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受命攻侬智高,行日,有因贵近求从行者,青谓之曰:“君欲从青行,此青所求也。然智高小寇,至遣青行,可以知事急矣。从青之士,击贼有功,朝廷有厚赏;若往不能击贼,则军中法重,恐青不能私也。君其思之,愿行,则即奏取君也。”于是无复敢言求从青行者。
公元1052年,即宋仁宗皇祐四年,岭南的侬智高起兵反宋,关于这次起兵的背景很复杂,这里就不作交代了,反正南边硝烟突起,给北宋朝廷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于是派兵马前去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平乱。派遣的主帅是一位名将,他叫狄青。
这虽是一次突然的军事叛乱,但对于想通过军功升值的人而言,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在狄青领了将印,准备率军南下之际,就有一些追求功名之辈通过北宋权贵和近臣的关系,找到狄青,要求一起前往前线,得到立功机会。
拒绝权贵托付
狄青早就看清楚了这些人没什么军事才能,无非想借这次平叛浑水摸鱼蹭点功劳而已,拒绝他们吗?好像碍于权贵近臣的面子,不好办;接收他们吗?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倒是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耽误了正事那可不行。狄青虽然是武将,却颇有计谋,不只是军事计谋,也有人事计谋。
他动了动心思,如此跟这些人说:“各位老友,你们申请要跟我去前线平叛,这也是狄青我求之不得的好事,我高兴着呢。”在给足这些人面子后,狄青摆出了任务的艰难性,他说:“侬智高虽然是个小寇,但这次居然惊动朝廷派我这样级别的将领亲自去平叛,可见这不是闹着玩的,事情已经很紧急了。”
狄青并没有夸大侬智高起兵的严重性,当时的事实是:侬智高的兵马所向披靡,岭南一带州县的守将“多弃城遁”,并围困广州多达五十多天,还杀死北宋不少将领。当时的狄青已经是名将,在职位上是马军都指挥使,并进入北宋王朝的枢密院,成为枢密副使。派这样高级别的将领,可见事件的严重性,也可见这场战争的风险性。
在摆完事实的严重性之后,狄青又给他们分析此次从军的两种结果:一种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如果大家跟随我狄青作战有功,大家顺顺利利立功,又得朝廷厚赏,那就不用说了;但丑话说在后头,如果此番跟随我前去,干不了活,耽误了事,不能够有效地“击贼”,触犯了军法,那就休怪我狄青不客气,我不会因为私情放你们一马,到时候要军法处置的时候,就没什么交情不交情的了。第二种结果,其实是狄青摆出了自己的立场,军法面前,我绝不容私。到时候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估计那帮人听到这里,心里就已经打起了退堂鼓,趁着这当口,狄青似乎又给他们一个机会,说:“如果在听了我的说明之后,仍然想去的,你们尽管跟我说,我这就跟朝廷打报告请你们随行。”
其实这是让那伙人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从军打仗的料,以及极有可能得到的结果。这帮人也不是傻子,在做了利害比较之后,觉得贪不了什么便宜,于是再也没有谁敢提出要跟狄青南下征战了。狄青后来在广西的昆仑关大破侬智高的军队,为北宋立下军事奇功。
狄青拒绝的艺术就在于,在一团和气的前提下,实话实说,将最差的结果摆出来,让对方看到最不愿意期待的一面,丑话放在好话里说,但又不让好话掩盖丑话。可谓给足了面子,却又泼了冷水。
查看更多关于【风云人物】的文章