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七年夏,位于长安以北宜君县境内的避暑行宫—仁智宫竣工落成,李渊当即决定去避暑散心。他特意让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陪同前往,同时命太子李建成留守长安,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六月初,也就是在李渊驾临仁智宫的同时,太子手下的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车上装的是一大批崭新的盔甲。二人奉太子之命,准备将盔甲运往庆州(今甘肃庆阳县),交给都督杨文干。尔朱焕一行走到了位于长安与庆州中途的豳州(今陕西彬县),就不再往前走了,并突然向豳州方面举报,声称有重大案情要上告。豳州地方官不敢怠慢,即刻将他们送到了仁智宫。他们向李渊面奏:太子李建成准备与庆州都督杨文干里应外合,趁天子不在京城之机发动兵变!
就在李渊极度震惊并且满腹狐疑的时候,一个叫杜凤举的人从宁州(今甘肃宁县)赶赴仁智宫,也告发了太子。他的指控和尔朱焕、桥公山的说辞如出一辙。
面对接踵而来的控告,李渊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刻找了一个理由,传太子到仁智宫来—无论太子谋反是真是假,李渊都必须在第一时间把他控制住。
接到天子手诏后,东宫立刻乱成了一锅粥,幕僚们开始七嘴八舌地献计。太子舍人徐师谟提议,干脆起兵,趁天子不在把京师占了!詹事主簿赵弘智则提出一个比较理性的建议:太子应该贬损车服、摒弃随从,独自上山向皇帝请罪。李建成思虑再三,听从了后者的建议,随即带着东宫属官前往仁智宫,在距行宫60里时命随从们留下,仅带着十余个侍卫上山面圣。
一见到李渊,李建成立刻作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极力表明自己的清白,而且“叩头谢罪,奋身自掷,几至于绝”。可李渊却一脸怒容,不为所动,一直到李建成表演完了,才命人把他软禁起来。当晚只给了他一碗麦饭充饥,并命殿中监严加看管。
控制了李建成之后,李渊立刻命司农卿宇文颖赴庆州,召杨文干前来面圣,决定把案件查个水落石出。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宇文颖此行不但没有召来杨文干,反而激起了他的兵变。
六月二十四日,杨文干兵变爆发。消息传到仁智宫,李渊勃然大怒,同时也感到极度的伤心和失望。因为杨文干的行动等于承认了他与太子串通谋反的事实。联系此前尔朱焕等人的告发,整个事件已经真相大白,似乎没必要再寻找什么证据了,李渊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所有这一切的幕后主使不是别人,正是太子李建成!
二十六日,也就是杨文干起兵的第三天,李渊召见了李世民。李渊首先询问他对当前形势的看法。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说:“杨文干很快就会被自己的部将所杀,即便不会,派遣一个普通将领也足以将他讨平。”李渊摇了摇头说:“不然。这件事牵连李建成,恐怕响应的人会很多。你应该亲自出征,回来后就立你为太子。至于李建成,则封为蜀王。蜀地狭小,蜀兵脆弱,将来他若能服从你,你就要保全他的性命;若不服从,你要制伏他也易如反掌。”
既然李渊因杨文干兵变而下定了废黜太子、改立秦王的决心,那么整个太子谋反事件最大的获益者就站在我们面前了。换言之,这起事件中嫌疑最大的幕后推手,就是这些年来一心想要夺嫡的秦王李世民!
只是,李世民没有想到,父亲李渊最后并没有废掉李建成。李渊应该是看破了李世民的计谋,只是训斥了李建成一顿,一切照旧。可是,由此一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就变得不可调和了。为了保命,李世民不得不再度抢先出手,于是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查看更多关于【野史秘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