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正月,苏州府周庄的粮长顾学文呆在京师应天府(今南京)。这一天,顾学文去凉国府看望在府内教书的同乡王行。
王行是苏州城有名的老塾师。从元朝末年开始,除了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短暂在南京蓝玉蓝家坐馆外,王行长期在顾学文的小舅子沈达卿家任教,和顾学文认识有三十多年了。如今两人同处异乡,顾学文从去年十一月起就多次来凉国府看望王行,每次来都大包小包提着许多礼物,包括一些海外的异样犀带,打点府上各色人等。因此,凉国府的上下对顾学文这个苏州乡下的土财主很熟,很有好感。
这一次,顾学文照样和王行在耳房内说话。凉国公蓝玉刚好经过,见一个陌生人在自己家里大方地交谈行走,走过来奇怪地问王行:“这个人是谁?”王行回禀说:“他是小人乡人沈万三秀女婿。”蓝玉听说后,脸色大变,立即热情地招呼起顾学文来,吩咐准备佳肴酒宴招待顾学文,推杯换盏之间拍着顾学文的肩膀说“有空记得常来这里说话”,就差没说“你就把凉国府当做自己家吧”。
蓝玉是堂堂的凉国公,多次出任大将军,战功显赫,权势炙手可热;顾学文是乡下粮长。明朝初期,官府指定乡间交粮纳赋最多的百姓为粮长,协助官府征收粮赋,粮长类似于现在的“楼长”和“居委会主任”,根本算不上是干部。两人身份相差悬殊,蓝玉为什么对顾学文过分热情呢?他为什么听到“沈万三秀”这个名字后判若两人?这个“沈万三秀”又是谁?
“沈万三秀”就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他的财富多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明朝有“福布斯排行榜”,沈氏家族一定能雄踞财富榜首位数十年。苏州周庄原本是一个小村庄,沈万三在周庄安家后硬是把小村子建设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集镇。后来,明朝人将花钱买的官都叫做“沈万三官”;现在江浙一带还有家长教育子女,“我家又没有沈万三”所以要勤俭持家之类的说法。“沈万三”三个字不再是一个人名,越用越活了。其实,沈万三真名沈富。朱元璋当皇帝后,将每县人口分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哥最低,秀最高,每等中又分三个小等;巨富则被称为万户。沈万三秀,顾名思义就是说那个姓沈的、最高等的巨富。因为叫法太长,有点拗口,“沈万三秀”渐渐简化为“沈万三”或者“沈秀”,至于沈富的本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王行在沈家教书的时候,每教会学生一篇文章可以拿到20两黄金酬劳。王行在蓝玉家教了一年书后又跑回沈家坐馆授徒,主要原因是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党案”发生,他唯恐受牵连,所以辞别蓝家重返沈家;另外沈家的“天价工资”也是他重返沈家的重要原因。可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王行家莫名其妙地被编为“织挽匠户”,要去应天府住坐。凉国府蓝家知道后,立即再次请他来府中教学。王行跟沈蓝两家的长久交情,让沈家众人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机会:通过王行结识蓝玉,给沈家的巨额财富寻找一个政治靠山。蓝玉名震朝野,手握军权,而且他的姐姐是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妻子,外甥女是懿文太子的王妃,很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皇后。蓝家的地位看起来稳如泰山。正如顾学文日后承认的“因见凉国公总兵多有权势,不合要得投托门下”,和显赫的蓝家拉关系总不会有错吧?
现在顾学文都和蓝玉拍上肩膀了,也就不拿自己当外人了,三天两头往凉国府跑。正月十三日,顾学文还将沈家的沈德全引荐给了蓝玉。沈德全送了一条珍贵的乌犀带给蓝玉。蓝玉很高兴,照样酒食款待他们。酒筵尽兴后,蓝玉对顾学文、沈德全说:“你们沈家一分为四了,依然是江南的上等大户。我如今要行些事,正要和你商议。你可准备些粮米、银子、段匹前来,我要赏人。”有钱人不怕领导借钱,就怕领导没有“需求”,就怕领导不向自己借钱。顾学文和沈德全见蓝玉开口要钱要粮,立刻满口答应。借钱就要替沈家办事,顾沈二人正巴不得呢。蓝玉又说:“我现在有一万五千贯钱,你可就船顺带前去苏、杭收买段子。”这蓝玉借到钱后,更进一步,要求沈家“帮”他做丝绸生意了。顾学文见蓝玉要插手沈家的生意,拿干股,分红利,心中有那么一丝不忍后也爽快地答应了。要获利总是要投资的嘛!
蓝玉和沈家的感情更“深”了。
几日后,顾学文又在蓝玉宅内欢宴。觥筹交错间,蓝玉凑过来对顾学文说:“顾粮长,我如今有件大勾当对你商量。”顾学文一听又有“眷顾”,忙表忠心:“大人有甚吩咐?小人不敢不从。”蓝玉就说:“我亲家靖宁侯为胡党事发,怕他招内有我名字,累了我。如今埋伏下人马要下手,你那里有甚么人,教来我家有用。”当时“胡惟庸党案”闹得很凶,牵连很广,朝廷日夜严刑审讯疑犯。许多人托关系找办案人员将自己的名字从疑犯口供中删除,以免麻烦。蓝玉说的极有可能是这个意思,但受到酒精的刺激,说出了“埋伏”“下手”等重词。顾学文也受到了酒精的麻痹,同样点头答应。回到周庄后,顾学文还对副粮长金景、纳户朱胜安等人说起这些事情,大致是当朝凉国公多么多么器重我,不拿我当外人云云。金景、朱胜安等人则羡慕地托着下巴,痴痴地看着顾学文傻笑。他们不知道,日后这些都成为了他们“串同谋逆”的铁证。
没几年,沈家的投资还没有获得回报,蓝玉这座泰山变成了冰山,轰然倒塌了。朱元璋大开杀戒,牵扯出一个比“胡惟庸党案”更大、株连更重的“蓝玉案”来。周庄沈家的小舢板随着蓝玉这座迅速沉没的航空母舰一同毁灭了。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同里镇的陈某出面告发入赘沈家的顾学文等人串同蓝玉谋逆。
这桩大案的起因,其实是顾学文沾花惹草引发的一个桃色事件。
同里的陈某在衙门里当差,家里留下一个弱智的儿子和儿媳妇梁氏。这个梁氏美貌出众又知书达理。顾学文偶见梁氏,一见钟情,开始引诱梁氏。他一边找人拉着弱智的陈家儿子到处游玩,不着家,一边买通陈家的邻居天天在梁氏面前说顾学文的好处,最后亲自出马一举将梁氏“拿下”。两人感情日深,频频有书信往来,桃色新闻传得沸沸扬扬。谁想梁氏偷情疏于防范,竟把顾学文的书信裁开后卷成纸燃放在灯罩下。陈家人拿到书信后,寄给了陈某。陈某一心报复,但仅凭一封书信,他根本告不倒顾学文,而且沈家势力庞大,即使告倒了顾学文,陈某也会遭到沈家的报复。除非,陈某能将沈家连根铲除。刚好,蓝玉案爆发了,朝廷广撒株连之网。陈某于是告发顾学文和沈家参与了蓝玉的“谋反”。“谋反”可是族诛的大罪,陈某算是找到了一把利器。
蓝玉案正在风口浪尖上,凡和蓝玉有文字往来的都牵连得罪,甚至有人因为在蓝玉家的画上题过字就被当作反贼同党给杀了。朱元璋接到沈家参与谋反的控告后,立即下诏逮捕严讯。顾学文全家包括妻族沈家,一共有七十二家人逮捕下狱。因为沈家蔓延很广,财富又遍布全国各地,所以刑追逼供隐匿人口和田产的工作持续了好几年时间。最后顾氏一门和沈氏全族同日被凌迟处死,共杀八十余人,全部家产没收。周庄沈家势力算是被连根铲除了。没几年工夫,盛极一时的“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大”。
这就是明朝洪武年间著名的“沈万三族诛案”,整个案子缺乏明确的证据,基本可以断定为彻头彻尾的冤案。
沈家的姻亲莫家也受到株连,“俱死于法,余谪戍幽闭,一家无能免者”。好在莫家前辈知道盛极而衰的道理,预先冒认洱海卫一个同姓的人为族人。案发后有家人变更姓名,投奔洱海,保存了性命,蒙建文帝即位后的大赦返回故里,只见“故居荡然一空”。莫家的莫旦因此痛骂顾学文:“流毒于人,皆起自顾贼一人之祸。”其实莫旦错怪顾学文了。顾学文也是为了沈氏家族的利益才到处奔波和蓝玉拉关系的,他没有错。
沈家的悲惨命运不是哪个人的错造成的,而是整个王朝政治的大环境造成的。在沈氏发家的途中,悲剧的种子就已然种下。
沈万三早年赤贫,无产无业。他是如何发家的,后世说法不一。最有名的一个传说是沈万三得到了一只“聚宝盆”:沈万三年轻时用水洗碗,不小心把碗掉到了水底,于是拿木桶去捞,捞上一个不断往外涌宝石的盆子。那些石子光泽迥常,有识货的人指认那些石子是珍贵的乌鸦石,一枚可换得钱数万。沈万三由此发家。也有说法是沈万三的聚宝盆并不冒什么乌鸦石,而是在里面装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能自动盈满盆子。沈万三放一点金子就能涌出一大盆黄金,能不发家吗?其他人眼馋,借聚宝盆一用,却没有功效。另外还有传说是沈万三会“点石成金”。“聚宝盆说”也好,“点石成金说”也罢,都反映了人们对沈万三暴富的不理解。
沈万三的父亲沈祐在元朝中期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迁徙至苏州的周庄,当时周家还是贫户。但一家人吃苦耐劳,勤奋劳动,“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依靠种地垦殖逐渐富裕起来。沈万三本人就是种地能手,农田让他有了立业的根本。王行评价沈家是“多田翁”,可以证明沈氏发家还是依靠传统的农业。手里有了本钱后,头脑活络的沈万三开始新的营生:放高利贷。明中期苏州人黄省曾的《吴风录》说:“自沈万三秀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沿至于今竟以求富为务。”通过农作来积聚财富毕竟不快。通过放贷沈万三的财富实现了飞跃成长。
也就在这个时代,沈家的发展开始偏离了传统王朝对一个农家的要求。放高利贷可能便利了民间资本流通,有利经济发展,但在官府看来是投机倒把、不务正业。你沈万三不做个勤劳致富的土财主,去放高利贷干什么,怎么就不安分呢?父母官们开始皱眉头了。另一方面,沈万三是个头脑活络的人,极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开始偏离官府对优秀农民的要求,开始寻求安全之道。退回去是不愿意的,沈万三家族就开始想:怎么保证财富安全呢,怎么让官府承认家族每日飞涨的财富呢?
查看更多关于【历史解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