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初年,一位不甘寂寞的草野人士上书唐太宗,请他清除佞臣。太宗犯疑地问:“我身边都是贤臣,你所说的佞臣具体指谁啊?”回答说:“我身处草野,不能确知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试验群臣。若有人不畏您的雷霆之怒,直言相谏,就是正人君子。如果依顺您的情绪,迎合您的旨意,就是佞臣。”
应当承认这是个有用的主意,但实际上这是“以诈寻诈”,法理上可以纳入“以不法手段,解决不法问题”。唐太宗看出了端倪,借机教育大臣说:“流水的清与浊,关键在于源头。帝王好比政治的源头,老百姓好比流水。如果帝王自己先用诈术骗人,再想让臣下直道而行,这好比污染源头而指望流水清澈,怎么可能?”
唐太宗很客气地对上书的人说:“我想以信义立于天下,不想用诈术引导民俗。您的话虽然出于好意,但我不能干。”
宋朝的朱熹有首诗,叫做《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当时看了什么书,有如此感受?史无记载,我疑心就是这一段。
秦朝的宦官赵高,曾创造性地运用过这种诈术。他的创意如此经典,简直带有美感。秦二世执政之初,经常和大臣们一起开会讨论国家大事。赵高忽悠他说:“陛下您年富力强,何必与公卿大臣们在朝廷上决议事情呢?万一你出了差错,不是把短处暴露给群臣了吗?”秦二世觉得此话有理,凡事就与赵高在宫中商量决定。
一年多后赵高想造反,但心中没底,担心大臣们立场不坚定,他要测试一下。他牵了一头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说:“丞相错了吧?将鹿称作马了。”二世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或沉默,或说是马。也有不识相的人说,这是一头鹿。这些懂事实而不懂政治的人,最后都被赵高绳之以法。赵高的权威高涨,大臣们再也不敢说真话了。
赵高终于造反了。秦二世死到临头才明白过来。他责怪身边的人说:“你们怎么不早告诉我啊?事情竟然搞到这种地步?”身边的人说:“我正是不敢说话,才保全了性命。如果我说真话,早就被诛杀了,哪里还有今天?”赵高后来也没得到好死,他被秦二世的侄子子婴诛灭三族。
唐太宗有个爱好,得空就与大臣们讨论国家和政权的治理。有一次,太宗出了个题目:为什么周朝得天下以后,可以持续八百年,而秦朝得天下后,二世而亡?大臣萧瑀回答说:那是因为商纣王行为不道,周武王灭了他们。而周朝和六国,没有罪过,秦却灭了他们。得天下的手法虽然相同,但人心的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说的不对。周得到天下后,注重修行仁义,而秦得天下后,更讲究诈伪和暴力,这才是国运长短根本原因。大概取得天下时,可以违背仁义用诈力,守天下却不能不行仁义。
唐太宗这是有感而发。他自己就是通过玄武门兵变,以不义之举,强夺皇位的。他的结论是,以诈可以得天下,但不能以诈立天下。
查看更多关于【野史秘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