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当今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招生时百里挑一的火爆场面,民国时期的梨园就要冷清得多,寒伧得多,“家有三斗粮,不入梨园行”,这句话透露出若干信息。寒门子弟入梨园学艺,父母要签生死状。当年,戏剧演员的地位卑下,身份低贱,“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竟将他们与妓女相提并论,等同视之。然而社会生活要有新鲜趣味,则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名优名伶的调鼎之功。
南岳大庙中有一副戏台楹联如此写道:“凡事莫当真,看戏不如听戏乐;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诚所谓世界一舞台,人生如戏剧,就看各自的身手如何。
“捧角者兴剧”,这话是不错的。清末时,老佛爷慈禧太后在宫中爱看京戏和地方杂剧,杨小楼、谭鑫培等名角幸受恩宠。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者焉,京、津、沪等大都会的戏园子家家火爆。
到了民国,捧角的除了男人,还有女人,其中就有唐瑛、陆小曼这样的名嫒。同时,她们也是高水平的昆曲票友,登台亮相,常能艳惊四座。
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她们的曾祖父张树声是李鸿章十分赏识的两位淮军大将之一(另一位是刘铭传),一度在津门署理过直隶总督。合肥四姊妹中,除了张兆和对昆曲的兴趣稍弱外,其他三位都是高段位的票友,张允和、张充和多次登台演出,大姐张元和甚至嫁给了沪上名角顾传玠。
有趣的是,张允和与周有光举办文明婚礼,新娘穿白色礼服,新郎穿燕尾服,打黑领结,与通体着红的传统婚俗相去甚远。
更“离谱”的是,张充和犯了无心之过,她唱昆曲《佳期》中的一段,这段唱词讲的竟是男女间的云雨之事:“一个斜欹云鬓,也不管堕却宝钗。一个掀翻锦被,也不管冻却瘦骸。”事后,周有光问张允和,四妹是否清楚自己唱的是什么。
查看更多关于【野史秘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