯国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但我以为这非常重要。我在谈褒姒的文章里说过,当时的天子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立她为后,把原来的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都给废了,而这申后也是申侯的女儿,就是说武姜与申后是姐妹。申后不甘自己被冷落,带着儿子跑回娘家,鼓动自己父亲申侯造反。申侯果然联合几个诸侯把天子周幽王推翻,废太子宜臼被拥戴继位,称周平王。就这样,武姜重新成为当今太后的妹妹和当朝天子的大姨妈。

从申家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这家人的确有性格!女儿不向命运低头,为了自己和儿子的前程,不惜宰了老公。老子为了替女儿和外孙出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下犯上。这种不落俗套的家风,无疑也使武姜的性格变得很怪异。

公元前757年,武姜当上天子大姨妈十四年后,她与郑武公的爱情有了结晶。不过武姜没有认真学习太任的胎教理论,这次生产很不顺利,孩子不是头朝下出生而是腿先伸了出来,按今天的话就是难产。不要说在那个年代,就是放到现在,难产也是危及母子生命的大问题。那时没有剖腹产手术,武姜不知道用什么办法,终于把孩子生了下来,但这过程一定非常之痛苦。所以这个孩子被取名寤(音“误”)生,古文“寤”通“牾”,是不顺的意思。后世认为武姜给孩子取这个带有污辱性的名字,就说明她很不喜欢这个儿子,其实未必。比如舜的原名重华(两个瞳孔)、周的创始人取名弃(就是弃婴),也都很“贱”。那时候的人给孩子取名字没什么讲究,与现在的拴柱、大头、狗剩儿无异,倒是死后的谥号很隆重、讲究。

但据史书记载,武姜的确是不喜欢这个孩子,原因就是难产(见《左传》: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寤生,遂恶之)。我一直对这个理由存疑,因为这有悖常理。按照一般的理解,这对母子经历了生死磨难,平安闯过鬼门关,彼此之间的感情应该更深才对,为什么武姜不喜欢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呢?如果真按史书所讲,是因为“惊姜氏”,那这武姜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也太自私了。考虑到武姜家族处处为己的行事作风,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那就是寤生的确不那么令人喜欢。从以后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

寤生三岁时,武姜与郑武公的爱情第二次结晶。头胎的不顺估计给武姜很多实用的胎教知识,这次生产很顺利,孩子被取名段。史书称武姜喜欢这个儿子,原因是“段生易”。天下的父母岂有按孩子出生的难易来决定喜欢程度的!这左丘明先生的确可能是盲人。家里子女多,父母宠爱最小的是人之常情,不需要什么理由的。

问题出在公元前744年。这一年郑武公病重,武姜对病危的丈夫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要把小儿子段立为太子。这公然违背了“立长”的礼制,武公当然没有答应。同年,武公病逝,寤生继位,被称为郑庄公。

这件事是武姜命运的转折点。我甚至认为,《左传》《史记》所言武姜从一开始就喜欢小儿子段、不喜欢大儿子寤生,都是从这件事推论出来的。那么,武姜为什么胆敢违反祖制,提出这个非分的要求呢?或者说,同是亲生儿子,她为什么想废长立幼呢?

我们算一下两个兄弟的年纪,这一年寤生十三岁,古人早熟,这个年纪是可以当成人看待了。而他的弟弟段只有十岁,算是青少年。对于武姜来说,两个儿子都是从自己肚子里爬出来的,不过是一个快点、一个慢点,谁当国君对她的荣辱没有多大关系,她都是王太后。与其说她不喜欢寤生,不如说她不放心寤生。她觉得寤生会对弟弟段构成某种危害,而段如果继位,则不会有这种危险。

武姜以她女人兼母亲的特殊敏感,意识到了某种不妙。

武姜没有替小儿子段谋得王位,郑庄公寤生继位后,她又替段请求一块叫“制”的封地。制又叫虎牢,是险峻的战略要地,原属东虢(音“国”)国,这个小国后被郑武公灭掉。由于东虢国君虢叔死于制,庄公以此为借口回绝了母亲武姜的要求,但答应要别的什么地方都可以。武姜就退而求其次,为小儿子段请得了“京”这个大城为封邑。

后世以此作为武姜和段阴谋篡权、要搞掉郑庄公的铁证,其实未必。她的用意很明显,既然不放心庄公,就赶紧把小儿子支到外地,而且这个封邑越重要,小儿子段就会越安全,换了别的人,也会想办法加重自己的砝码。如果武姜与段此时有野心,他们留在首都联手的成功机会更多,不会自我放逐的。

史书载,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为大臣实为小人的祭仲出来说话了:“京的规模比咱这首都大,按祖制,大的封邑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九分之一。把京这么大的地方封给段,于国不利”。庄公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姜氏欲之,焉避害?”这是《左传》的记载,《史记·赵世家》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

请看,这位十几岁的君王对自己的母亲是直呼其名的,显然并不恭敬。祭仲见庄公对自己母亲如此态度:接着说:“姓姜的和你弟弟段太贪得无厌,不如早点解决!”庄公的回答不仅掷地有声,而且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读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这是一个十多岁孩子的话呀!多么有心计,多么有城府,又是多么阴毒啊!正是从这段对话中,我终于明白武姜为什么厌恶这个大儿子了。显然,庄公一直在设套作局,要除掉武姜和弟弟段。我也终于明白武姜到底在担心什么了。

在这段对话之前,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都没有说武姜与段密谋夺权的事,只是说武姜不喜欢庄公。但是在这段对话之后,两部史书都提到了段到京之后扩军备战,要母亲在都城做内应,准备攻打郑庄公的事情。

我想武姜和段的转变是很自然的。武姜原来还只是预感到庄公的心术不正,所以不喜欢他。但当郑庄公的这番话传到她那里时,武姜也就不能不和小儿子做好反抗的准备了。

郑庄公毕竟是春秋初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在权术上,他的弟弟段绝不是对手。段在京苦心经营二十多年,但最后还是落败。

武姜从一开始就担心的兄弟相残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尽管有她的支持,但弱小的弟弟终究没有战胜强大的哥哥,她也因此要承担严重的后果。

郑庄公在打败弟弟、班师回国前,让人把亲妈妈赶出都城,押送到一个叫城颍(音“影”)的地方,并说了一句很绝情的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说此话时,庄公四十岁,武姜应该快六十了吧。

接下来的事情有些令人意外,庄公又后悔了。后世认为这是庄公的仁厚,母亲对他不义,他却对母亲宽仁。其实,庄公的后悔只有他自己明白,如此处心积虑把母亲和弟弟逼上绝路,对于一个已经四十岁的人来说,也该良心发现了。

但是怎样才能给自己找一个台阶呢?这时一个叫颍考叔的马屁精出现了,他到国都向郑庄公送礼。庄公在招待他时,颍考叔却故意不吃羹汤,庄公问原因?颍考叔说,我所吃过的,我娘全都尝过,而这羹汤,我娘还没尝过,我要打包拿回去。听了这话,老奸巨滑的庄公也难免上钩,叹息道,你还有母亲可以送给她吃的,我却不能,我说过只有到黄泉才能见她。

颍考叔顺着杆就爬上来了,说这有何难。您只要叫人挖一个隧道,这个隧道一直挖到见到地下水的地方,也就是有泉水的地方,然后你们母子在隧道中相见,这不违反您的誓言啊!

郑庄公没找到台阶,却找到了更好的地道,于是在隧道中与母亲相见。母子二人还各自吟诵了一句临时作出的诗。庄公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怿怿(音“益”,高兴的样子)。”

武姜和她儿子郑庄公的故事以大团圆收场,但左丘明在《左传》中偏偏又嗦了一句:“遂为母子如初”。“如初”是啥意思,就是跟原来一样,武姜依然不喜欢这个大儿子。经过这番折腾,她能喜欢吗?

武姜没有变,变的是郑庄公。

查看更多关于【野史秘闻】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江南首富沈万三 过于炫富被朱元璋发配
明朝有个江南首富沈万山,据传他富可敌国。但因其行事张扬高调最终触怒朱元璋后被发配到了云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传奇首富的经历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一个大一统的,有着广阔疆域的强大帝国。它富有,它强大,它

0评论2020-12-031558

在古代为何不把犯人关在监狱而是发配到边疆?
在古代,无论每个朝代,总会有几个罪大恶极的犯人被发配到边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人要把犯人花大功夫发配到边疆,而不是直接关在监狱里等死呢,这不是更费力费事吗?今天就和大家解释一下这到底是为什么?首先,犯人发配到边疆可以充当士兵,保卫国

0评论2020-11-272053

孙权竟将文臣扔到江里喂鱼 武将发配蛮荒之地
陆逊上疏要求回京,当面“论嫡庶之分”,这个表态,让孙权很为难。陆逊当时在朝廷和军中享有崇高威望。吴大帝孙权,让自诩英雄的曹操、刘备二人无可奈何!然其晚年,把才俊之士杀的杀、贬的贬,等到尘埃落定,悔之晚矣。历史上的南鲁党争,指太子孙和与鲁王孙

0评论2020-11-184191

古代为何不把犯人关进监狱 却把人发配千里之外
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情节,好汉们因为各种理由被官府发配到千里之外。相信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不就近盖个监狱,非得让两个公人押着犯人到千里之外去,三个人一路上吃喝拉撒得花多少钱啊。想想这样算起来实在是不划算啊!发配是古代的

0评论2020-11-164668

皇帝一怒之下将他发配八千里 他却创造一个奇迹
在中国历史上,韩愈是以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面孔出现的。文学方面,他倡导古文运动,开启一代文风;教育方面,他注重为师之道,终生诲人不倦;政治方面,他高举儒家思想,拥护中央集权。这些成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万人颂扬。而他遭贬时能够坚持以国为

0评论2020-11-023041

为何古代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发配边疆?
人生在世,唯有死应该让人感到害怕。这句话是真的吗?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以置生死于度外,去做自己觉得正确,正义的事情。为此,文天祥说了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朝统治者即便杀了他,他的精神也流芳千世万世。只是,人可以不畏惧

0评论2020-10-281872

在水浒里的好汉发配的地点为什么有所不同?
常言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自然皆然。因为宋太公花费了银两,不仅没有让宋江受到委屈,而且发配到了江州。有人说发配江州,难道还值得自豪吗。那当然,这就是做人的差距,水浒传上好多人都受到了发配,但是宋江的结局是做好的。第一个受到发配异地的是好汉林冲

0评论2020-10-231670

立下汗马功劳周培公为何会落得发配边疆的下场?
周培公是清朝历史上的大臣,他一生为大清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康熙王朝》播出之后,对于周培公的议论就一直不曾断过,那么历史上的周培公是怎么样的呢?他的功过又该怎么来评定呢?周培公是康熙时期的大臣,是当时的一代帅才,谋略出众,运筹帷幄,智计

0评论2020-10-214026

在古代学生学不好老师竟要被发配到边疆
在唐宋及以前,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在“教学量”上,明代则开始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挂钩。明朝对教育主管和教师的考核,除了和其他行业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外,还单设有“学官考课法”。“学官考课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于洪武二十

0评论2020-10-142494

才智过人的周培公为什么会被康熙发配盛京?
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朝廷上由这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了贬谪的下场。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

0评论2020-10-034092

古代“教师”也要考证 还有被发配的风险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已记载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春秋时期的孔子更留下了“有教无类”等至理名言……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一个职业。那么,古代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现代要想当老师得有从业资格证,古

0评论2020-08-153663

此人是康熙大帝的重要谋臣 最后却发配边疆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

0评论2020-08-081765

朱元璋严格要求百姓种树 不达标则发配云南充军
其实,对于植树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有“植树皇帝”的头衔。历史上,大概很难找出像朱元璋父子这样喜欢种树的皇帝了。朱元璋喜欢种树,原因很多。一是他幼时几乎饿死,后来因吃了树上的柿子而捡回了小命,这让朱元璋意识到,乱世中果

0评论2020-08-023680

古代为啥不把犯人关在监狱 而是发配到边疆?
在古代,无论每个朝代,总会有几个罪大恶极的犯人被发配到边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人要把犯人花大功夫发配到边疆,而不是直接关在监狱里等死呢,这不是更费力费事吗?想必很多人都和千趣君有同样的疑问,今天千趣君就和大家解释一下这到底是为社么?

0评论2020-07-074868

屈原是哪个国家的人 屈原为何会被发配流放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39年,于公元前278年去世。名平,字原,出生在楚国丹阳,丹阳今天属于湖北秭归,屈原还是是屈暇的后人。战国末期,秦国一家独大,正逐渐吞并六国,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即将形成。当时的主要政治基调是合纵连横,

0评论2020-07-062655

朱元璋为何要求百姓种树?不达标者发配充军
眼下正是植树的好时节,其实,对于植树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有“植树皇帝”的头衔。历史上,大概很难找出像朱元璋父子这样喜欢种树的皇帝了。朱元璋喜欢种树,原因很多。一是他幼时几乎饿死,后来因吃了树上的柿子而捡回了小命,这让

0评论2020-06-263624

朱元璋严格要求百姓种树 不达标者发配云南充军
[编者按]对于植树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有“植树皇帝”的头衔。朱元璋时期,植树之风遍及全国。他曾下令,农民有田十亩以内,要栽种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的要种一亩,农民平均每天都得种上两三棵树。若是达不到数目的话,就会被发

0评论2020-06-083392

他比卫青霍去病还牛 最后为何还被发配边疆
今天小编要说的人物不简单,其实说到打匈奴,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卫青啊,霍去病啊什么的。但是,打击匈奴最厉害的还是汉元帝时期的陈汤。当然,小编也不是要否认卫青、霍去病的功劳,只是这个陈汤确实是做了连卫青、霍去病都没能做到的大事。立了这么大的功,

0评论2020-05-294199

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 而是发配到边疆
在古典名着《水浒传》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情节,好汉们因为各种理由被官府发配到千里之外。相信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不就近盖个监狱,非得让两个公人押着犯人到千里之外去,三个人一路上吃喝拉撒得花多少钱啊。还不如关进监狱。相信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

0评论2020-05-131748

才智过人的周培公为何被康熙发配盛京?
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朝廷上由这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了贬谪的下场。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

0评论2020-04-294062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