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历史常识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佛教的最初传播 佛教音乐先被张骞所引进

文史百科  2020-11-16 06:450

古印度,是一个音乐非常发达的国家,因此,佛教音乐在古印度非常兴盛。慧皎在《高僧传》中记载大德鸠摩罗什的话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唐代的义净和尚实地考察之后,也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备述“西国礼教,盛传赞叹”的情况。中国现存的佛乐,与古印度的佛乐究竟是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提到印度佛教音乐传入中国,人们便会想到慧皎那屡被引用的论述:“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看来,慧皎不但是佛教史家,他还深刻地懂得音乐。他正确地指出了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中国后所遇到的难题。这个难题,是一切有辞之乐(声乐曲)在进入另一个语言环境中都要遇到的难题,即译词配曲的问题。慧皎指出,假如用绵长、重复的“梵音”来配“单奇”的汉语,会出现一个汉字要配合许多音符而使曲调过于“繁复”的现象。而反之,假如用现成的“汉曲”来配合原来的梵文,则会出现因曲调过于简短歌词却太长而容纳不下的问题。但是,慧皎“金言有译,梵响无授”的结论,却未必是定论。因为音乐是分为“有辞之乐”声乐和“无辞之乐”器乐两种的,佛教音乐也不例外。无辞的“梵响”,无需去直接配合“金言”,因此也就不存在慧皎所说的问题。而有辞的佛曲,也并非没有在中国的大地上歌唱过。

我们先考察一下无辞之乐的佛曲。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佛乐的传入中土,竟要比中国人将佛教请入中国的时间还早!

最早把佛乐引进中国的人,是伟大的旅行家张骞。《晋书?乐志》中说,“张博望(张骞封博望侯)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张骞凿空,出使西域,共有两次,第一次是从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第二次是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此时佛教尚未正始传入中国。[1]当时汉政府的首席音乐家李延年根据这首“胡曲”所创作的“二十八解”武乐——中国汉代最早的军乐——是什么样子,我们已不可能知道了,但张骞带回的这首乐曲,却似乎是一首佛乐。兜勒,应该是人名。吴支谦译《义足经》中,有《兜勒梵志经》品,讲兜勒如何从迷信外教而经释迦牟尼点化皈依佛教的故事。“摩诃”在梵文中是“大”、“伟大”的意思,兜勒改变信仰,终于变成“摩诃兜勒”(伟大的兜勒),似是这首音乐的主题。这首佛曲大约可以被视为有史可依的传入中国的第一首佛曲。[2]这首被汉武帝用作军乐的“二十八解”佛曲,直到后汉时还用来给边将扬威,“万人将军”方可使用。但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俱存,只能找到《黄鹄》等十曲了。而到了刘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已只能慨叹“其辞俱亡”了。《乐府诗集》第21卷“横吹曲辞”引“解题”说:“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晋以来,唯传十曲:一曰《黄鹄》,二曰《陇头》……”

看来,这首第一次传入中国的佛曲在被当作军乐使用后运气不佳,兴于斯、亡于斯,在战乱中消失了。

再谈有辞之乐。慧皎之所以断言“金言有译,梵响无授”,是为了推出另一位在中国佛教音乐史中不得不提的人物曹植。慧皎在概述了中国佛教徒对佛教音乐译词配曲问题的困惑之后,欣喜地写道:“始有陈思王曹植,深爱音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渔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

曹植渔山制梵的故事,流传甚广,不但佛教的典籍多有记载,就连儒、道两家,也对此津津乐道。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载:“陈思王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则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唐道世《法苑珠林》亦载:曹植“尝游渔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音节,写为梵呗……”此外,唐道宣《广弘明集》等典籍中均载此说。

曹植(公元192-232年),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自幼颖慧,10岁能诵诗文,他的“七步诗”和被其兄曹丕嫉逼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不但才思敏捷,“少而好赋”、“所著繁多”,且通音律,“世间术艺,无不毕善”。他的思想亦很丰富,虽然从未皈依佛门,但作为一个悟性极高的知识分子,同时又作为一个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怀才不遇之士,他不可能不对当时最时髦的新思想——佛教本能地感到极大的兴趣。他曾沉浸于佛典。《法苑珠林》称他“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终极也。”正因为他既迷恋佛教又有极高的文化教养和音乐才能,所以,他才具备“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育,咸宪章焉”的资格。

中国古籍中谈及作曲,常有“闻天乐”、“得神授”的说法,这或许出于古人对音乐创作的崇拜心理,也可能系古人为了追求一种神秘化效果而有意制造的氛围。具体到这两段记载,则包含着一种曹植所创佛曲与天竺佛教音乐有关联的暗示。那么,曹植对中国佛教音乐的贡献,到底是什么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这句话。

其实,“契”字,原为刻写之意。契者,书契之契也,是含有“记录下来,长久不变”的意思在内的。这样,慧皎的话便很好理解了,就是“口传的曲调有三千之多,其中被记录下来的(很可能在慧皎时尚能见到的)有四十二首”。

本来“契”便是写,把音乐写下来,不是乐谱又是什么呢?那么,曹植所用的乐谱,究竟是哪一种呢?我以为,很可能就是《汉书》中所讲的“声曲折”。王先谦(1842-1917年)《汉书》补注解释“声曲折即歌声之谱,唐曰乐府,今曰板眼”。“声曲折”以曲线状声音的高低婉转,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直观的,不甚精确的示意谱。它虽不能像现代乐谱那样精确地限定音高音值,但却能为使用它的人起到某种程度的“备忘录”的作用。

“契”为乐谱,而且是“声曲折”一类的曲线谱,这在现存宗教音乐典籍中是有实例可证的。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二七一二有《鱼山声明集》,二七一三有《鱼山私钞》,皆为旁注乐谱之经赞集,其谱既状如“曲折”,两集声明又均名“鱼山”,不但可以证明在日本僧人的心目中,佛乐谱系曹植所创,同时也可以作为“声曲折”的实例,佐证《汉书》的记载。

有的学者不同意我的这种说法,认为我把“‘传声则三千有余’理解为作曲三千余首,谬矣!”认为“古往今来,亦少见有词曲兼作三千首者,更少见一天写三首,三年不断,且首首传世者”,因此,认为“声”字,可作“音符”讲,是“三千多个音符”当然,我并不认为将“三千有余”的“声”字解释为曲调就是唯一合理的解释,我也曾怀疑过这“三千”是“三十”之误。但“古往今来”,“音符”却从未作为一个音乐上的计量单位被使用过。换句话说,没有一个音乐家会说,“我写了多少多少个音符”。而且,仅仅认为曹植写不出这么多音乐来不是充分的理由。恰恰相反,古往今来音乐史上却不乏这样令常人不敢相信的奇才。比如莫扎特,他一生中写了22部歌剧,49部交响曲、40多首德国舞曲、26首弦乐四重奏、15首大弥撒、9首圣歌,130多首赞美诗……等等。拿出其中任何一部歌剧或交响曲来计算一下,其“音符”也不会少于“三千”。而实际上,这位作曲家只活了36岁。《三国志》本传中称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有此奇才,唱出三千首曲调来恐怕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三千首曲调,曹植也许并不首首满意,因此,才“在契则四十有二”。

那么,曹植就可以被视为中国佛曲有辞之乐唯一的创始人了吗?恐怕也不能这样说。因为在陈思王曹植之前,似已有赞呗的存在。从理论上说,既成僧伽,就要有礼佛之仪;既有礼佛之仪,则有赞呗之需。从东汉至三国,除曹植外,其他几位早期的佛曲作家,基本上都是外族人。如支谦系月氏人,康僧会系康居人,尸黎密多罗系西域人,支昙龠亦系月氏人。他们所造梵呗,不可能没有天竺、西域文化的痕迹。即使是曹植所创佛曲,也是在天竺佛曲的基础上创造的。

这样,似乎可以知道曹植的贡献了:这位据说曾“七步成诗”的才子,也曾在三世纪初,运用,或创造了一种类似“声曲折”的乐谱,“摹其音节”,记录了大量他所闻的“天乐”——天竺的梵呗。他“撰文制音,传为后式”,在中国佛教初肇的年代,传播了来自天竺的佛教音乐,而“梵声显世,始于此焉”。

查看更多关于【文史百科】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推荐文章
汉朝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与汉武帝的求仙动机
:张骞通西域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太史公用“凿空”以示张骞开拓之功,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汉武经营西域无疑有“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政治目的,也有“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的军事用意,通西域的这些动机已成史家定

0评论2020-12-311763

张骞通西域的目的竟与汉武帝的求仙动机
张骞通西域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太史公用“凿空”以示张骞开拓之功,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汉武经营西域无疑有“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政治目的,也有“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的军事用意,通西域的这些动机已成史家定论

0评论2020-12-212109

历史迷题 匈奴为何要囚禁苏武与张骞?
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令人不解的是,匈奴为何要囚禁张骞?作为东

0评论2020-12-104325

汉朝历史解密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是为了旅游?
张骞第一次以汉朝使者的身份,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历史上称这次出使为“凿空”。张骞因此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汉初年的时候,人们逐渐从东西往来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

0评论2020-12-013164

张骞出使西域 给我们带回多少好吃的水果?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张骞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而且还从西域带回了好多种我们还未曾吃过的美味水果。在我们大朵快颐之时,可不要忘记这位探险家和美食家!核桃,别名胡桃,它与扁桃、腰

0评论2020-12-014307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有哪些?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有哪些?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汉初年的时候,人们逐渐从东西往来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况,仍很有限。公元前138年,终于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这块未知的地方

0评论2020-11-231857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

0评论2020-11-124295

张骞简介 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
张骞(?~前114)西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即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年余,娶妻生子,但却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今苏

0评论2020-11-034384

张骞出使西域的西域指的是哪里?
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指的是哪里西域,中国汉朝时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唐朝时称碛西。最早指周朝诸地、先秦《国语》有“西方之书”,《诗经》有“西方之人”,《庄子·让王篇》载:“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日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日:‘

0评论2020-10-262376

张骞出使西域的困难 匈奴囚禁苏武与张骞
张骞,被后世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励志。他对西汉乃至后世的贡献,举世无双,让中国人提前西方人探索世界早了一个世纪,他的冒险,励志精神,在现在的社会仍具有激励作用。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100

0评论2020-10-133244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是为什么?张骞出使西域原因
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汉初年的时候,人们逐渐从东西往来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况,仍很有限。公元前138年,终于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这块未知的地方发出挑战,他就是张骞(公元前195-114年

0评论2020-10-033774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为何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原因第一次出使目的是要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年,由于连年征战,国乏民贫,当面对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入侵时,汉初的皇帝们大都采取了防御政策。历经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十年的修养生息,至汉武帝时国力开始

0评论2020-09-281091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 张骞几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 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张骞只出使了两次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一百多人的出使队伍离开长安,经陇西向西进发,但不久就被匈奴俘虏。匈奴单于长期监禁张骞,并为之娶妻成家,希望他能投降。张骞始终

0评论2020-09-252458

历史迷题 揭匈奴为什么要囚禁苏武与张骞?
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令人不解的是,匈奴为何要囚禁张骞?作为东

0评论2020-09-174593

张骞和苏武 汉代外交的双子星座
汉武帝励精图治,“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在汉武帝时代的英雄谱中,张骞和苏武的姓名位于前列 ,诚如班固所说:“奉使则张骞、苏武”,他们

0评论2020-08-303948

如何看待著名的外交家张骞的胆识与智慧
众所周知,张骞是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冒险家。他所开辟出来的丝绸之路为大汉与西域之间的往来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条件。没有张骞的丝绸之路,就不会那么快促使中西文化交流。陆上丝绸之路最先形成于西汉,张骞则是其道路形成的鼻祖。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商业贸易

0评论2020-08-233238

出使西域的张骞用一双脚踏出了条丝绸之路
张骞,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探险家,生于公元前164年,卒于公元前114年,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对古代中亚西亚进行实地勘察的人,他对当时西域地理,人文,风俗,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在公

0评论2020-08-214127

中国大汉朝历史上的外交双子星座 张骞和苏武
汉武帝励精图治,“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在汉武帝时代的英雄谱中,张骞和苏武的姓名位于前列,诚如班固所说:“奉使则张骞、苏武”,他们不

0评论2020-08-201025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