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一个人心服口服。诸葛亮愿意陪一个人玩七次这样的游戏,可见这人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文中简述他自己的一生,向蜀国表明忠心,为幼主安排好所有的事情。
在刘备去世之后,整个大汉基本就是在依仗着诸葛亮,但是无论怎么样,诸葛亮也只是一介文人,只能在帐中出谋划策,却是难以冲锋杀敌。但是在这种旧主去世,新主年幼的时候,各方有点儿野心的人都要冒出来。其中最难搞的就是南中地区的土著和汉人。诸葛亮决定亲自带兵去收复这块地方,在临行前,参军提醒诸葛亮那地方的人不好驯服,不能强攻硬拼,要攻心为上。在之后的对战中,可以见得诸葛亮是完全运用了这一点。
先行军先到南中地区将旁边的小打小闹的给收拾掉了,随后诸葛亮的大军赶到,安营扎寨。经过事前的调查,诸葛亮知道在当地孟获还是有点儿影响力的,因为其战斗力的强大,相当于这边的核心骨,收服了他,这计划就成功了一大半。
孟获在第一次进攻诸葛亮之后,失败。强词夺理说自己是不小心中计,不服气。诸葛亮没说什么就放了他。期间还带着孟获在自己的军营中来回的逛,这基本上是把内部消息都给他了,但是第二还是以失败告终。第三次孟获让弟弟出马;第四次问人家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第五次请了秃龙洞洞主;第六次让自己媳妇儿出马;第七次还借了藤甲军。结果不用猜全部失败。此时诸葛亮还想再把他放回去,但是孟获说什么也不肯,心甘情愿归降。
诸葛亮南征孟获
“诸葛亮南征”是在诸葛亮治理蜀国的史册上记录的重要一笔,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在南征的时候七擒孟获,收获了孟获这一猛将。
诸葛亮南征孟获其实总的说来就是,诸葛亮用兵将孟获抓住,但是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放掉孟获,重新抓住孟获,最后,诸葛亮七擒七放,使得孟获最终心服口服的被诸葛亮收服。
“诸葛亮南征擒孟获”是《三国演义》的重要桥段。但是,毕竟是文学作品,没有相关文献来的真实,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首先,诸葛亮在南中平定战乱的时候,采取的是“攻心为上的方法”,并且,诸葛亮在途中一直采取的都是“儒家的思想”,充分的表示了诸葛亮对待南中少数叛乱的,所谓的“宽仁之心”。同时,也在收复南中人民——“南蛮人”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在孟获被诸葛亮所降俘之后,更多的是被诸葛亮这种“聪明”、“智慧”、还有这种“仁义”。
可以说,是诸葛亮的这种政策最后使得孟获归于自己。这其实埋下了一些隐患,虽然诸葛亮在擒孟获的时候,采用的是“以夷制夷”的方法,但是其实在威慑力上是大大减小的,最后,为了彻底的使孟获归顺,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兵力,毕竟,七次战争,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不过,总的说来,诸葛亮最后将孟获收服,并且,诸葛亮此次南中平定战乱也是很有成效的。
诸葛亮七擒孟获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孟获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第五次被抓的孟获仍然是觉得被内贼陷害,于是诸葛亮又放回孟获。
如此反复几番,孟获并不臣服,最后孟获投奔木鹿大王还有乌戈国国王,两个大王虽然兵力强势却仍然被诸葛亮打败,孟获最后终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国。至此,几次三番和南蛮征战,终于收复南蛮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国南境安宁。
两军交战必有死伤,为此南征回师途上,诸葛亮还命士兵制作了一种食用馒头来祭奠死去的冤魂。
诸葛亮出战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称南蛮险恶之地,不宜一国丞相出师,以防意外。可是诸葛亮擅长外交权术,人心连结,当时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蛮免除后患之心。在南蛮境内,诸葛亮闻之孟获在当地破有人心,于是想到制服孟获,以其来统领南蛮效忠蜀国。于是便有了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典故。
查看更多关于【风云人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