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秦侩
秦桧,字会之,汉族,江苏南京人。南宋主和派代表人物,宋体字创始人。近千年来,老百姓都认为,秦侩杀了民族英雄岳飞。故世人无不咬牙切齿的,骂其是奸臣,把它钉在耻辱板上,任后人唾骂、泄愤。
官方史书都说:秦侩以12道金牌,把岳飞从战场召回,在风波亭杀死了它。那真相究竟是如何?我们不妨回顾当时的历史,加以分析:
A:在历朝历代,能够产生奸臣的政治环境,及其土壤的先决条件是:“昏君”。是“先有昏君,而后才有奸臣”。但历史告诉我们,宋高宗赵构,虽谈不上是明君,但并不是昏君,至少它那个皇帝宝座,是在政治斗争中夺来的。
B:秦侩发出的12道金牌哪里来的,并非假冒的。而金牌是皇帝独有的,难道是秦侩从皇帝那边偷的吗?不是。
C:秦侩为何要杀岳飞,是个人恩怨,还是其它因素?一个文官,一个武将。各干各的。在所有的宋史中,都没提出它两人之间,有何利益冲突。
D:秦侩虽身为宰相,但它凭什么去杀同朝为臣的,南宋四大名将之一的岳飞?在整个南、北两宋时代,宰相是没啥权利的。有关“军政、财政、行政”这三政大权,都是牢牢的掌控在皇帝手中。在这种政治环境中,纵使秦侩与岳飞有个人恩怨,也许秦侩可以陷害它,但绝对杀不了它。不是想杀就能杀的,这是基本常识。
E:秦侩把岳飞抓了,皇帝没吭声,把岳飞杀了,皇帝也没吭声,这又为何?作为皇帝,任何文武百官都是它的臣民,岳飞由抓到被杀,不是一天两天,还经过了大理寺审判,皇帝不知道吗?为何不吭声?
从上所述,秦侩是杀不了岳飞的,也没必要杀它。但事实又杀了岳飞,这如何解释呢?只能说这是皇帝的意思。虽然皇帝没开口,但政治是讲究意会、讲究默契的。不用明说,揣摩就够了。否则就解释不通!
在战争年代,正是用人之际,那皇帝又为何要杀岳飞呢?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A: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帝是来路不正的,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靠不正当手段得来的。鉴于此,为防日后武将效仿,宋太祖定了三条祖训:“重文轻武、刑不上大夫、善待周家”。所以说岳飞只是政治体制的牺牲品。在整个两宋,武将都是没地位,遭排挤、大压的。比如:北宋的杨家将,杨令公去打仗,潘仁美见死不救,这正常吗?杨继业战死,中军潘仁美见死不救,但并没有受到处分。而文官:像欧阳修、苏东坡等等犯错误了,可以一贬再贬,而不杀,这就是体制决定的。凭这就能说明一切了。
B:宋高宗登基伊始,就成立了由60多人组成的乞和团。请注意:(这不是求和团,而是乞和团),打败仗乞和,打胜帐了还是乞和。目的只有一个,只要不打仗,怎么样都行。
C:岳飞唱高调,要抗金,要精忠报国。皇帝不打仗、要乞和。两人的观点不一致。岳飞唱反调,让皇帝没面子,下不了台。岳飞的表现,若按毛丨泽东的说法:这不是反对总路线吗?不死才怪了。
D:前面讲到,宋高宗的皇帝也是抢来的:爸爸是皇帝被金兵抓走了,哥哥是皇帝也被抓走了,由小孩子侄儿接班做皇帝。宋高宗欺负它们孤儿寡母夺了皇位。好不容易做了皇帝,若岳飞抗金胜利了,爸爸或哥哥这两个皇帝,谁回来了,宋高宗都必须让位。出于私心考虑,不抗金是必然的了。岳飞被杀的几年后,宋高宗说:“若二帝既返,吾身又何属啊?意思是若抗金胜利了,那两个皇帝回来了,把我摆在哪个位置呀?
E:宋高宗个人性格不比前面的皇帝,相对弱些。自唐朝的黄巢起义,秀才造反,到五代十国,再到北宋的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几百年的战争,打怕了。打仗要粮、要人、要钱。日夜不得安宁,非该皇帝所能接受的。
这些因公、因私的因素,促成了岳飞必死的原由了。否则,在南宋所有大将中,岳飞是名气最小的、人马最少的,为何被杀?韩世忠、张俊比岳飞牛得多,为何没杀呢?这只能说明,岳飞作为一名武将,其性格过于外露、张扬。不懂得韬光养晦、不懂得察言观色,揣摩圣意。
秦侩虽身为宰相,但在那个时期,它只不过是个办事人员罢了。或者说它拍马屁拍到位了。做了皇帝想做而没去做的事情。其根源还是皇帝要杀岳飞。
骂秦侩是奸臣,确实是冤枉了它,但有何办法呢?背黑锅是有政治渊源的,按孔子的儒家思想:“为尊者讳”。历代政治都这样的,总不能让皇帝老爷挨千古骂名嘛!
看来秦侩的黑锅,是要永久的背下去了。
查看更多关于【风云人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